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世俗评说

有什么说出来(不能开诚布公)被逼出的战火连云

发布时间:2023-02-20 12:07:40

  刘备在白帝城命在旦夕,急召诸葛亮。诸葛亮来到刘备身边。刘备说:“亮弟啊!你自从出山以来帮我占荆州,攻益州,夺取汉中,你可谓功德无量啊!只因为我当初没能听你的劝阻用尽蜀中的兵力去攻打江东,结果兵败落到了这个下场。我断送了蜀中几十万人的性命,我没脸去见他们的父母啊!光复汉室、统一中国是我平生的梦想,可是……咳嗽两声。这个任务只能留个贤弟你了。”诸葛亮流着眼泪说:“主公,亮我自从随你出征以来,多蒙你的照应才有了今天的地位,统一中国光复汉室还要靠主公你啊!主公,你一定会没事吧,一定会好起来的。”刘备哽咽着说,“亮弟,我的身体我清楚,我马上就快不行了。亮弟啊!你一定要记住我的嘱托。另外还有我那不成器的儿子刘禅,你觉得他能辅佐的起来就辅佐他,你觉得辅佐不起来,就自己领政吧!”诸葛亮感动的流着眼泪说:“主公,我一定不辱使命,定尽力辅佐少主,统一中国,框复汉室。”刘备说:“我要走了,亮弟保重、保重”刘备合目而去,诸葛亮大叫:“主公、主公。”

  刘备的优点在于它能对自己集团中所有的人都能以诚相待,有什么说什么,这是诸葛亮在刘备集团工作无后顾之忧。由于刘备的信任,刘禅也跟着信任,把国家的军政大权都交给诸葛亮,蜀汉上下也都信任诸葛亮。因此诸葛亮尽管包揽了所有的权利,蜀中人会说:“人家能力强m嘛!多管点事是应该的,诸葛亮也因此有了自己的施政空间,这样诸葛亮方能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是不会谋反篡权的,因为他和刘备政权已经建立了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蜀汉给了他高的地位,他的生命和他后代的利益链都不会有危险,所以诸葛亮可以安心的做他的忠臣。这实际上是刘备对家臣都能以诚相待的作用,比如刘备跟自己的家臣都能平心而论,有什么说什么,不搞心理战,这就致使就算刘备的事业再困难总有那么一波人愿意跟着刘备干,因为他们觉得跟着刘备干心里踏实。由于刘备的真诚,就算刘备死了,他的儿子刘禅也跟着受益。

  曹睿快要一命呜呼了!他拉着司马懿的手流着眼泪说:“司马贤相,你辅佐过我们曹家三代人了,可谓是忠心耿耿哪!我马上就快不行了,可是我的儿子曹方还小,需要你的辅佐,司马贤卿一定要好好辅佐我儿哪,大魏的基业全仰仗司马贤卿了。”发出哀求的声音,严重不停的流着眼泪。心中想:“你一定不能趁着我儿年幼谋朝篡位啊!”司马懿说:“我一定听从主公的嘱托,辅佐少主,不辜负主公的厚望。”这是司马懿心中想:“明帝啊!不是我司马懿不想做忠臣,是我司马懿为了子孙着想不能做忠臣,我会照顾好你的子民的,至于是否能处理好辅佐的事情,那也要看时局的变化啊!”或者说司马懿和曹方之间如果形成对立的关系,也就是皇帝曹芳不能处理好君臣的关系,让司马家族和曹氏政权成为一种你存我亡,你亡我存的状态,那么为了保住司马家族,司马懿早晚是要反得。实际上魏氏朝廷想要铲除司马家族的想法早就存在,司马懿也知道这件事情,因此司马懿表面上臣服于朝廷,实际上为了生存,司马懿一直在酝酿着造反,曹丕执政时想过、曹睿执政时想过,只不过是实际不成熟,所以没能使他谋反的心理表现为行动,当到了曹芳时期,这是又趁着小皇帝曹芳根基不牢,司马懿抓紧时间安排自己的亲信在朝中执掌大权,当司马懿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已经基本上掌握了朝中大权时,那么灭亡曹氏政权的时候就到了,接下来也就是司马政权的建立和曹氏政权的灭亡。

  司马家族和曹氏政权的争斗时早晚要发生的,因为这关系到司马家族的的生死问题,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是不会给自己的家族带上一条黑暗的道路的,所以司马家族对抗曹氏政权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这种趋势形成的原因应该追究到曹操那里。曹操虽有才华,但是他的一个缺点为他的事业埋下了很多祸患,曹操的一句话叫:“宁吾负人,毋人负我。”办事心狠手辣,另外加之其疑心很重,杀死过很多无辜之人。这就是很多人不能在曹操这儿安心工作。历史上表现曹操无情的有他杀吕伯奢一家,晚年为了为曹丕称帝扫平道路,让荀彧自杀,逊于的位置就像刘备身边的诸葛亮,孙权身边的鲁肃。而曹操晚年为了自己家族能够坐稳皇帝,专门杀那些军功卓著而有反对自己家族称帝的人。

  由于司马懿看到了曹操这个人疑心很重,一旦曹操大业稳定之时,可能会拿那些有能力的人开刀,来稳固自己的政权统治,所以司马懿一直推脱着不愿出仕。后来曹操兵败赤壁正数用人之际,曹操把司马懿丢进牢里逼他出来做官,司马懿为人低调,曹操知道司马懿有才,可是曹操不能处理好与有才之人之间的关系,没有刘备那种收拢人心的能力。因此以曹操的处事理念,他一直都没重用司马懿。因为曹操知道司马懿这个人能力很强,重用他可能对自己的政权造成威胁。曹操之所以没有在生前把司马懿杀掉是因为曹操看到了曹丕不是诸葛亮的对手,需要司马懿的辅助方可与吴蜀对抗。曹操可能会在临死前对曹丕说:“司马懿需用但也得防,必要时把他给干掉。”这可能是曹氏家族历代皇帝临终遗言的部分吧!可惜,天不佑曹氏,曹氏皇帝的寿命都不长,最后留下了10岁的小皇帝曹芳和老奸巨猾的司马懿斗,那么曹氏政权能不灭亡吗?

  司马家族和曹氏家族间的问题是皇权时代的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当一个人的功劳太大时,皇帝一封再封直到最后没什么可在封时,这是皇帝一般会找一个借口把这个人弄死。那么这个人很可能明白这个道理因此就提前谋反了,这种事情在历史上有很多。就像宋太祖赵匡胤在陈桥事变黄袍加身。安禄山叛乱等。由于司马懿明白这个道理,为了为自己的子孙留一条谋生之路,他也不得不反了,正好机会来了,趁着10岁的小皇帝曹芳好对付,于是司马懿指挥着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把曹氏政权给灭了。同样曹操更是明白这个道理,因此他不可能将政权交给汉献帝,他心里会对汉献帝说:“先帝啊!不是我曹操不想作忠诚,而是历史告诉我不能做忠臣,我也要为我的子孙留一条后路啊!我的功劳太大了,以至于你不知道该怎么封赏我,我一旦做了忠臣,那么我曹操的后代很可能就成为你的刀下鬼啊!既然你不知道拿什么来封赏我,那就把你的江山交给我吧!请放心我曹操治理江山一定会比你治理得好。”

  刘备其实并没有什么大的志向,他只不过是想找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能够过上小康生活,这是刘备想要的生活。刘备的思想和当时大多数争取功名的人相同,他没有太多的粮食和兵马,在东汉末年屡次作战却又屡次失利。刘备本是不大愿意出头打天下的,他的目标恐怕只是保住刘氏江山。可是自从天下大乱之后,刘备四处征战却始终没能找到一块生存的净土。当他投靠曹操,曹操时时刻刻想把刘备个干掉。曹操是不允许那些又有大智慧的人存在于汉献帝身边与自己为敌的。当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时。曹操问刘备普天之下谁是英雄,刘备说:“袁绍是英雄,袁绍出身显赫、家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满天下,袁绍是个英雄。”曹操说:“袁绍虽出身显赫但他的能力不强,不能算是个英雄。”刘备又说:“公孙瓒、袁术是英雄。”曹操都说他们不是英雄。曹操最后说,普天之下能算得上英雄的只有我和刘备啊!只是刘备不禁吓得筷子掉到了地上。刘备深知曹操疑心重、不能容人,特备是不能容与自己匹敌的英雄,更何况曹操之认为刘备和自己是英雄,因此刘备在曹操这里就像放在案板上的鱼,随时都有生命的危险。因此刘备只能赶快寻找机会逃跑。正好袁术的残兵需要曹操围剿,刘备便向曹操请命围剿袁术,借机逃跑了。随后曹操打败了袁绍,势力范围越来越大,那么天下能容得下刘备生存的底盘也越来越小,所以刘备建立他的蜀汉政权也是情非得已被逼的。为了生存刘备必须组织势力反曹,由于曹操不能容人,因此本有意愿反曹的孙权、周瑜在诸葛亮鲁肃的劝说下也开始反曹了。

  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大明王朝后把那些与他共同打天下的大将全都召集起来,请他们喝酒。这时朱元璋说:“兄弟们,你们都是与我共同打下大明江山的功臣!我不愿意看到有一天我们兄弟之间因为相互猜疑儿都起来,像刘邦和韩信、彭越、英布那样。我不愿意看到我的功臣最后落得像韩信彭越那样。兄弟们啊!为了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我想到了个完全之策,兄弟们那,为了让你们的未来生活的更快活自在,你们就不再带兵,我朱元璋不会亏待你们的,我给你们发钱,置办庄园,然后再个你们买些美女侍奉你们,让你们一生都荣华富贵,让你的子孙都享受社会优遇,你们觉得怎么呀啊!朱元璋这番话说到了那些大将军的心窝里,朱元璋所说的事情也是那些大臣们所忧虑的,既然朱元璋已经说开了,因那些大臣们也就欣然接受了朱元璋的提议。这是朱元璋在功成名就后处理他和大将之间关系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消除了皇帝和大臣之间猜疑的恐惧,消除了大臣么谋反的可能。另一方面也妥善的安置了有功之臣,避免了历史上狡兔死走狗烹的悲剧。

  有什么话说出来不可憋在肚里,让其他人猜测。如果有话不说硬憋着,与他人搞心理战,那么当双方中的任何一方憋不住时,往往会有坏的事情发生。就像韩信与刘邦,如果他们中有一个能对对方坦诚相待,有什么说什么,那么就不会出现那种,狡兔死走狗烹的现象。加入刘邦像朱元璋那样杯酒释兵权,或韩信主动向刘邦交出部分兵权,对刘邦说:“主公,我韩信绝不叛主,愿意誓死护住,但是自古以来就有狡兔死、走狗烹的说法,为了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我韩信愿意交出部分兵权,请陛下赏我一块不能威胁到你的安乐的土地吧!”如果韩信当初能够如此那么他也不至于落得个兔死狗烹的下场。同样如果曹操对刘备能够以诚相待容纳有才华的人,给刘备一条活路,那么或许就不由以后与他相抗的蜀汉政权。如果刘备能够在曹操哪儿安身立命,那么曹操恐怕早就完成他的统一大业了。

  同样,在现代仍然有许多被逼出的祸患,比如在会议上明明都知道是真理的事情却没有人敢点出,或有人点出后返遭到他人的嘲笑和抨击。这是一种社会的阴暗的里,和赵高指鹿为马的道理是一样的。为了避免坏的事情发生,应该鼓励那些敢说真话的人,干平心而论的人。唯有如此方可不断地找出社会矛盾点的所在,然后再将矛盾一一解决,那么世界方可处于长久的和平,我们人与人之间如果能够平心而论,我们就不必绞尽脑汁的处理好人际关系,我们便可无忧无虑的生活,社会定会和谐。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