《再说长江》经典影评10篇
《再说长江》是一部由刘文 / 李近朱执导,李易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再说长江》影评(一):认识这条江
细数下来,在长江流域将已近七年,看这片子颇为亲切。
该说,这真是一部好的纪录片了,虽然仍免不了一贯的造作,可那从生活细节切入,进而展开故事的手法,甚是让人喜欢。
看金沙遗韵,竟然是在讲丽江古城,片中的两口三眼井,都曾去过,还留下些照片,而放水洗街、激沙沙、纳西古越、成片河灯众多情景未能见到,真有些后悔,要是当初看了这部片子,或许我更能感受到丽江人竭力维护的纳西文化。
这片子,最吸引我的是它以长江为线索,展开那些各个城市的独特性格:比如,成都的府河,因涤洗蜀锦而得名锦江,宽巷子的原住民,对古城记忆的深情,还有慢悠悠的老茶馆,说书艺人,感觉自己真得沿着府河再去感受一下这个城市;又比如,当我看到那九宫格的老式火锅时,对山城重庆的感觉,一下子近了好多,看到那越江缆车,那瓷器口古镇,更是有种一定要去走走的念头;对于江城,当然也有着一种恨久而爱的感情,原来江湖连通工程已经好多年了,只是看到坐船游遍武昌的愿望还要等些年了。
宜昌——巫山,前后往返了两次,当年实习时也在库区,所以看到库区移民他乡,看到大坝一天天建成的情景,更有几分感触在其中。
除了沿江省会,另一大块便是各大支流,各处名胜,各个重镇了,比如盛产美酒的赤水河、最有文化气质的岷江、水景一绝的九寨黄龙、有着厚重传统的徽州……
即便不曾到过这条大河,也大可将这片子当做是地理知识的优秀教学片,要是在地理课上,能放几集《再说长江》,那比讲书可要作用大多了。
《再说长江》影评(二):纪录片的反面教材
看到第六集,边看边记吧。迄今为止没有哪一集十分两集,倒是有两集看得内伤。
第二集大江源头看哭了,连设备简陋,拍摄经验稀少的80年代第一季都不如。这么重要的一集,中国人千百年来艰难探索神秘江头,江源水系的特殊性,江源生态,江源这些年的变化,长江第一家人,不同江源的汇流……多少有趣而动人和知识和故事啊,素材多得足够毫无尿点地讲两集了。
但结果是知识性为0,没有任何硬科普;故事性负分,全靠“亿万年来养育了亿万人”这种毫无意义的抒情串词,全集出现的次数一只手都数不完;合格的画面加起来可能不到5分钟,其余最醒目的是央视logo和冲锋衣。全片效果就是一群做功课限于百度5分钟的三流游客在高原发蠢、抒情和懵逼的真实记录。艹,谁TM要看你们摄制组的团建纪实啊。。。。。
然后就是第六集水的年轮,拍的是长江支流岷江上游黄龙沟、九寨沟和牟尼沟,看完后我依然不知道片子开头处出现一条河内清浊两侧水不交融并流的奇观怎么出现的,不知道黄龙、九寨和牟尼沟的水从哪儿来的,不知道它们的生态地位、地理形态到底意味着什么,全片靠“举世瞩目”这个唯一的成语串场,不同的场景之间的跳跃毫无逻辑如同跳伞,科学家在片子里出现是为了摆拍几个渐变虚焦的空境,水下摄影师下到20米深处只干了一件事,就是摸了摸石头,然后把这个动作拍了下来……
以前总觉得BBC的各系列自然纪录片,美则美矣,一点破绽都没有似乎也有些无聊……但现在我只想看美则美矣……
《再说长江》影评(三):08悦读之七——再说长江
“我想去九寨看那些海子,看它们会不会让我想起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我想去成都,与三五知己在午后的街头茶馆里喝茶,聊天,悠闲地看着蓝天白云;
我想沿着三峡顺流而下,那两岸的绿啊,是不是从不曾改变过?;
我想去武汉看看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豪迈,读读“芳草萋萋鹦鹉洲”的婉约;
我想在洞庭湖里放舟,是不是“八百里洞庭”美如画?
我想……,我想沿着长江一路向东,去看长江沿途所有的风景。”
这是两年前第一次看《再说长江》时,我所写下的文字,只是很遗憾,这两年的时间里我又走了许多的地方,但是却没能实现当年的这些愿望,于是,这个七月,当我向一位喜欢地理的老师介绍这个片子的时候,我想,如果当我的双脚无法沿着长江一路向东的话,那么索性再过过眼瘾吧。
格拉丹冬的那一滴水,是如此的不平凡,它带着历史的故事,过丽江、游锦官城、穿三峡、绕庐山、品姑苏、看东方明珠,这一路翻山越岭,纳百川,润万物,阅无数风情。它读自然灵秀之美,如九寨沟、庐山;它读巧匠勤劳之美,如乐山大佛;它读古典传统之美,如丽江、姑苏;它读现代浪漫之美,如重庆、上海,并以它的千姿百态与这些美交相辉映,它们相依相偎,生生不息。
常常会想起几年前在丽江的那个早晨,四方街上的流水声让我第一次看到水之清之美;也常常会想起当火车行驶在南京长江大桥上时,我眺望窗外的滔滔江水;在上海,东方明珠之五彩灯光倒映在水面上,波光滟潋,我感受到的是拂面而来的浪漫气息,所以当我看到这些画面时,那种亲切感由然而生,再次相遇的激动让我想到我与长江也曾亲密接触过,用手指触摸过它的伟岸,用心感受过它的壮观,只是,它的亮丽我只欣赏了一小部分,那余下的大部分或许就是我今生的梦想吧。
除了风景,这部纪录片带给我们更多的是人文地理上的知识,在欣赏美的同时,也开阔了视野,那精彩的解说,不啻于一篇优美的散文,而那适时适景而响起的音乐,激昂雄伟,是点晴之笔,让我在一次又一次心灵的激荡中感受长江,为之沉醉。
壮哉,长江!美哉,长江!
《再说长江》影评(四):奇迹城市.水火山城
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第13集《水火山城》,将目光投向我国第四个直辖市山城重庆,一座“水火交融”的城市,全方位展现了如“变脸”一般飞速发展着的重庆。本片无论是其创作理念和手法,还是其叙事方式和结构都有着突出的特色。
一、纪实性的创作手法
与20年前的《话说长江》创作手法不同的是,《水火山城》没有再将目光聚焦在重庆的独特风光上,更多的是关注于重庆的普通百姓及其日常生活,通过20年前后的鲜明对此,全方位展现出重庆在经济、文化、交通等各方面的飞速发展。
《水火山城》中拍摄了昔日“晨跑少年”、如今广告公司职员李曦,新一代年轻女性代表李娜,力帆集团董事长尹明善,以及重庆著名火锅店老板苏兴蓉等不同职业的重庆百姓的日常生活,大量采用了长镜头和同期声,以一种纯纪实的手法真实地反映了如今重庆人的生活面貌和城市的发展。不仅记录下了真实的画面,同时也将真实的声音、场景、周围嘈杂的环境以及诸多生活细节记录在内,这无疑使该片具有更强的真实性,也体现出整个《再说长江》的文献性意义。
二、独特的叙事方式
《水火重庆》摆脱了以往陈旧的纪录片叙述方式,采取专题式的方式进行叙事,将重庆的发展自然划分为不同部分,每一部分都会结合普通百姓的身边故事以及相关背景、知识以及思辨等内容进行阐释,同时各部分之间过渡自然,毫无拼接之嫌。
本片开篇便呈现了20年前李曦11岁时晨跑的镜头,20年后李曦依旧居住在重庆这座城市,开始从事图文广告工作,他手中重庆地图的快速翻新便见证了这座城市极具“速度感”的发展和变迁,作为背景资料的相关数据更将重庆的飞速发展真实呈现,“城市变迁”的专题得到完美展现。
进而由重庆城中不变的地形以及由此带来的气候出发,点出重庆城的水火相容和重庆人的独特秉性,通过时尚女孩李娜的生活展现了重庆日渐浓厚的时尚气息和这所“美女之城”的独特魅力。而如今作为这座城市时尚和商业象征的“解放碑”曾承载着一段铁血悲壮的历史。由“解放碑”展开重庆在抗日战争中“绝地重生”的历史,并通过20年前后对比展现出重庆人所特有的“坚韧不拔,民风骁勇”。见证这一历史的68岁老人尹明善同样具有着重庆人的韧劲和打拼精神,重庆力帆集团的光辉业绩就是重庆人精神的最好象征。
最后由巨变转入不变,即重庆不变的传统,苏兴蓉的传统火锅手艺将这一不变的传统发扬光大,不断流传。最后落脚于湖广会馆和扎纸长龙的民间传统手艺,展现出重庆这座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的奇迹般的城市。
如此专题式的叙事方式使信息更加完整,整个作品更具纵深感和感染力。
三、巧妙的叙事结构
本片的叙事结构丰富多彩,其巧妙之处更在于以人物来结构全篇,串连内容。李曦、李娜、尹明善、苏兴蓉、务工农民蒋远东、农民周生全,实际上反映的是20年来重庆的城市建设、生活变化、制造业、火锅文化、移民、直辖等重大变迁。使整部片子充满了层次感、立体感,内容更加丰满。
这种叙事巧妙的叙事结构,不但将主题向深度进行了开掘,增强了事件、情节的可信性,而且也正是观众进入审美体验的基础。同时它遵循了人们认识由个体到一般、由感性到理性的特点,具有了很强的亲近感。
四、人本的创作理念
在《水火山城》中那些用影像记录下的普通百姓门生动的面孔,真实的故事以及他们内心的独白,20年今昔变化,让人从中读出在这个巨变的年代里,20个奋斗春秋的沧桑和变迁,以及新的活力和希望。本片在保证真实性的同时充满了浓厚的人文关怀,用普通人的视角讲普通人的故事,注重捕捉生活细节,极大地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充分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创作理念。
五、丰富的知识性和历史厚重感
《水火山城》中涉及到重庆地形、气候以及抗战历史、民俗风情等内容,穿插在各专题中的知识介绍使本片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知识性。20年前后的对比和重庆历史回顾,又给本片增添了一种历史厚重感和人文气息。
《再说长江》影评(五):长江叙事与纪实伦理
记得Michael Moores 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所说的:“我们生活在一个虚假的时代里”,因此我们大部分人都渴望了解虚假表象之下的真相。其实,真实也是纪录片的生命。纪录片所要求的是一种无假定性的真实,它不允许虚构,不允许造假,它必须到现实生活中去发现和寻找具有生活内涵的生活内容。现在我通过国家地理频道的《大河生命(长江篇)》与中国拍摄的《再说长江》来分析一下长江叙事与纪实伦理。
一、 叙事手段对比。
纪录片叙事手段分为长镜头、同期声、人物述说。
1.长镜头对比。运用长镜头纪录事件过程是电视纪录片的重要特色和根本手段之一。 长镜头的真实在于对物质现实的不间断纪录,摄像机好比观众的眼睛,在事件发生的现场观察、感受所发生的一切,这种强烈的现场性和参与性使观众在很多时候已经忘记了是在观看电视,这也就是纪录片吸引人的地方之一。 因此,在运用长镜头时,尽量透过平凡的生活表象揭示出深蕴其中的哲理。
《大河生命》里,通过特写、近景、远景等有顺序的切换,我发现它们的镜头是很有秩序,慢慢用镜头告诉你一切东西。而且,它的镜头很关注一些生活细微的东西,让人感受到强烈的生活气息。它的镜头很喜欢对准生活中的人们,善用人们的表情告诉我们一些东西。
相反在《再说长江》里,我发现它很喜欢用一些长江的景色的远景与特写不停地切换,缺少必要的剪裁和选择。而且很多时候镜头与同期声表达内容不太相关。
2.同期声对比。电视作为声画艺术,其真实性的表现必然也要从声、画两方面来实现,同期声无疑是电视纪录片实现声音记实的最重要手段,这样才真正避免声画两张皮的缺点,不事雕琢、不加粉饰地纪录原汁原味的同期声、现场声,保持生活的原生形态。
《大河生命》里的同期声基本保留了拍摄当时的现场声音,水声、机器声等基本都能听到。《再说长江》也同样保留了当时拍摄的很多声音。这样让观众更能感受纪录片的真实。
解说是电视纪录片的重要组成部分,纪录片解说的作用主要是引导观众、补充画面。解说决不可以取代镜头语言和被采访者,代替观众的审视和思考。在电视纪录片里,解说词只是画面的补充交代或画龙点睛地概括,是一种辅助语言。
《大河生命》是外国到中国拍摄的纪录片,相对中国自己拍摄的《再说长江》,解说词显然比《再说长江》多。这可能是因为外国对中国许多文化不太了解,需要更多的解说。不过相对之下,《生命之河》的解说更为客观,只是简单地描述。《再说长江》有些将现成的思想强行灌注给观众的意味,使观众养成被动接受的心理定势,从而失去自己独特的鉴赏能力。
3.人物述说对比。两部片子在人物述说上都不错,不过《再说长江》的人物都是偏正面的,都是赞扬长江为主,缺乏客观性。相比之下,《生命之河》有多方面的角度,通过不同人物的述说让人有不同的思考。
二、主题的对比。
纪录片对主题有三个要求:深刻、新颖、集中。
《再说长江》很显然是板性结构,以长江沿岸风光地貌、风土人情的变化来反映中国经济改革20年所带来的巨变。《再说长江》主题重在一个“变”字,基本强调改革开放对长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都是偏向赞扬的态度。因为是板性结构,《再说长江》共33集,分不同的章节介绍长江各方面相关信息。看后,观众的确对长江相关的风土人情有更深厚的认识,受益匪浅。但是并不能给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拍摄也中规中矩并不是很新颖,因为分许多集介绍,主题也不够集中,看后让觉得仿佛一部长江旅游介绍。整体来说,《再说长江》一如中国大部分影片,都在赞扬祖国伟大的河山的基调下拍摄的,的确看后让人觉得我国地大物博、大好河山的感觉,但是显得不够客观。
《生命之河》主题与《再说长江》不同,虽然都是对象都是长江,但是《生命之河》偏重在长江三峡工程上。《生命之河》除了展现给我们基本长江的介绍之外,重点拍摄了三峡给长江给老百姓带来的影响。而且,《生命之河》比较客观,在三峡的影响上,好坏两方面都有涉及,并且基本都是透过采访当地百姓、企业家以及三峡的专家来表达主题,并没有用过多解说词引导观众思想,基本都是让观众通过受访者的话语了解。从这些来看,《生命之河》比《再说长江》的主题更为集中。《生命之河》同样让我感觉深刻,为什么呢?主要体现在它对长江三峡工程的一些深远影响的拍摄上。因为中国的主旋律都在称赞长江三峡工程的举世无双,简直让人民觉得这是一个百利无一害的工程,但是《生命之河》大胆揭示了长江三峡工程带来的一些危害。它真实地拍摄了长江现在的水质是怎样的,让画面自己说给我们知道问题的所在。也找到了当地的老百姓,通过住在那里的人们亲口讲诉长江沿岸现在的一些问题,显得很真实,并不像《再说长江》有着一些摆拍的镜头。最重要的是它找到了地理方面的专家以及长江三峡的相关建造人员来采访,更显的可信以及客观。循循善诱地让我们自己找到它想表达的中心思想。在讲诉长江三峡工程可能危害上海的时候,更用了数码地图来告诉我们一些地理上的位置之类的。整个《生命之河》不止主题集中,而且新颖深刻。
看后,让人不由自主地思考长江三峡工程所带来的各方面影响,给了观众很大的思考空间,真正地做到用真实说话。
三、文化特征对比。
《生命之河》与《再说长江》是中西两方分别拍摄的关于长江的纪录片。通过观看两片,我们也可以分析出两片背后代表的文化特征的不同。
《再说长江》耗资巨大, 气贯长虹, 历时数年, 融国内纪录片顶级编导之精华创作,的确能做到雅俗共赏。但是这种在主旋律下的纪录片,一元视界的超越性和叙述者的权威性,让纪录片做不到足够的客观,以及有过分引导嫌疑。《再说长江》的解说词总在一定程度上拔高主题,而不是推动情节发展,不太关注与纪录片的关联。但是《再说长江》在表现长江的历史感、风土人情上的确做得很不错,让观众对长江沿岸的城市城镇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再说长江》很能表现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以及长江流域人民骨子里的精神,像有一集介绍赤水河那里的人,就介绍了茅台酒的发源地以及很多相关的文化知识,受益匪浅。
《生命之河》也是有着精良的制作,宏伟的系列篇幅,深刻的内容剖析着现实社会,对传播文化知识,推动人类文明进程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纪录片里大量用了长江土生土长的人们的采访,增加了亲和力与可信度。《生命之河》中最值得我们国家纪录片学习的就是客观性,点到即止,不做过分的引导,以及用真实说话,并不是简单地用解说词述说。
纪录片以自己特殊的视角和方法观察、描述、记录这个世界。纪录片更被誉为人类的"生存之镜"。在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上,纪录片动态影像和声色并茂的优势是文字、绘画和照相术等传统手段所难以比拟的。正因为如此,“真实”成为纪录片经典定义中不可或缺的词汇。但纪录片真的像镜子一样"真实"的反映了现实吗?不尽然。纪录片摄像时的开机时间、镜别和角度的选择,后期制作时的剪辑加工等工作,无不渗透了制作者个人的创作理念和表达欲念,所以,纪录片只是“创造性地处理现实”以及“抓住现实地片断,将其有意义地结合起来”。而《生命之河》与《再说长江》皆能做到这点,只是偏重点不一样,《生命之河》侧重于长江三峡工程以及长江未来的一些问题上,而《再说长江》则侧重于长江过去这些年的变化以及长江一直的历史进程上。《再说长江》让我们深入地了解了长江以及长江沿岸的历史进程、风土人情,《生命之河》则提醒了我们长江未来要面对什么问题,各有各的长处。《再说长江》篇幅过长,有点拖沓;《生命之河》则让人感觉意犹未尽。不过通过观看两部纪录片让我们学习很多江河拍摄的技巧,以及纪录片的叙事技巧。而且,有对比才有进步,通过中西两部同一题材的纪录片的对比,我看到了我国的好处,也发现了可以改进的地方。
《再说长江》影评(六):长江魂
《再说长江》是由央视于2004年拍摄,2005年播出的纪录片。早在1982年,央视就已经拍摄过纪录片《话说长江》,这次的拍摄不仅是为了更深入地探寻长江、歌颂长江,更是为了宣传这二十年来东方雄狮的崛起巨变。
精致细腻的对比蒙太奇
第一集大江巨变,先展示了《话说长江》的历史影像和播出的巨大影响。80年代,是一个浪漫美好的年代,无数的奇迹绽放在繁花盛开,长江变化就是其中一个。通过对比蒙太奇我们可以看到,以前虽然没有高楼大厦,没有都市繁华,有的是勤劳人民,有的是淳朴的自心灵迸发出的淳朴笑脸。现在人们愈发时尚和富有,城市也愈发的活力四射,而长江像一个母亲一样,慈祥的看着孩子般茁壮成长的城市和城市的人们。
精美绝伦的拍摄手法
本片的拍摄手法丰富多元。首先航拍应是所有宣传类纪录片最喜欢使用的拍摄方式,本片也是如此。绿油油的稻田,波涛汹涌的大浪,宁静平和的峡谷,长江的壮丽宏伟一览无余。正是在这壮丽与祥和中,孕育出了那么多勤劳善良的人。本片的特写使用次数也很多,体现在人的动作表情上。劳作的双手,灵动的动作,最打动人的还是那没有一点杂质的甜甜笑脸。特写给予的笑脸镜头极多,无数的笑脸在镜头前闪过,无数的幸福在镜头中绽放。正是祖国的崛起,改革开放的成功给人民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
引人入胜的展示方式
展示方式丰富多样是本片的一大亮点。央视的纪录片总是精品,这是毋庸置疑的。《再说长江》使用了四种展示方式,分别是实拍,历史影像资料,模拟拍摄,模拟动画。实拍不用说,展现了真实壮丽的长江。历史影像资料在本片经常出现,以闪回的方式。最典型的是1982年与2005年长江沿岸各个城市的对比,山河依旧,城市壮大,人们生活也是巨变。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被淋漓尽致表现出,观众热血沸腾。为了还原古老的长江,本片采用了模拟拍摄,原始居民的生活再现,带领观众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原始气息的中国。而模拟动画就让观众看见了水坝的一座座建成,直观清晰。
节奏与音乐的完美配合
本片的节奏是偏快的,快剪运用得多。航拍时,特写脸部时用了多次快剪,展示长江山河以及人们的高度幸福感。纪录片很小众,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节奏太慢,观众没有耐心好好看。节奏加快能让纪录片更加精致,带给观众更好的观影感受。背景音乐紧跟片子的节奏,歌颂长江美好山河和人民生活时激昂平缓,表现长江险峻时紧张,渲染气氛和情感很到位。
总之,《再说长江》是一部精致类纪录片的典范之作,真实而美丽地呈现了长江的宏伟与二十年来的变化,表现了人民生活的幸福进程,歌颂了祖国大好河山和中国的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