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文化随笔

我看“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

发布时间:2023-04-27 10:53:01

  公元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陈桥起兵,定都开封,建立了延续三百多年的大宋王朝。曾为后周皇帝亲军最高将领的赵匡胤,深知藩镇割据后患无穷,便以“杯酒释兵权”作为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第一步,纵观宋王朝,重文抑武的施政方针避免了藩镇割据带来的内乱,宋朝的经济、科技、文化、手工业和工商业等方面都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却导致了军事上屡受外敌羞辱的悲惨结局,最终南宋被蒙古所灭,中华大地历史上第一次被外族全面统治。史学界更有“中国第一次亡国”之说。

  公元1127年,徽宗、钦宗附带文武大臣,数千后宫尽被金人掳走,这便是史称“靖康之变”的民族大耻。侥幸避过此难的宋室残余被迫南迁,宋高宗赵构重建宋朝,定都临安。

  公元1276年,五岁的宋恭宗投降,宋室再次出逃,在元军的穷追之下,暂居福州,不到八岁的赵昰登基,第二年,福州沦陷。1278年,赵昰死后其弟七岁的赵昺登基,并与陆秀夫、张世杰一起逃亡广东崖山,此时身负民族大义,宋室安危的少保文天祥孤立难支被元所擒。宋室号称二十万兵力与元军在崖山最后一战,这过半数由文官、宫女、太监、杂役组成的军队,最终为大宋王朝唱尽了挽歌,丞相陆秀夫不忍“靖康之变”重演,背着八岁的小皇帝赵昺跳海自杀,随行十几万军民亦随之殉节,太后杨氏不愿残喘投海,太傅张世杰自溺,十余万具尸体漂于海上,随之而亡的,亦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有记载福州一带兵民乡里数万人闻讯之后,也随大宋一起沉入大海,悲哉中华,壮哉中华。

  自此,经历大肆杀戮的中华大地,失去民族脊梁的中华民族,沦落外族统治之下,元朝大肆削减汉人数量,抑制经济文化发展,导致了中华文明的断层。仅存的大义之士,民族继承者,也只能苟活乡间。

  元朝虽不过百年,但对中华民族造成的损失是不可挽回的,之后明朝汉人复国,历经近三百年,终于在明末经济、文化、政治、科技等方面略有复苏,然而天灾人祸,水旱频发,内乱严重,党派纷争,地方割据,满清趁机夺取政权,扼杀了华夏文明复兴的大好机会。

  客观分析,“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只能是一家之言。历史总是多面的,也是不可逆转的,悠悠几千年文明,虽历经摧残,却并无全盘摒弃或替代,汉人从数量和地域上一直还是占据优势,所以不至于灭亡殆尽。但是我们应该从中看到,弱宋亦有数十万人,随八岁的小皇帝殉国,从汴梁至临安,自福州至崖山,中华民族战斗到了最后一刻,无数汉人带着中华民族的骨气与气节献身民族大义。

  时至明末,1644年,明思宗朱由检在景山一棵歪脖子树上结束了生命。崇祯皇帝不愿降清苟活,也算是带着中华民族的气节与大义殉了自己的国,此时已无张世杰,已无文天祥,已无陆秀夫……满朝文武,地方大员,归降异族者众,被明廷寄予厚望的南三藩也开门臣清,做了割据一方的王。也许崇祯帝死前也会想到,自己的生命结束在北京自己皇宫一角,满朝文臣武将无迹可寻,落得还不如南宋流亡小朝廷的一个八岁孩童,虽然也是殉了国,自己身边只剩一个太监。悲哉崇祯,悲哉中华。

  满清实施文化压制,并抑制除农业外的众多行业发展,打压限制汉族,满清贵族大肆圈地,侵吞汉人财产,闭关锁国,错过了生产力的大发展,使中华民族轰然崩塌于西方科技面前,受尽屈辱。

  放眼当今,日韩史学界鼓吹的“唐宋在日本,明朝在韩国”这一观点,片面的表述了文化的交流,是自我肯定中华文化传承正统的行为,不会被历史承认。中华文化的断代,也只是僵而不死,政治统治并不能从根本上灭亡一种文化,只要民族没被同化,血脉不断,中华文化必是源远流长。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主要集中在民间,我们所说的“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只是从统治阶级及民族大体上表述了中华民族的坎坷历程,从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当时异族统治对中华文化的摧残与阻滞,是用来警醒当世之人的一种方式,不必锱铢必究,民国亦有“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中国历史上每个时代都有识民族大义,持民族气节,担民族脊梁之大任的人,从未断绝。元、清虽灭了汉政权,但蒙古与满清文化最终也是融入了中华民族的大文化之中,中华文化已不只是片面的汉文化。从列强欺凌,内乱纷争,积贫积弱中走出来不久的中国,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民族精神的重新塑造,造成了部分人礼、仪、道、德、义、信、诚、善……某些方面的缺失,面对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的推进实施,面对“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这般悲怆的倾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着从中华历史中找回些什么,每个人都应该知道自己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每个人都应该负起民族复兴的己任。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