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电影影评

汉族丧葬文化的展示

发布时间:2022-11-20 11:44:47

  汉族丧葬文化的展示

——读《大洼喜丧》

我国汉族丧葬习俗产生于史前的祖先崇拜,经过夏商周三代圣人制礼作乐,逐渐形成了完整而系统的丧礼、丧服制度。后经历代大儒根据社会变迁因革损益,形成规范,为后世士大夫遵奉,渐次渗透到民间,至今影响犹存。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即使具体的形式或内容稍有变通,而丧礼慎终追远、事死如生、崇尚厚葬、以礼教孝的教义却一脉相承。正如曾子所言:“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大洼喜丧》(载于2013年3月4日《??报》本版)洋洋洒洒,俗礼事说,全面具体地展示了本地汉族丧葬文化的概貌。

《大洼喜丧》是一轴民俗卷。一是殁者的处理合礼。老人仙逝后的停尸、火化、入殓、请棺、起灵等环节,既合旧俗又循新礼,自始至终体现出死者为大、死者为尊的理念;二是生者的反应合众。承重男的喊魂、孝子贤孙的稽首哭拜、开吊陪吊、近门侄孙辈的拜祭、姑爷的四礼八拜及族人相邻的吊孝等,都各有侧重,各行其礼;三是丧事的置办合情。灵棚的搭建、灵堂供桌祭品的摆放、丧事餐车的用度、道爷戏子的表演、车马杠箱的配置、挽联花圈的题词等,都真实活现,入情入理。从老人撒手人寰到入土为安,一宗宗一件件,事不分大小,礼不管新旧,在作者笔下,都能娓娓道来,恰是一幅民俗画卷,真实可信。近年来,随着交际范围的扩大,笔者有幸参加了多起回族同胞的丧礼,由帷幔上的“今日得闲”四个大字得知,回族的丧葬文化也是博大精深的。

《大洼喜丧》是一本民情簿。面对老人,顺者为孝;老人故去,事死如生。尽管现实生活中还有极少数的薄养者,但厚葬一直是孝子贤孙最大的心意。生者从老人倒头的那一刻开始,就哭天抢地、稽首祭拜,棺椁要最大的,席面要最厚的,喇叭要最响的,烟酒要档次高的,以此来表达对死者匆匆离世的哀思、对生者尽孝不及的惩戒。

《大洼喜丧》是一次民风展。耳闻目睹过乡村丧事的人都知道,再大的家门也没有自家把爹娘背出去的,都是仰仗当门家族和张王李赵的帮衬。于是就形成了一家有事百家忙、一家有事百家帮的良好民风。账房支房的先生、撒贴送信的司机、送殡拉人的车辆以及扯孝的、将客的、灵前蹭等等,都是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尽心尽力、各负其责,多年来形成了纯朴良好的民风。

当然,《大洼喜丧》不是百科知识介绍,制贴、报庙、送路等环节略而不缀,车马纸草马牛的用法值得商榷,其最大看点在于俗礼事说。三顺爷生前生活点滴、三顺爷家族的迁徙繁衍、孝子贤孙的哭泣百态、侄辈酉爷的干嚎吊拜、大姑爷的灵前遭耍以及刘昌儿的搭建灵棚、小龙的餐车、道爷的诵经超脱、戏子的歌舞等,或浓墨重彩,或不厌其烦,或打趣戏说,或嬉说笑道,都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最起码沧州运河以东的读者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周所周知,丧葬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与死亡相关的多种特质文化的复合体,涵盖内容涉及实物、信仰、心理、伦理、道德、艺术,由此延伸展开形成了诸如临终关怀、遗嘱文化、死亡教育、死亡观念、殡仪习俗、丧仪文化、祭祀文化、葬仪经济、殡葬科技以及其它有关活动等。但是,时代在前进,社会在进步,观念在更新。由丧葬陋习俗礼引发的丧葬经济有目共睹,攀比、炫富现象突出,“死不起”恐怕不是个别声音。丧葬旧俗中有精华也有糟粕,移风易俗应该是老生常谈,常谈常新。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