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与失的道理
——电影《天上的菊美》和《兰辉》观后感
我还是第一次连续看两部电影。人生到了不需心灵鸡汤调味的年龄,兰辉和菊美多吉的故事还是让我心潮不平。他们何其相似,终年工作在艰苦的地区,用一件件普普通通的事情,积淀了自己厚重的人生,他们默默无闻,却又石破天惊。如何面对人生的得失,他们告诉了我们一个简朴的道理。
《天上的菊美》和《兰辉》,都有生活的原型。作为电影,如果不是纪录片,应该有自己的叙述逻辑,叙述的真实与客观的真实并不完全重叠,电影中的人物包含了导演、编剧、演员对原型的理解、刻画和再现,从这个角度上说,艺术的真实是对共同价值更为集中的反映,既是一次艺术创作的过程,也是一次主题升华的过程,因此,概括后的艺术的形象,更具有普遍的价值。
《兰辉》叙事更为丰满,或许是兰辉比菊美多吉年长13岁,有更多的人生体验,或许是“5.12”特大地震的事件背景有更强的震撼力,因此,电影能够从更多的视角来塑造兰辉的形象。电影中的兰辉是个儒雅的汉子,儒雅不易和汉子搭配,但在兰辉身上却相生相容。儒雅往往形容一个人的修养和风度,而汉子更多的去表现一个人的责任与担当。兰辉无论是对同事、对朋友、对家人、对群众,还是面对对不正之风,都称一个敢爱敢恨汉子。“对工作火一样的热情,对同志春天般的温暖。”,用在兰辉身上恰如其分。面对豆腐渣工程,他掷地有声:“再大的天灾我们都可以接受,可人祸我们决不能容忍。”他的担当展现了一种浩然正气,让人荡气回肠。想想我们,在很多时候,不正是说得太多,顾忌太多,做得还不够吗?
《天上的菊美》表达十分简练,充满了青春的张力。镜头始终追随菊美多吉这个藏族小伙子,讲述他的工作,他的爱情。蓝天白云之下,崇山峻岭之间,茫茫草原之上,一辆吉普奔驰不停,那是乡长菊美多吉在工作,广阔的大地就是他的办公桌。他把服务群众作为自己的使命,把为群众谋取现世的利益作为自己的责任,他“苕”得像一个工地上的“民工”,累得像一匹负重的牦牛,急时像一个顽皮的孩子,笑时如一个开心的儿童,像阳光一样灿烂的菊美,就生活在离阳光最近的地方。他的离去却是那么安静而圣洁——在山路上奔波一宿的菊美,在吉普的后座上小憩,等待一个工作的天明。而天明后,多吉的故事却不再继续。
电影是艺术,好人的离去的结局,让人感叹唏嘘,这两部电影在形式上划为什么范畴?
从电影院出来,感觉喧嚣的北街迷离飘摇,暗色的天空,虚无的过往,我就独自一人从这虚幻中穿越,渐渐地也融入这虚幻的现实。
人生的价值是什么?这是现实问题还是哲学问题?也许,这样的讨论和探究有一点形而上,但是,党员干部的行为标准,却是一个具体明了的标杆。兰辉和菊美多吉如同一面镜子和一把尺子,告诉每一个党员干部,如何摆正得与失的位置。
把兰辉和菊美多吉作为当代党员干部的镜子,就是要我们以此自省,甚至知耻而后勇,思想上丢掉官本位,行动上放下官架子,在危难面前挺起胸,在群众面前弯下腰,真心做公仆,恪尽职守,鞠躬尽瘁。把兰辉和菊美多吉作为当代党员干部的尺子,组织和社会也应以此来监督评判干部,使偏离这把尺子的人胆战心惊,使遵循这把尺子的人,得到应该的褒扬和荣耀。(文/李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