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乱弹八卦

杂文四章之书摘

发布时间:2023-01-08 10:42:19

  杂文四章

  引文

  几本好书就像几位好友。书开启一扇扇窗子,让人不时发现人性亮点和人性弱点。书呈现一面面镜子,让人不断审视自己的内心。智慧之窗。智慧之光。人非圣贤,无法做到尽善尽美。以合适的态度审时度势,勿随波逐流地浮躁。由心而生,自然而然。

  读书对规矩人的身心行为,是一种有教养意义的精神价值的体现。读好书,通过提高个人素养,进而提升全民族文化素质。自我教养,责任义务。

  写作于我---还原生活,思索自我。用一种心情收获一份感受。用一些文字记录一段生活。不特意悦人悦己。顺便带给你和我---我能给的快乐。简单。直接。如我。谁说这是不务正业,我们只是用其他人玩的时间追逐着自己的梦。

  走进一段历史,眷恋一段时光。贴近一些自然,忘却一点忧伤。是历史沉淀了岁月,是自然凝固了沧桑。任岁月沧桑面庞,别,木讷了表情。

  第一章 书摘

  1.书摘:《史记》五帝本纪,记录了远古传说中五个部落首领--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大致关系是,黄帝,名轩辕,兴于神农后世,与炎帝战于阪泉,与蚩尤战于涿鹿,皆胜,代神农氏,是为黄帝。黄帝共生二十五子。其中,嫘祖是黄帝正妃,生二子,玄嚣和昌意。颛顼是黄帝的孙子,昌意之子,名高阳。帝喾是黄帝的曾孙,名高辛,是玄嚣的孙子。帝尧是帝喾的儿子。帝舜,名曰重华,是昌意七世之子,也是颛顼的后六世。后面再讲到的帝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说来说去,也就是黄帝正妃的两个儿子玄嚣和昌意的后人轮流坐庄。再后面的殷商和周朝,都是帝喾的后世。连屈原也说,自己是帝高阳之苗裔。说我们是“炎黄子孙”一点儿不假,同一祖先,一脉相承。

  2.《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是一篇关于先秦道家和法家代表人物的传记,是一篇合传,记录了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申不容、韩非子的事迹。我对法家韩非子知之甚少,择日再读《说难》之理。本篇关于老子的记载并不多,《道德经》提及的甚略。仅对孔子问礼于老子一事有记录,对此老子的回答整理如是: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第一句,君子生逢其时就驾车出仕,生不逢时就像蓬蒿那样飘荡而行。这句摆事实,明道理,正心态。第二句,好的商人善于深藏货物如同一无所有,君子品德高尚,音容笑貌好像愚人一样。这句怎样理解?虚怀若谷,大智若愚?第三句,劝诫,去掉骄气、欲望、派头、淫志这些无益于身的东西。老子讲“道”,讲“无为”,是以无为而有为,可道之道,非常道尔。修身、正心,而后修为。受教。受教。

  3.《论语》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用四种东西教育学生:典籍文献、道德实践、对人忠诚及信用。即徳行、言语、政事及文学。子又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注重个人修养的同时,要全面、广泛地学习知识和技能。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敬畏天命,敬畏有道德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子又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不知言,无以知人。立身处世的三点要求,即知天道,知礼,知人。

  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有九件要想到的事:看得明白,听得清楚,神态温和,容貌恭敬,言谈诚实,处事尽心,疑问要提出,愤怒时考虑后果,见到名利要想到大义。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子的思想方法,戒绝四项事情:不任意猜测、不主观武断、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一则以喜,一则以俱。这段话出自《论语》,告诉我们,对父母的年龄要有数,一方面是为了父母的长寿而喜悦高兴,另一方面,因为父母的哀老而恐惧忧愁。生命就是一个无常的过程。对生命心怀畏惧,不必等到垂暮之年。疾病一旦降临,便不会因为贫富贵贱而有所例外。疾病一旦来临,那便是对你邈视生命行为的郑重告诫。对生命心怀畏惧,对生活有所节制,“防”益于“治”。坦然接受和面对现实,哪怕它不会再发生任何改变。笑着流完最后一滴眼泪,这便是对生活的最好回馈。热爱生活,珍视健康,尊重生命。--致身边每位值得热爱的人。

  4.《孟子》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

  流水之为物,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不成章不达。--《孟子》。不填满地面坑洼,流水就不能前行。钻研于“道”,不达到一定程度就不能通达事理。

  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贤明的人教人,凭自己的透彻使人透彻。--现在那些教人的人,自己糊涂却想让人透彻。--有点像说“砖家”。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做学问的秘诀没有别的,只不过将已失去的良心找回来而已。--《孟子》。--求“放心”于世,何止于学问。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此四心者人固有之,所以为人也。仁、义、礼、智,是人所以为人也。--源《孟子》

  5.《荀子》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劝学》,荀子。对于精神修养来讲,没有比受到道德教化更神圣的了。对于幸福来说,没有比无灾无难更大的了。

  摘录一小节《荀子》观点:其一,见善以自存。见不善以自省。善在身必以自好,不善在身必以自恶。--见到美好的行为要使它们出现在自己身上,见到丑恶行为要反省自己。珍惜自身良好品行,厌恶自身不良品行。其二,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其三,君子役物,勿役于物。--支配外物,不被外物所支配。其四,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路途虽近,不行不达。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五,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礼法是用来端正身心的;老师是正确阐明礼法的人--修身篇。

  行不贵苟难,说不贵苟察,名不贵苟传,唯其当之为贵。--不苟,《荀子》。做事不因为事情难办就认为可贵,不认为言论明白清晰就可贵,不认为名声广泛流传就可贵,以“当之”论可贵。不同的角度反映事物的不同方面。不要盲目推崇,“当之”者无愧。

  宽而不慢,廉而不刿,辩而不争,察而不激,寡立而不胜,坚强而不暴,柔从而不流,恭敬谨慎而容。--不苟《荀子》。宽容而不怠慢,正直而不尖刻,能言善辩而不强词夺理,洞察一切而不激切,卓尔不群而不盛气凌人,坚定刚强而不粗鲁凶暴,服从柔和而不随波逐流,恭谦谨慎而又待人宽厚。--德行。我们能做到哪怕一点点,世界将变得美好而和谐。

  君子洁其身而同焉者合矣。善其言而类焉者应矣。--不苟《荀子》。君子如果自身廉洁,与他志同道合的人就与他应和。君子的言论如果尽善,与他观点相同的人就会响应。--“物以类聚”大概可以这样理解。

  君子大心则天而道,小心则畏义而节;知则明通而类,愚则端悫而法;见由则恭而止,见闭则敬而齐;喜则和而治,忧则静而违;通则文而明,穷则约而详--《荀子》。志向宏远,就敬奉天道;志向不高,就敬奉礼义而对自己有所节制;聪明,就精明通达触类旁通;愚笨,就忠厚诚笃遵守法度;被重用,就恭敬而遵守礼节;不被重用,就庄重而严肃;高兴,就平和处理事情;忧愁,就冷静处理事情;显达,就文雅文明;窘困,就自我约束明察事理。我对释文进行“篡改”,这样形成的思想就不只停留在言论层面。不管自身情况,无论所处环境,都用一种适合和合适的态度和方法来指导和规范我们的言行。

  公生明,偏生暗;端悫(读却)生通,诈伪生塞;诚信生神,夸诞生惑。此六生者,君子慎之,而禹、桀所以分也。

  荣辱之大分: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通者常制人,辱者常制于人。--《荀子》,荣辱

  《荀子》有一章叫非相,列举了一些古代贤人的相貌,辟比说到孔子的长相,好像蒙上了狰狞丑恶的驱邪避鬼的面具,真可用“人不可貌相”来形容,进而批判、否定了相面术。“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形不胜心,心不胜术。”即,观察人的相貌体态不如研究他的思想,研究他的思想不如鉴别他立身处世的原则。其实相形未必全不可信。一个人忠奸善恶,全被TA的眼神出卖了。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荀子》。最后一句,学以致用是大道。“学”的范畴实在很广。

  6.《战国策》、《资治通鉴》

  百里奚居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愚于虞而智于秦也,用与不用,听与不听也。--韩信语。表达了与我相同的观点。用与听,策与行,此所以王天下者也。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有张良。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有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有韩信。汉高祖用此三杰,所以取天下也。--汉高祖自评。读这段历史,才深刻理解“知人善用”的内涵。汉高祖逐群雄、取天下有其历史必然。

  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信也。

  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书摘。察人之道。闲居时所亲近的,富贵所交往的,显赫时推荐的,穷困时所不做的,贫贱时所不取的。

  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以天下之耳听者,则无不闻;以天下之心思虑者,则无不知。

  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书摘。全力为别人,尽力给予别人,自己拥有的才会越多。关于“舍”“得”的道理。

  中国者,聪明睿知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技艺之所试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义行也。--书摘。以此释“中国”,则我泱泱大国名副其实也。

  司马光曰:礼之为物大矣。用之于身,则动静有法而百行备焉;用之于家,则内外有别而九族睦焉;用之于乡,则长幼有伦而俗化美焉;用之于国,则君臣有叙而政治成焉;用之于天下,则诸侯顺服而纪纲正焉。--这个“礼”的范围、定义、功能太广、太深、太大。各择其位,各主其道,身治而后家治,家治而后乡治,乡治而后国治,国治则天下治矣。司马光,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水立方 2014年12月26日 (未完待续)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