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周朴园
很多人看曹禺先生的《雷雨》都是被它的戏剧性冲突而吸引,被它的人物鲜明的性格形象而震撼,但是极少有人喜欢周朴园这样一个人物形象,连曹禺先生自己最满意、最喜欢的形象都不是周朴园,但当我完整地看完《雷雨》,我却觉得周朴园是我心中最喜欢的人物形象。
初次接触《雷雨》是在初中时,只不过当时图省事看的是《雷雨》的简介,觉得很有意思。后来就是高中语文课本中有《雷雨》的一个选节,但是我并不能全面地了解《雷雨》这个剧本和剧中的人物。到今天才算真正地看了一遍雷雨,后来又看了一遍学校话剧社演的《雷雨》,心里对这部剧作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周朴园这个人物形象不再如刚开始时那样地讨厌。
我心中地周朴园是一个矛盾、彷徨、孤独的灵魂,当然我是侧重于周朴园的个人感情来说的。不可否认周朴园有他心理阴暗的一面,他间接地害死了那么多的劳工,从死者身上压榨、剥削金钱,这是他一生都不可磨灭的天大的罪恶。可是他也得到了惩罚,他的晚景凄凉,所有他的亲人的人死的死,疯的疯,其实他最后是最清醒的,也是最可怜的。我们有理由谴责他的无情,也有理由同情他的可怜。
我想很多女人都不会以宽容的态度对周朴园,毕竟他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将年轻时的爱人侍萍抛弃,总觉得这样是罪大恶极的。但是我认为这毕竟是一种现实的反映,因为我们可以由此想到现实中谁又不是为了自己而放弃了爱情。面包与爱情面前,谁会淡定面对呢?毕竟死生契阔的爱情只出现在书上。谴责别人其实就是在谴责我们自己。当然,我们的生活所求的并不完全是物质,所以我对周朴园是宽容的。
《雷雨》中我最喜欢的一幕是周朴园与侍萍时隔多年再次相见的场景,我觉得这样一个个景人物的心理活动和面部表情都十分丰富,很有看点。所以我在《雷雨》话剧表演中也最喜欢这一场景。时隔多年后,周朴园与在周家寻找女儿的侍萍相遇,一开始,周朴园并没有认出侍萍,他所保持的生活习惯仍旧是顾及着当年侍萍的身体。这种温情差一点儿让我们误认为他是多情的。但当侍萍一步一步地故意引导周朴园认出了自己时,他却又露出了自私的嘴脸,不论质问侍萍,还是给侍萍钱,让侍萍拿钱以后离开这里。这一场景周朴园的情感变化很明显,能充分体现他人格中矛盾的一面。也让我对他这一形象,又爱又恨。我们不能不说这样的男人真是可恶到了极点,但你又不能说他十恶不赦,因为他毕竟对侍萍还残存了一点旧情。所以说周朴园是矛盾的,他爱的和一直念念不忘的是年轻时的侍萍,所以当他看到经过岁月侵蚀的侍萍时是那样吃惊。他是一个懦弱的人,他没有抛弃一切的勇气和侍萍生死与共地在一起。我总觉得每一个看客都不该因为他抛弃了侍萍而看不起他,当然我不是再为他开脱,因为我们无法设身处地地从他的角度出发。
除了周朴园爱情上的矛盾,我从周朴园的身上还看到了一种强势的旧式封建君主的气息。他强势霸道、蛮不讲理,好像家里所有的人都不是他的亲人,而是他的附属品。他强迫蘩漪喝药的方式和手段,让我觉得他有一些变态。他的儿子周萍、周冲在他面前唯唯诺诺,让我们一点儿也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而是像军队士兵的无条件服从。从周朴园这种人物专横霸道的性格中,我们很难想象当初他竟然能屈服于来自家庭的压力而放弃侍萍另娶蘩漪。其实仔细想想,就不难明白。我们在《雷雨》中看到的周萍的懦弱样子,大概就是年轻时周朴园的映照了。所以我们也不难想象,如果没有“雷雨”这场变故,周萍不自杀,一切按照正常发展,年长的周萍很可能也会成为周朴园那样的人。这也让我想到了家庭对人影响的重要性。
从《雷雨》中我没有看出周朴园对周大海这个儿子的特殊感情,这和我想象的不一样。我以为周朴园会对这个流离在外的儿子有愧疚,但是我却只看到了他说,自己的亲儿子竟然帮着外人对付他。他的漠然,让我明白了原来有时血缘关系也不能维持人与人温情。怪不得,中国历史上有那么多的兄弟相残、宫廷政变。
作为一个向来同情弱小的人,将《雷雨》读到最后时,我不可避免地同情了周朴园。那时,他已经不是一个强势的君主似的人物了,而成了一个疲惫的、凄凉的、苍老的老人,看到这样的周朴园,谁还能在用谴责的话语来指责他呢?他孤独地活在这世上,品食着他一手酿成的苦果,他已经遭到了世上最严厉的惩罚。老年的周朴园最是可爱,他弥补了家庭变故前对蘩漪和侍萍的辜负,照顾着两个疯女人。这样的结局令看客唏嘘不已。
曹禺先生说过他创作《雷雨》最初动机并不是为了揭露封建制度的腐朽、堕落和丑恶,写《雷雨》纯属一种创作的欲望。所以我也不想将周朴园的形象与什么封建社会的丑恶,封建社会的必然灭亡联系起来,我只把他看做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他受了命运的捉弄。而我们每个看客谁又不在命运这张大网中战战兢兢地生活着,我们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也不知道未来的运势,不论我们悲观,还是乐观,我们都得活。就像周朴园一样,他的人生都这么惨了,但他也没有自己结果生命。可见生有所恋,我们还得和命运作斗争,不是有句话说,与天斗其乐无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