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
新课程对教师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的善于运用”。教材不是圣书,也不是绝对权威,它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资源。由于学生情况、教师素质、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差异,教师对教材的使用应从实际出发,既遵循教材,又不囿于教材;既要凭借教材,又要跳出教材。教材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载体,我们只有深入理解它,把握它,创造性地开发和应用它,才跟得上新课改的步伐,才能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
首先,教师要认真分析和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
教师对教材的处理不仅要全面,而且要深刻。能否领会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是衡量教师理解教材深浅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师对教材编写意图领会得越深,越能充分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教学过程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整体观念,从教材的整体入手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弄清每部分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分析和处理教材。
其次,教师要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的多重价值。
教材一般都具有简约化的特点,有的课时内容由于篇幅的限制,不可能提供详尽的学习材料和呈现完整的教学过程,当然也就很难反映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因此,教师应改变过去侧重于知识与技能传授,忽略过程方法教育的倾向,不能照搬照套教材内容,被教材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所束缚,而应在深入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多角度分析,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的多重价值。传统教学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教材基本上使用叙述性的语言直接呈现知识,比较重视知识的迁移价值,而忽视认知价值和情感价值,新教材则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变,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要体现教材内容的多重价值目标,教师就要看到教材内容背后所蕴涵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和探究活动,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其三,教师要正确把握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的区别。
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学内容则来自于师生对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及教学实际的综合加工、再生和内化,它不仅包括教材内容,还包括了师生在教学中实际活动的全部,教材内容只不过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况且,教材本身还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在处理教材上,教师的任务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在教学创新中既要尊重教材,又要灵活处理教材。
其四,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设计好教学活动。
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要考虑到教材中的活动设计反映的是编写者的认识和意图,不一定是最适合教师本身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因为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所接触到的事物不同,对自然界、对生活的认识也就不同,生活在不同环境里的学生具有各自的特点,如:城市的学生熟知电车、火车、飞机、地铁、电脑等等,农村的学生最熟悉的却是春种秋收、捕鱼捞虾、百鸟朝鸣、牛铃晚归……还有南方与北方的学生,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学生,富裕家庭与贫困家庭的学生,不同民族的学生各有各的特点。教材上的有些内容对某些学生来说是熟知的,容易理解的,而对另一些学生来说则是陌生的,难以理解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因人而易,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对教学内容和学习活动过程进行重新设计,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设计出更合适于自己、更合适于本班学生的教学活动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