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退办公用房不能缺少监管和责任追究
党政机关腾退和清理超标办公用房已有10个多月。期间,很多地区都清理了少则几万、多则数十万平方米的超标办公用房。然而记者近日在基层采访时发现,一些地方存在敷衍了事、弄虚作假等情况,导致清退办公用房流于形式,甚至产生新的浪费。(2014年06月23日中国新闻网)
机关部门办公用房超标,其实是享乐主义思想在作崇,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还容易养成领导干部贪图享受的作风。党政机关腾退和清理超标办公用房,是遏制腐败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所在。但如今记者采访的结果却并不让人感到乐观。许多党政机关变着法子来应付上面的检查,没有真正达到清理超标办公用房的目的。
一些机关单位,办公室面积超标了,就加一张无人使用桌子蒙混过关。也有的单位采用“假合并”,增加办公桌椅,挂上退居二线的老同志或长期养病同志的名字了事,有的甚至根本无人使用。还有的给超标的领导办公室打隔断,将多余面积隔成“会议室”“接待室”等。事实上,除了领导自己,其他人不可能到这里搞“接待”。总而言之,清退政策到了具体单位就发生了一些走样的现象,在一些单位沦为了形式主义,换汤不换药。
而且,对于一些腾退出来的办公用房,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置,造成资源的浪费。即使相关单位按照要求把多余的办公用房退出来了,可这些办公用房如何处置面临困境。有的空出几间屋子,既卖不出去,也租不出去,只能锁住完事。而且这些空置的办公室都属于国有财产,无论如何处置,都需要经过一套繁琐的程序。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没人愿意担责,一锁了之岂不安全?
所以,党政机关腾退和清理超标办公用房并不是口头上说说这样简单。在清理时,必须要加强监管,保证相关单位能狠抓落实,彻底将多余的办公用房腾出来,而不出现这样走形式的现象。同时,完善相关制度和措施,处理好这些超标的办公用房,灵活的进行处置,否则就会让关门大吉这样的事情发生。
对于超标办公用房,关键还应在源头上把好关,禁止超标修建。没有多余的办公用房,也就没有清退的必要,也就不会面临处置多余房屋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