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文化随笔

一篇回复—与文友战鹰

发布时间:2022-10-06 13:20:28

  ----------------------------------------

  不惑年华路三千,闲云野鹤顾相怜。

  诗词歌赋交朋好,夜始方安阅锦篇。

  千古兰亭流曲水,今朝文网续前贤。

  与君如若逢中有,把酒临风幻作仙。

  ---序言(七律水平韵,一先)

  看到先生这么长的回复,在文网里是罕见的,在我的回复中也是罕见的。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以文会友,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恰同学少年胜似少年,少年有激情无厚重,少年有恣意洒脱无历练之美。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气息相投,情感相交,岂不快哉!

  在先生字里行间的气息里我看到了一颗渴望交流、探讨的心。先生有令人骄傲的阅历,天南地北、大漠荒滩都有探物者的身影,令人敬佩万分;先生的思想也是丰富的,看到您创作的艰辛历程,没有规律且奔波不定的环境还孜孜不倦地坚持学习,坚持写作,实在是难得可贵的。

  我的成长与先生比不是简单是单调,过程就像一条笔直的线,线上间隔不一地标注着几个点:念书、工作、结婚、生子;活动直径范围也不过50公里,我就在这样的空间里成长、生息,没有天马行空的幻想,过着传统中一般人的理想生活。在一次偶然间,我来散文网伫足,发现这是一个文学业余爱好者交流与学习的平台,非常诧异并喜欢闲暇时在这里品读文友的作品,欣赏文友的一篇篇美文,为之感动、为之欢笑、为之忧伤,为之击节,酣畅地学习各种体裁写作与技巧。在文友的佳作里,我每每看到精彩的文章,强烈与之共鸣的气息,即兴留下自己的读后感,有赞同与鼓励、有议论与和唱、有建议与升华。开始,我揣摩着文友的思想,既然发表都渴望得到交流,渴望与之共鸣。读着评着,发现许多灵感与思想在平时很难得的,丢了可惜,于是就有了评论整理,再次发表在自己的文章里。我当时的想法一二如下:一是我对文友的文章尊重,二是读后感再次集中呈现,让更多的文友去阅读,三是一种感谢的回赠。读后感从一到十一,都是自然的真情流露,也看得出我在文网里成长的过程。

  四十岁之前,我基本不写东西,在单位也就是年终写下个人小结,说些空大上的话。闲暇时喜欢看看古典文学,例如《古文观止》、《四书五经》、人物传记之类,古典诗词都喜欢,只是喜欢而已。现代的文学,我看得少,嫌啰嗦,表达不精练,实际上是对现代文学的一种错误认识。抑或是年龄到了吧,四十不惑嘛,写一点明白的东西,以示后嗣,让他们知道我的成长及思想,少走点人生弯路。我在文网里第一篇是骈散,点击率很低,很是令我惊讶,毕竟是自己精心准备的作品,算是献给文网的礼物吧。我清楚记得就谷雨坡老师给个一个赞,一个小小的赞给了我一丝安慰,整齐列队在文尾的编者们,以各种表情看着我,是他们怀疑我的水平,还是我怀疑他们?随之思考了很久,因为我只会写古典的东西,现在的语言我驾驭的不好,后来通过自己不断地学习,开始写些现代的诗词、文章,渐渐地大家都接受的我的风格,现代里带着古典的气息。我的文体很广泛,也是自己不断提高的一种想法,写过五言、七律、模仿诗经、千字文、游记、散文、古典叙事诗体,现代诗、哲理诗,很乱,不断的学习,相信自己会慢慢地写好,真是生之有涯而知无涯也!

  小说对我来说基本没想过,要求太高,无论阅历、思想、胸怀、三观,无论情感的处理、字句的理解、文体的万象、情节的跌宕,无不彰显文学修养,是自我系统的创作历程,写好太难。先生的小说气息很好,情节处理也不错,文字理解也很深刻,文章贵实,以虚托之。我有一则写作小论,现摘录与先生交流:文章是什么?我认为:“文即所言,章即形态。言要实,即内容,是思想的表达,是神;章是章法,即技巧,句有句的章法,文有文的章法,是形。文字是血液,一实一虚皆有文字来体现。故文章实而有神,章而有形,文字梭往其间,主次不可颠倒也。文学为实为虚,虚实并存,其形可乖张,眼可观之,其气须当正,心可察之。其神为真,不可轻云之。咏物得崇真,层层虚托之。其意当质朴,环环相扣之。物实意展,方为本作乎!”这是我对文章的认识,也是我阅读文章的标准。其实,作为文学爱好者,先得有思想,再则就是对汉字理解的程度,才能精准地描叙、表达思想,文章的气息灵动自然,才能称作是好文章。大多读者在阅读时容易出现误区,喜欢看华丽的字眼,章法与技巧往往忽略了,这个才是我们要学习的精髓。

  人生难得几个兴趣相投的朋友,一辈子的好朋友,也不枉此生。承蒙先生抬爱,散人不才,与君一起相伴相行、交流成长于文山,实乃散人之大幸耳。

  -----

  另附上我在散文网的第一篇之作《游大王洞小记》:

  江南之畔,九华秋浦圣境。其余脉有一山,山有一洞,曰大王洞,古称穿山洞。八月中旬,同窗好友携妻小相约小聚,一行十人,驱车前往。是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一路欢歌。车行九华之境,峰峦如聚,千沟万壑,犬牙交错,倏忽山势横行,远望一牌坊,飞檐四张,上书“华东第一洞”。

  近景心切。乘索道缓缓而上,跌宕起伏于山涧,清风拂面,鸟瞰远山近景,尽收眼底,茅舍七八,散落其间,白鹭展翅,忽隐忽现。心醉神怡,绿意无边,尘世纷扰,顿觉尽消。步行三四里,山路崎岖,蝉声鸟鸣不绝于耳,飞瀑横绝于路,薄如浣纱斜挂石壁,雨打花开,幻作朵朵白莲。

  曲径通幽处,便是大王洞。洞口著猩红大字“大王洞”,出自书法名家赵朴初之手,拾阶而下,北宋滕子京摩崖石刻,诗云:“洞户千年叫不开,白云无主自徘徊。只因种玉人归后,一闭春风待我来”。古今迁客骚人,多会于此。洞内水声潺潺,时缓时急,钟乳奇石,目不暇接。时而缓行,徜徉伫立;时而攀附护栏,佝偻前行;时而踏上浮桥,行走柔波之上;登上石桥,俯看嶙峋怪石;休憩龙宫大厅,观水流之清莹,仰视白龙呼啸其上。畅游其间,恍若身置异域。石壁之上,形态万千,犹如仙灵,犹如飞天,霓虹五彩,琼台仙阁,亦幻亦真。洞内行程五六里,游人如织。孩童惊奇尖叫,天真无邪;情侣窃窃私语,缠绵悱恻;老者拄杖,踽踽而行,唯恐惊扰山灵;三五成群者,叽叽喳喳,放浪形骸。一出洞口,发尖眉梢尽是水滴,浑身犹如桑拿,戴眼镜者,视线皆模糊。是液化还是凝固,友人出题考其子,同龄者争先作答,游意未消。

  抚摸万年之石,聆听水滴之声,呼吸洞之气息,体察洞之生机。赞山水之交融,叹大自然之神奇,感时空之凝结,悟人生之须臾,寄情于山水,涤荡尘世之喧嚣,寻求心灵之归宗。

  -----------------------------------------------------------

  2014年12月17日亥时,三水散人笔。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