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江城夏日》经典影评10篇

发布时间:2022-10-22 11:30:45

  《江城夏日》是一部由王超执导,田原 / 吴有才 / 黄鹤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江城夏日》影评(一):并不太江城的夏日

  我对国内的小众电影并不太那么的拥护。看这片的原因,一是它获奖了;二是因为它在武汉拍摄。

  Luxury car,这是该片的英文名,那辆黑色的奥迪是片中的一条线索。

  故事很简单,我并不清楚导演想要关怀怎样的人群,小姐?电影并没有说得很清楚。

  节奏太慢了,所有的演员说武汉话都不那么到位,可能是由于节奏的关系吧,估计剧本不是武汉人写的,很多地方用武汉话根本不可能那样说,真是不地道到了我这个不会说武汉话的人都看得出来。

  田原是一个惊喜,尽管我觉得土生土长的她说武汉话还是那么夹生(可能真是由于节奏的关系吧),年纪轻轻,我觉得她把艳红这个角色演绎得很好,风尘味,却不完全是风尘味。85年的演员,应该没有很多的经历吧,特别还是二中这样学风保守的学校出来的学生,她演得很不错。只是这个“小姐”不太像是武汉的小姐,太温,(其实这是整个片子的节奏问题,包括那个老大,也不像是武汉的老大),尽管不了解那个世界,我还是觉得她这样的小姐是会被人欺负的,做不长久的,根本不可能生存下去,也不可出现大家都争抢她和维护她的情形。

  说是江城夏日,除了在武汉取景外,真是不知道哪里还有武汉的影子。从来没有看到直射的阳光,永远是阴阴的雾蒙蒙的镜头,这在武汉的夏天是不可思议的。那种感觉可能有点上海桑拿天的味道,却绝对不是江城的夏日。或许这样的镜头感正适合片子的节奏吧,却一点也没了武汉的风情。一点也不理解为什么要用“夏日”来做题目,武汉的夏日,顾名思义也不是那种感觉嘛,叫梅雨季还可以理解些。

  片中的有些细节明显是导演欺负非武汉人。

  1. 火车站的问题,老李回家坐的是开往乌鲁木齐的火车,汉口站上车,而来武汉时却是从武昌站下,因为他去汉口还坐了渡船。即使这辆车停了武昌站,他也大可不必去做渡船啊,从火车站到渡船口还有一定距离叻,何必不直接坐公车?理解为乡愁好了。

  2. 从汉口下船竟然过了汉江桥才到汉口。艳红住在租界,明显在汉口,老李下船在江汉路,也明显是汉口,不知道过汉江桥是为了说明什么,武汉有两条江么?这个bug的出现毫无理由。

  3. 老李和警察推着车子在樱顶上边走边聊。且不说他们找人没必要上樱顶,,我只有一个疑问,那么多的楼梯,我光是走上去就气喘吁吁了,他们至于扛着自行车上去么?虽然樱顶是武大的名胜,这样的做作太可惜了。

  4. 鹤哥带着逛武汉的情节。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在武昌的江边看汉阳的晴川阁,还要说说它的历史,显示他的无知么?显示他的渊博么?况且,四十年前的老武汉回来,应该去东湖才对,而不是黄鹤楼,四十年前还没有黄鹤楼呢。

  关于人物的设置。老李的形象很鲜明,艳红的形象已经叙述了。不知道鹤哥这个人物在导演的思维里是怎样的,按好人100分来算,他应该得几分。太模糊太暧昧了。

  不管怎样,还是要感谢这部片子让我看到了长江、渡船、彩虹桥、樱顶这一些我想念的东西。

  2006-9-26

  《江城夏日》影评(二):江城夏日

  一直很喜欢田原,于是她拍的影片一直都很关注,再加上这部电影是在武汉拍摄讲述江城的故事,便更加期待。

  记得电影刚刚开始,就是金色江滩MTV量贩的那个码头,以前读书的时候,每次去学校,都会从那个码头坐轮渡过江,然后再转车回武大,但毕业后就很少坐轮渡,而且有了好乐迪与米乐星后,也不再去江边那条K歌房唱歌了,看到人潮拥挤着从船口沸出时,拉起我好多回忆。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当田原那一声:“爸爸,爸爸...”,我的眼睛都湿润了,每天都要讲的武汉话突然变得那样亲切,不知道自己怎么会这么激昂,看见那些熟悉的街道,看见熟悉的校园,忽而才发现,原来自己竟然这样爱这座城市,有家的温暖与爱。

  《江城夏日》影评(三):都市夹缝里的无奈

  很偶然的机会,在只有一个人的空间里,静静地看完了<<江城夏日>>.

  武汉真是一座飞速发展的现代大都市,所有繁华的因素都已在疯狂地萌芽和成长.我是一个喜欢享受飞速前进变化的人,尤其是在目睹高楼一座接着一座的时候,我的心里会涌上种种莫名的感触和激动.

  我在想,我们的国家,在日益强大!

  然而,这部电影里的一切繁华,给了我的只有压抑;很奇怪,我一直是在一种揪着心的状态下看完这部电影的.其实,他的镜头是足够清晰的,淡色的,宽广的.

  导演是成功的,他的成功在于,他毫无缺陷地展现了城市和人的关系.人,是多么的渺小,在被粉饰过的水泥和钢筋之间,夹缝之下,如蝼蚁般无奈地生活,行走,还有寻找...

  艳红,"时代感"很强的名字,在田原的演绎下,,却是一个完美得让人怜惜的女子,——再也没有了俗的一丝痕迹.她虚无飘渺的眼神,令人心碎的垂泪,她周围的世界似乎和她的娇躯一样,会在一瞬间突然崩塌.

  她在和生活抗争吗?好象是的.毕竟在她的强颜欢笑里,你会体味到她无比的孤傲,阵痛后婴儿的谛哭,如荒原上一株孤零的玫瑰,瑟瑟地展开自己的身躯,宣示着她的坚强!或许,还有她的爱。

  想到李老师的形象,觉得自己也木然了。他的背后,是时代和社会的荒谬。每一个人,都能隐约感觉到阵阵的悲哀。老年寻子,子又何处?唯有泪,在心头。

  影片的个个镜头,一直在我脑海里不停的搅动。对于生活,有了更多的触动和怀想。

  去看这部影片。

  去感受这部影片。

  《江城夏日》影评(四):一个让人失望的故事

  戛纳“一种关注”单元最佳影片。

  不知道是不是荣誉来的越大,失望也越容易变大。加上之前对田原的期待,让我看完后,失望的不是一点点。

  整个故事的线索就是一个老父亲来武汉寻找他的儿子。而事实是他的儿子早被一辆奥迪车给撞死了。他的女儿在夜总会做小姐,她的老板兼她的男友正是奥迪车的主人。

  很多时候我觉得电影的故事并不是最关键的,即使是这样一个无聊的故事其实也可以拍的很好看的。很遗憾,这电影被拍的一点也不好看。那些生硬的镜头切换感觉像是个业余DV玩家的作品。开头关于武汉的都是些破烂地方的镜头。我就搞不懂为什么那些导演非要用那些破烂的地方来给自己的电影打上贴近生活,真实展现的标签。每个城市都有它漂亮的地方,也有它丑陋的地方。我觉得即使拍那些丑恶,也要丑的让我震撼才好。但这个导演拍的让我很反感,虽然我只是在武汉呆了四年。

  当然也有展现武汉漂亮地方的时候。那个老板开车带老父亲兜风,居然看什么龟山电视塔,说很壮观还是啥。靠,没去过武汉的千万别去阿。那电视塔萧条的跟什么似的,龟山可以爬爬,但千万别冲着它去。

  其实武汉还是很多漂亮地方的,我也搞不懂那导演是收了人家广告费还是咋地,挑哪说不好挑那破塔。

  台词听起来也很生硬。感觉都是些群众演员。所有人都在讲武汉方言,但是所有人给我感觉都不是武汉人。包括田原。我知道她是武汉人。但是完全不是武汉人说话的感觉。我觉得我都说的比她像。其实我对方言都很排斥,但是武汉话还是渗透到了我的普通话里,不自觉的会带上点拖腔,让我的武汉同事第一天来就问我是不是武汉的。

  武汉话里有种霸气,但这个电影里,好像就那老板还有食堂的师傅感觉还是那么回事。

  年初的时候还把田原高中时候发行的那张专辑找来听。一些歌还是很喜欢。印象里她是个很灵的女孩子,有些桀骜的,多才的。但真不知道她现在长成这样了。或许是电影的原因吧,看着一点感觉没有。

  之前给一个朋友看我没写完的小说。他说写的还行,但是还不够深刻,如果我写的话,我就让那女的去做台。

  恩。这电影导演就让田原去做台了。深刻阿。。。

  这里有篇相关评论(http://www.cnmdb.com/ent/784030),看完后被他的煞有介事状恶心到了。

  《江城夏日》影评(五):别太拿那几个奖当回事

  晚饭后看了王超拍的《江城夏日》,感觉平平,可以不看。

  从节奏来说,本来导演把握得还不错,但故事有点太干瘪,结果戏剧性没表现出来,最后一段艳红回乡的戏就成了废品。先说说核心故事吧。一个山村老教师跑到武汉找离家出走的儿子学勤,以满足宫颈癌晚期妻子见儿子的心愿。之前一年他的女儿艳红已经来武汉找哥哥,后来遇到了开歌厅的鹤哥,艳红做了小姐并怀上了鹤哥的孩子。其实学勤在两年前曾跟随鹤哥,但在抢劫一辆奥迪车时被撞死。

  王超在驾驭影片的能力上比《安阳婴儿》(2001年)强了。不过,《安阳婴儿》的布局谋篇虽然糙,但剧本强,所以能一炮打红。这部片子则是软塌塌的,人物之间的关系铺陈不够,既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也没有触及社会真实。

  可这部片子确实是2006年戛纳电影节获得“一种关注最佳影片奖”的影片。法国人也挺有意思,2005年的时候给自己的一部平淡无奇的《孩子》颁发了金棕榈大奖,莫非是电影界真的拿不出好东西了?反过来想,咱看电影的人也不能太拿那几个奖当回事。

  http://my.donews.com/buckzhao/

  《江城夏日》影评(六):或许耐看,不像武汉

  要不然就不那么明显说是武汉。既然是武汉,怎么那么不像呢?

  那些武汉话,说得很没有武汉味道,别的地方的人听了,也会觉得好难听。

  武汉的炎炎夏日,自己去想吧!可是可是,片中人包得那叫一个隆重!不出上一年的痱子。。。

  还有呀,有些地方没看明白。那个鹤哥,何苦要让自己罪上加罪;那个唐老板,怎么没使出他传说中的更多的能耐;最后定格在李父的笑容上,我实在是心有不甘,忍不住问:他为什么笑?所有的人都会说:因为他看到了希望。

  哎,或许吧。或许只是为此吧。

  不过还是有很多我喜欢的地方。

  比如,田园的扮相,怎样都很好看;个性,也是怎样都喜欢;相比之下,就是最后一个老板斯文点,唐和鹤的造型……呵呵,虽然搞笑,但也符合实际,不过武汉有很多老板生意做的大,年纪也还算轻,人也蛮派头的。最记得鹤在电话里要兄弟废掉唐,按理说黑背景的人说武汉话应该蛮有感觉的(你听听街上的小伙子大老爷们儿豪放的),可是鹤的语气好好笑,让我觉得像搞笑警匪片里的傻老大。

  还有各位演员的心理戏。李父,艳红,老警察,鹤哥,他们都不是傻子,许多对白慢慢的,没有后话,情节中也并不解决,但是看的人都心领神会。一些社会生存的潜规则,在交替展现的眼神中,在欲言又止的唇边,慢慢流淌。

  特别是勤学哥哥,他的现身就那么两个镜头。他的性格与全部经历在不多的几句对白中明朗的勾勒出来。最终,他选择的道路是一场悲剧。这悲剧并不是他一个人的。

  也许,李父是意识到了什么,所以才会在听到婴孩的啼哭声时,流露出那么诡异的笑容吧……

  《江城夏日》影评(七):夏日·江城

  法国二区版dvd的封面还是挺漂亮的,而且迷离的画面跟剧情非常贴切,只是上面的法文搞不懂什么意思……

  按惯例还是先说说片名,《江城夏日》中的江城指的是湖北武汉;英文片名:Luxury Car,翻译成中文是豪华轿车的意思,Luxury Car所指的应该是片中引发悲剧的那辆奥迪A6轿车。

  夏日江城,单调的渡轮载着永远都在寻找儿子的老教授,无奈地在江面缓缓漂移,车流不停地穿行在仿佛贯穿整个城市的大桥上,高而木呐的大楼在一片灰色的房屋中露出脑袋,夜总会在灯光中的衬映中显得迷茫而暧昧,渡轮、汽车、大桥、高楼、夜总会,这些现代化的东西在导演的镜头下是如此安详,整个电影的始终都能看到他们,然而在这些现代化东西安详的外表下,是渡轮中面无表情的民工、汽车中心急如焚的老教授、高楼中忙碌的打工仔、夜总会里喧嚣的顾客和坐台小姐,江城夏日的安详、宁静愈发衬托出现代人的浮躁和喧嚣,总有一刻,这些燥热的东西会冲破夏日的宁静,爆发令人无法接受的热量。

  这些东西也都是40年前就已经离开这里的老教授所无法接受的,更加无法接受的是他的小女儿居然是坐台小姐,而且怀上了一个从监狱中出来的夜总会老板的孩子,这对于老教师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个绝大的讽刺。40年前因为说错话而被发配到乡村小学的老教师,返回到曾是他母校的武汉大学寻找儿子,暗示着他对武汉的留恋,然而,时间改变了这个曾让他留恋的城市,这个城市变得疯狂躁动。儿子和小女儿满怀父辈的期望相继从农村返回武汉找工作,却无可奈何地变成抢劫犯和坐台小姐,最终被社会狂流卷入最底层,其实从内心深处,他们都不想变成社会最底层,儿子逢人就说要上武汉大学读书,小女儿一回到和坐台小姐合租的房子就下意识地擦干净本来就一尘不染的桌子,这些细节都说明他们的思想中还是不想被无情的金钱洪流吞噬,可是现实如此残酷,儿子确实去了武汉大学,然而并不是因为去读书,只是在厨房里面打工;女儿嫌坐台小姐脏,每次要仔细将房间打扫干净,将嫖客用过的床单仍在一边,然而她自己恰恰就是坐台小姐。

  影片最后一个镜头,小女儿回到了农村,生下了孩子,老教师终于露出了笑容,因为他知道,他的孙子(女)没有在可怕的钢筋水泥丛林中出生,他们会在远离城市喧嚣的淳朴的农村开始他们对人生的认识……

  跟几乎所有第六代导演的电影一样,《江城夏日》反映的也是社会阴暗面及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状态,影片中也有残破的房屋,穿着破烂的民工,然而这次的《江城夏日》却有点不同,夏日的江城被拍摄得清亮、干净,没有一丝大汉淋漓的感觉,以往第六代导演特有的形式上的先锋印记在《江城夏日》中也毫无痕迹,高清DV拍摄出来的单调色温给人的印象好像是在看一部电视剧,唯一不变的是主人公的命运仍然如此残酷,戏剧化的情节和场景的催化下,剧中人物的命运被层层抽丝剥茧,观影的心情也随之起伏,看到结尾,感觉导演实在是个太残酷的人,让剧中人承受如此无奈的命运,第六代导演似乎都喜欢以悲剧来做结尾,仿佛只有这样才会更有力度。

  作为少数几部能够获批准在国内上映的第六代作品,这部《江城夏日》依然是那么消沉,也许是漂亮的夜景、也许是看似光明的结尾蒙骗了国内审查机构的剪刀手,然而第六代的标签还是那么明显:妓女、黑社会、民工、破烂的布景、沉重的主题、票房惨败……其实对于第六代来说,能够在国内公映就已经是一个突破,我也一直看好第六代,中国电影只有更多的导演被市场认可才有发展的可能,从水平来说,第六代早已超过了国内外同期的导演,只要他们不再执着于拍摄半自传、半纪实及揭露社会阴暗面的题材,相信大众的接受度会进一步扩大。

  《江城夏日》影评(八):所有人都值得爱戴

  这是我看王超的第二部片子,在整个第六代里,他不是最引人注目的一个,甚至是我个人印象非常一般的一个,但总还是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让我无法将其从整体的记忆里抹去。看完《安阳婴儿》,我始终难以忘记妓女和肖大全在油渍渍的小饭馆对牢吃面的长镜头,什么声音都没有,你就在那样的静默中体会到了无所排遣的压抑感。

  我很讶异这部片子的评分竟然普遍不高,或许是没有能够看清楚导演所给的真实。我们时常会感叹现实的残酷、社会的黑暗,但是究竟有多残酷多黑暗,谁都说不清楚。你从小受尽苦难,长大了不是回报社会就是报复社会,或者你在温室中长大,受到小小挫折就自暴自弃或者抱怨其他。社会是一个巨大的泥潭,没有清涟,每个人深陷其中,不断做,不断胡搅蛮缠,不会更加圣洁,只有愈陷愈深,只有越来越脏,当然为了求生存,每个人都没有错。我有时候躺在床上看到一个女孩子常常为小事生闷气而哀怨地闷头睡觉,我就想她也是努力地在使自己活得好一点点,这是一点错都没有的。

  如果是在半年前,我或许还和很多人一样,觉得这是一部很闷的片子,但现在不是了。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住在苏州的近郊,每天回家都要路过无数的工厂,一到上下班的时间工厂的大门口总是站满了参差不齐发型各异的年轻男女,抹着劣质的香水打着差劲的发胶,有些也拿着烟爆几句“操你妈”之类的粗口。但是无一例外的是,他们都很年轻,有些甚至比我年岁还要小,一身半俗不俗的打扮。每每这个时候,我总是低头快步走或者把车子开得飞快,心里难过得要命,同时也充满感恩,庆幸自己还躲在校园里。有时也听别人聊天,听人讲谁又放高利贷收不回钱,准备去砍人了,或者是谁谁又被人抓了,请局里的人去会所、***,刁难人家女孩子喝酒又或者是谁谁谁去开黑车挣了一票,还有哪里的小流氓又斗殴了……总之乱的要命。这样的现实,和导演给我们看的一样,小姐、抢劫、谋杀……或许还要差,但是从来都是真实的。我很推崇第六代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就是他们或许没有力气反抗,但是从来不粉饰太平,他们的摄影机是真实的,不说谎。

  当然,每个人的内心总是有温良的一面,所以当我和那个放高利贷的人聊天的时候,他也会感叹这个世界真是太操蛋,人心太复杂而怀念小的时候大家的单纯善良;当我看到那些所谓的流氓和无赖,他们总是见不得自己的朋友或者熟悉的人搜欺负而不肯袖手旁观;还有那些迫于无奈的小小年纪就出来跑江湖的男孩子女孩子们,当他们点起烟,吐出烟圈的时候,我相信他们的心里应该有一块虚无……

  我们看影片中,其实也都没有哪种意义上的坏人,艳红在天上人间作陪是迫于生活,半吊子混混黄鹤虽然对仇人手段残忍,和手下却兄弟情深,对情人也有柔情的一面,连带情人的父亲都照顾周到。在这个时候,我突然不太理解好人和坏人的定义,也不太明确他们之间的界限。每一个人活着都是那么不容易,为了生活而挣扎,每一个人都是值得爱戴的,每一个生命都是值得尊敬的,不管身份低贱抑或崇高。

  .S.:田原的表现真是让我相当震惊(当然,感觉结尾过于文艺了),原先我单单以为她只是一个做作的伪文青。

  .P.S.:最后要感谢一个友邻,是你的一句话,让我有了写这篇文章的契机。

  《江城夏日》影评(九):日照江城,情系城

  爱情的种子,孕育出儿女。

  亲情的无私,培养着儿女。

  友情的珍贵,一生的陪伴。

  情,以多种形式存在,推动着我们成长。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只要静下心来感受,就能清晰的察觉到。情不借助于任何物质的躯壳形象、具体的存在,而是抽象的只能意会其存在,是大家心灵的共鸣。

  影片中,尽管有多种的不幸降临在李启明、艳红、鹤哥、警察、李学勤他们身上,但情从未消失过,它的存在温暖了不幸的冷酷。内心的精神力量远能战胜外界施加的考验,但如果情冷却了,淡化了,那对于外界的打击也就无任何的抵抗力可言了。李启明毕业于武汉大学,却因说错话,被分配到农村,一待就是四十多年,老伴晚年得了绝症,儿子失散。在情的催化下,他喜欢上在农村教书,因为孩子们爱他,需要他,他看着这些孩子一步步长大,日积月累的情感早让他对分配到农村的往事无所谓了,并也是在农村让他拥有了爱情、亲情。艳红,一个美丽的女青年,只身一人在武汉多年,寻弟无望,迫于生活在歌厅上班,深受城市压迫的她因爱情获得了心灵上的些许依靠,因亲情让她有动力和毅力坚持着为生活打拼。犯罪起家的鹤哥因爱情想要改邪归正……

  无论经历怎么的打击,只要有情,就不会被打倒;无论遭到怎么的不公,只要有情,就不会去放弃;无论有过怎样的过去,只要有情,就不会不清醒;无论如何,只要有情,就会走向美好。

  情的感化、渲染力是无与伦比的,但要善于发现它的存在,留心身边。也要学会付出情,让别人获得激励。

  生活在和平年代,小康社会的我们高中生,丰衣足食、无忧无虑的当代,渐趋忽视了这些条件的背后是辛勤的汗水,虽然滴落无声,但不代表没有,父母的无私,不代表可以漠视。在接受情的同时,也要回馈相应的情,这样情才能不断长久的传承。城的存在始终有情的呵护,温暖。

  民生情,情系城,城为民。

  《江城夏日》影评(十):电影《江城夏日》和导演王超

  仍然记得中国的底层老百姓很多依旧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第六代导演是很突出的一群。像第五代导演早期的许多作品一样,他们几乎所有的电影,若干年后都可以成为我们正在经历的历史令人信服的写照。在许多人已经开始过上夜夜笙歌的日子时,看他们的电影,可以让血脉贲张的思绪变得冷静和警醒。2006年,导演王超又为这个长长的值得纪念的第六代影片列表上增加了一栏。这部电影叫《江城夏日》。在第59届戛纳电影节上,它是获奖影片之一。

  法国人对这部电影的喜爱是无庸置疑的。显而易见的现实题材文艺小品,继续关注小人物的生存状态。既然格局不大,导演便在真实和细腻上做足了工夫。影片一开始,浓浓的武汉味道会让在那里住过的人们备感亲切。码头,江轮,粗里粗气的武汉口音,赤膊上街的武汉男人,从某种意义上,开始的几段戏,这部电影表现出来的汉味要比王小帅的《扁担姑娘》要纯正得多。湖北方言出现在电影里是难得的事情,这也是我格外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之一。

  所有演员的表演都合格的完成了要求,这也是很难得的,反映了导演的现场控制和把握能力。几位男演员的表演尤其值得称道。最突出的要算那位老警察,他不可多得的平衡了表演的戏剧感和影片需要的真实感。当然,所有人都猜得到,这部电影唯一可能捧红的,还是戏份最重的女主角:田原。这位15岁出道的前摇滚女歌手,有着中国女演员少见的悟性和灵动,所以她成为第六代导演的集体宠儿,也便不足为奇了。令人艳羡的是,即使到现在,她也才21岁。

  歌女,警察,从监狱出来的歌厅老板,黑社会,这些元素本来就带着血腥的气息。是以整个故事的悲剧走向基本是从一开始就注定的。几乎类似的题材,难免拿来和《扁担姑娘》相比,客观的说,无论是武汉话的水平,还是讲故事的水准,《江城夏日》都明显要好一些。但是王小帅导演有《极度寒冷》《十七岁的单车》珠玉在前,而且《扁担姑娘》只是在湖北人的眼里方言说得有点别扭,比较难入戏而已。

  王超导演是土生土长的南京人,曾经做过十年油漆工,能够拍出那么地道的武汉风味,值得武汉人民感谢和反思。另外说起来,导演为了电影而走过的路,也是一段令人唏嘘的传奇。不过,总算熬出头了。可见,岁月大都不会亏待好人的。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