哄抬重点、制造不公
尼溪
说中国教育之疾正在步入危险期,绝非危言。病因很多,“哄抬重点、制造不公”应是主因之一。
一般来说,树立重点,是为了起到示范作用,以点带面,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教改之初,各地设重点学校,各校设重点班级,初衷应是好的。后来,为了校内公平,绝大多数学校陆续取消重点班级,但各地的重点学校一直延续至今。尽管弊端显出,谴责之声不绝,可事实上,重点学校不仅没有消减之迹象,反而,哄抬之声之行日盛,且以绝对之优势压倒谴责之声。
现不是重点学校的,想挤进重点行列;现是重点学校的,想法升级——县重点的升市重点,市重点的升省重点。“想挤”、“想升”的,学校牵头,当地政府助力——资金倾斜,师资倾斜,招生优先,合力打造。“谴责”者自思胳膊扭不过大腿,既然无力改变,就变被动为主动适应。当教师的,想法往重点校调,家长们想法把孩子往重点校送。每年的高考、中考之后,暑假当中,就是家长、学生、教师等的鏖战之期。政府部门锦上添花,把一斗芝麻倒进一个窟里;社会各界或主动或被动的跟着去添肥、浇水、培土,使得重点学校成了天之骄子,在各地都是一枝独秀、一花独大。
大家都去惯宠重点学校这个“娇儿”,非重点学校就成了无人看管的“穷三女”。其结果必是:“娇儿”成纨绔,“穷三女”成怨妇。这结果在各地均在不同程度的显现。每年高考、中考成绩一出,清华、北大、985、211、省重点、市重点分别分批次掐尖划线,正取之后,还有择校生;择余捡剩后,才由普通学校招。最后就成了“龟兔比赛”,兔自恃,跑几步睡一觉;龟腿短身笨,即使不半途弃跑,也快不到哪去;结果只能是使比赛的时速越来越慢,跑完规定里程所花的时间越来越多。这大概就是不公的最后结果,或说下场吧。
既然如此,为何不取消重点学校呢?这就印证了一句口头语“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笔者所在的县,管教育的领导和部门,为了增强竞争,主张今年的高中招生,把省重点和市重点两校都列入第一批次招生,据说报告递到县里,却没获批准。没批的原因,又据说,一是遭到省重点高中的竭力反对,主要的是怕引来能进省重点的学生和家长们闹事,据我猜想,怕也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怕惹麻烦等的心理作祟。不管因何,反正还是老车旧路,按省、市、县、普通的等次招生。我想,在面对“哄抬重点,导致不公”的教育现状上,我县的“想改又怕改”的心理,是具有代表性的。
面对教育之顽疾,难道就只能是吃点“止痛片”、打点“消炎针”吗?难道就非得眼睁睁的等到它病入膏肓后才实施“剖腹”、“切割”和“移植”等手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