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今论
戊戌变法今论
夏延民
戊戌变法的失败总是令人惋惜喟叹,其实如果放大视野,从中国历史的纵深看,变法之败累累,成功之数也多多。主弱臣强,遇贤能之臣算是君臣百姓皆大欢喜,强臣执政诸变顺利。而主强臣弱,则变法也有可行之处。最可怕是臣无孝顺之心,上无治国之能,下腐败为本,上刚愎自用。则无法可变,亦无法可行,最终溃散败亡。此中典型之例,以明崇祯朝为最。
晚清有三大可圈可点之事,一个是太平天国。一个是八国侵华。一个是戊戌变法。天平天国之乱后的晚清,其实已经病入膏肓。朝廷在这种兵灾民沸的氛围下,也感觉到天下的丝丝凉意。满朝上下也在思索,只不过这种思索在固有的权力利益格局下,想好的多,想坏的少。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对晚清的影响和振动可谓最是惊人,朝廷威信一落千丈,士子儒生及西学的子弟们对封建制度开始了彻底的反思。这个反思是颠覆性的,于是直接催生了现代资产主义思想在国内的发端成长。戊戌变法就是这种思潮达到一定程度后,士子们寄予体制内的寻求改变之路。可惜的是,戊戌变法碰见了利益集团之间的斗争,这种斗争争的是权力,对于慈禧太后来讲,她其实要的是权力而不是什么劳什子变法。如果她能够预知身后之事,变法靠谁推动无所谓,哪怕慈禧来推动这种变法,只要保住皇权又有何不可?结果,权力之私毁了家国,君被流放于瀛台,慈禧太后直接就把君主立宪之路给堵塞了。戊戌六君子也罢,十君子也罢,体制内的路已经走不通了,也就意味着变法最终的失败。
后代演绎戊戌六君子变法,可谓惨烈空前。其实,对于当时的晚清,很有些破鼓乱人捶的意思,六君子只不过比别人多捶了两拳。士子阶层人人思辨,保守之士贪恋权力与既得利益鼠目寸光,哪里还有体制内的路。体制内的路不通,君主立宪不可行。那就只能体制外革命了,这其实是政权更迭中最大的代价。这个代价大到自毁家国。可如果不“置之死地而后生”,腐败集团就不会自动下台。革命的火一旦点燃,怎么烧就没有了可控性。于是深受皇权思维影响的袁世凯争得了最大利益,准备复辟当一把皇上,却内外交困吓死了自己。这也说明,当人心思变的时候,统治者的自以为是是在给自己挖坟坑。
戊戌变法是晚清政权革新图存最大的机会,而这个机会需要有一个正常的国家政权。寡妇治国,皇帝儿子捶背的权力格局,戊戌变法之于朝廷犹如牛耳过风,根本没有什么商量的余地。一个连自身都保不住的小皇上,几个上窜下跳的士子,能掀起多大的浪头。结果变法仅仅持续了100天,都不够谈一场高档次恋爱的,就灰飞云散了。
时间并不都总对你有利,时机也不等一个在泥坑中不愿上岸者,于是一次能让中华民族翻开新的一页的变法,就这样儿戏一般败亡了。想起中兴之臣曾国藩,不由的恨不由之从头再来的悲愤。儒学无担当,多中庸之辈,如果曾国藩能够有担当,何致后来的种种。
变法图存是变法的基础,变法图强是变法的目标。任何政权固步自封,自以为是,结果就是煤山之树侧的崇祯,满洲国小朝廷的溥仪,害人害己枉自喟叹。“雕栏玉砌应犹在”,何不昔年倍珍惜?政权之败向来惨烈异常,上边做的孽,却让亿万苍生生灵涂炭。思戊戌变法,想晚清之殇。利益集团向来是民族的大祸,孝顺之民向来是民族的大悲。
封建政治制度需要伟人来挽狂澜于即倒。可历史上的伟人多枭雄,被利益埋藏了智慧,小脚姨太太般上不得高台面。结果越是国危就越是暴虐,任何敢于争利益的全部都干掉,最后上绞首架的时候,才明白变则生,不变则死,悔之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