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2》之《家常》:讲述中国人的生存哲学
《舌尖2》之《家常》:讲述中国人的生存哲学
文/赤道蚂蚁
《舌尖2》终是在端午小长假期间完整的播完了,关于第四集《家常》的这个评论,我一直都把它保存在文档里,坦白说,我向来都不是一个喜欢“挑刺”的人,对于之前各媒体对《家常》的褒贬不一,我自然也不想发表任何看法,之所以在发表这篇评论之前特地加上这段话,我想最重要的原因是,至今我仍旧没能从《舌尖2》给我带来的感动情绪中走出来,在这个以美食为载体的纪录片里,以我来看,她所传达出的自始至终都是一种别样的人文情怀,而这种情怀正是美食的底蕴,当我们静下心来去感受这么多的纯真与厚重的时候,这部纪录片所传递出的正能量同样让人产生敬仰之心。
我想说的是《舌尖2》之《家常》绝对是用心之作,撇开剪辑、文案和拍摄方式,单单就立意而言,她所凝练出来的是中国人对手工制作和传统习惯的的尊重和呼唤,从一个普通的家庭出发,继而再进军整个社会,看似偏离了主题,实质上她却凝聚了国人的生活哲学。这里汇集了一个个小家庭的坚韧与信仰,同样也融和了大社会的责任和担当,将每一个中国人的人情味儿被揉捻成独具特色的镜头语言,即便是浓浓的乡愁,也同样表现得细腻丰富而又极具东方意味。有人说《家常》分明是在一种华丽的光影之下进行着某种敷衍,这样的吐糟是有失公允的,当我们安静下来不谈其他,只单单听她的讲述,你一定会发现,《家常》是在细腻而又含蓄地借助美食来讲述中国大地上所有中国人民的生存,她反映出了中国人的生存与食物之间美妙又复杂的联系——“家常,即是中国人的生存哲学”。
《家常》选取了子钰母女俩的故事为映射对象,清晰地诠释出了中国人艰难的圆梦之路,并将这段路途上的所有喜怒哀乐全盘呈现在我们面前,更近一个层次的强调了生存的艰辛。子钰和她的母亲五年前从河南来到上海,为了所谓的“中国梦”,开始了非同一般的造梦工程,在母亲的眼里,音乐就是女儿的全部,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妇女,一个怀揣美丽梦想的女孩儿,在大上海这个国际都市里向着他们的梦想艰难进发着。当出租屋里飘扬起悠扬的乐曲,母女俩的心里充满的全是希望,她们看到了香榭丽舍大街上自己的身影,当子钰穿上优雅的礼服演奏那首熟悉的曲目时,我们也似乎看到了她的未来,从河南老家灶台上的一碗白米饭,到塞纳河畔的一杯红咖啡,从大上海的一间出租屋,再到波尔多的一家庄园别墅……
这,就是所有中国人圆梦的方式,没有选择,唯有坚持。
《家常》里的子钰,除了梦想之外,她面对的还有就是母亲的一碗红烧肉。在这碗红烧肉的背后,从糯软的口感里,我们似乎和她一样,也嚼出了梦想的味道。
在子钰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了家常,也看到了疼痛和感动,这正是当今中国千千万万个普通家庭的缩影,每一个组成这种家庭的小分子都是用同样的方式撕裂了自己,父母们为了各自的下一代能够从社会的底层脱颖而出,甚至陷入了疯狂的境地。在《家常》里,子钰的母亲作为这样的一个小分子,她把撕裂的痛苦连同某种憧憬和期待深深掩藏进孤苦的黑夜里,当她对着《舌尖2》的拍摄镜头时,这个原本坚强的女人顿时失声痛哭起来。
这个家庭的挣扎源自于飘渺在云端的那个梦想,更源自于一碗红烧肉所折射出来的殷殷期望,当这样执着的母女俩再次出现的时候,我相信每一个观众的泪眼早已经分辨不出现实和梦想在云端上的那个样子。
《家常》就是“家常”,在舌尖上,或许她所要表现的果真不是最可口的美食,但是,在心田里,她绝对是最入心的情感体验。网络上,因《舌尖2》激起的网络口水战依然持续着,在这个时兴吐糟的年代里,没有人去阻碍“褒”与“贬”的声音,但是身为这个星球上的每一个生灵,当我们每天都在为柴米油盐积极奋斗着的时候,事实上我们早已发现自己原来一直都在“家长里短”中驻留和前进着。这,才是实实在在的中国。
即便你依旧顽固的认定《舌尖2》之《家常》偏离了美食主题是在刻意的煽情,可是,在你的心里,你不得不承认的是,“在那些故事里你所看到的绝非只是子钰母女”,在她们的背后,真的还有我们自己,生活和梦想就是这样用吃喝拉撒串起来的一条河流,我们每天都在这条河流里注解着各自生存的哲学。如果我们每天所接触到的食物就只是用以活命的能量,如果一碗红烧肉就只仅仅是一碗油腻适中的菜品,那么,我们的碗碟中所盛着的也就只能算是一些碳水化合物和大分子聚积起来的东西罢了。如果真是那样,我们的舌尖又何以生出妙曼之花来?
《 家常》所讲述的就是家常故事,同时又是家常美味,更是人生百味,就像一个人对家乡一辈子的眷恋那样,当我们就着这样的美味围坐在一起的时候,关于家和爱的味道便会历久弥新,即便是在城市某一个街角的餐厅,只要闻到属于家的饭菜香,我们定会情不自禁的泪流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