陨落在短暂里永远的绝唱(何忠华)
文/何忠华
我有时不敢去想象,因为这总是过于凄凉,因为这是命运对文学划出的一道深深的悲殇。
纵观整个文学史,在我们对几千年的文学长河的一瞥中,一个现象让我们为之震惊----文学史上那些耀眼的巨星,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刚刚在文学的天地里树起一座座丰碑,便早早的陨落了。这是文学的必然,也是千年文字的悲伤。文字失去了他们的知音,人间也便少了千年的传唱,也埋没了那些尚未绽放便永远沉寂在地下的遥远的绝响。
让时间回到从前:从民国到清明,清明到宋唐,宋唐到晋魏,晋魏到汉秦,即使上溯到战国春秋,也是一样。不论是乱世的金戈铁马,还是盛世的国泰民安,似乎都改变不了那些文学巨匠短暂一生的命运。鲁迅,徐念慈,龚自珍,徐渭,唐寅,秦观,李煜,杜甫,萧统,贾谊……这些,一颗颗璀璨的星星,不到花甲之年,便静静的在遥远的夜空中睡去。
的确,这不是偶然。总的来说,有这么几类。
第一,这是知识分子民族责任的负担和正义使命的结局。这一类文坛巨星,在民族大难临头之时,大义凛然,为民族的命运而斗争,在斗争的失败中成为牺牲品,黯然逝去。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而这里的匹夫,很多时候,中坚力量往往会变成知识分子。说到知识分子,就还必须澄清一下,我所说的知识分子,不仅仅是学识的渊博,更重要的是在于有责任感和良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宋代大儒张载的名言,一个学识渊博者,如果连以上四点中的任何一点都不具备,甚至,连这样的情怀和胸襟都没有,一切的努力,只是为了自己的私欲的话,那么在我看来,还不是知识分子,而只能称其为“知道分子”。这样的人,仅仅是比一般人多有一些知识罢了,从良知的角度说,还配不上“知识分子”,假如这样的人也成了其中的一员,那么无疑是给历史上的知识分子抹黑。无论是近代的屈辱史,还是古代混乱的封建史,国难当头,首先站出来的,就是这些有良知的读书人。在他们的心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已经成为深深地烙印,民族的危机来临之时,他们会挺身而出,即使抛头颅,洒热血也在所不惜,因为在他们内心深处,这是他们学习圣人之道的使命和责任。
岳飞,虽为武将,然而说它是文人,想必也不为过,在南宋危急之时,毅然率领岳家军北上抗敌,男儿壮志,豪情满胸,挥笔写下《满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