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常用修辞格概念及作用例谈
发布时间:2022-10-21 12:35:56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语法修辞知识要点)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常用的修辞格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八种。为方便初中学生平时学习、中考复习及实际应用,笔者以《课标》、人教版教科书及相关资料为依据,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特作如下整理。
一、比喻
比喻的概念:利用两种本质不同的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构成的修辞方式。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把事物剖析得清晰明白。例句:(1)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2)眼前的环境好像是一个梦。(3)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二、拟人
拟人的概念:把人的属性赋予物或把物的属性赋予人的一种修辞方式。作用:语言生动形象,使具体事物人格化,有很强的抒情性和感染力。例句:(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2)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3)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三、夸张
夸张的概念:为了表达的需要,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的夸大或缩小。作用:强调或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表达某种强烈思想感情。例句:(1)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的时候总是说:“皇帝在更衣室里。”(2)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3)桂花开了,十里飘香。
四、排比
排比的概念: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相同或相似的语句,把相关的意思连续地说出来。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加深表达的情感。例句:(1)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2)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五、对偶
对偶的概念: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词性相对,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例句:(1)喜看丰年花千树,笑饮改革酒一杯。(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4)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六、反复
反复的概念: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作用:起强调作用,使感情更加强烈,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例句:(1)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2)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的咆哮吧!(3)光明啊,我景仰你,我景仰你,我要向你拜手,我要向你稽首。(4)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七、设问
设问的概念: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作用:提醒注意,引导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有变化。例句:(1)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2)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3)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首先,在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八、反问
反问的概念: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作用: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以使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句:(1)自从六年前的那一次,我何曾再迟到过?(2)晚了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3)我难道就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修辞方法除了以上八种比较常用的以外,还涉及到引用、借代、反语、顶真、互文等许多,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学习修辞需要在了解其概念和作用的基础上,通过对例句的分析理解以加深印象,最后才能达到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