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文化随笔

大唐不设“文字狱”

发布时间:2022-10-21 17:41:27

  大唐不设“文字狱”

  在我国历史上反复证实了一个政治与文学“定律”:一个在文学上最聪明最有作为的文人,往往在政治上是最愚蠢的人,而他们是直接受害者,他们的遭遇和命运也最残。

  作为统治阶级对“文字狱”的处理,最聪明的办法往往是杀人不见血的冷淡、冷场、冷待、冷宫、冷冻、冷处理、冷板凳等,一般不采用处置流放和杀头的极端方式。因此,历史上“杀人不见血”的“文字狱”比比皆是,让“文字狱”受害者只能是“哑巴吃黄连”、“牙被打掉往肚子里咽”。

  我国历史上封建王朝长期盘踞在劳苦大众头上,高高驾于至尊至高的位置,他们的谎言不可揭穿,一旦犯上,就招来塌天大祸。九候戳破了商纠王的谎言,结果被剁成了肉酱;屈原戳破了楚怀王的谎言,结果被迫投江身亡;司马迁戳破了汉武帝的谎言,结果被阉割了。

  关于历史上的“文字狱”,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王者与书生之间有隔膜。王者总认为自己一介草莽武夫尚且弄得天下,而那些满腹经论的文人比自己更能,便起了杀心,于是便有了“文字狱”,尽管那些书生文人倍加小心,但也躲不过在文中被寻章摘句、穿凿附会、罗织罪名的命运。

  清朝的皇帝比较用功,康熙朝编《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乾隆朝做《四库全书》,保存了很多重要的典籍。不过皇帝们也时时用一下那个钳制士人思想的密招——“文字狱”,但凡大部分的书,都会牵连那么一些人士因字获祸,《四库全书》有,《康熙字典》也有。乾隆朝,江西举人王锡侯就是因为改编《康熙字典》,遭遇了杀身之祸。

  有时看起来并非大事,但只要触动皇帝的敏感神经,就会招来杀身之祸。清朝有一秀才在秋月下读书,等散步回来,发现书卷上被风吹乱,便在扇子上写一对联:明月有情常照我,清风无事乱翻书。他被扣上“反清”的帽子而被斩首。

  但是在“文字狱”比比皆是的王朝中,也有唐朝属例外。

  魏征,大唐名相,以直谏扬名于世。隋末,投瓦岗,兵败归唐,佐太子,玄武兵变,易主畏秦王。唐太宗时,进为宰相,成为大唐王朝决策主要人物之一。魏征,有胆有识,进谏如流,敢言他人所不敢言之言,曾向太宗面谏五十次,呈奏十一件,一生谏诤二百余事,达数十万言。其次数之多,言辞之激烈,态度之坚定,在中国历史上是少有的,对唐初社会的发展,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正因为这样,赢得了皇帝的信赖和器重。公元643年,魏征病死,唐太宗痛苦失声说“用铜作镜,可以正衣冠;用历史作镜,可以知兴亡;用人作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死去,我失去一面镜子!”创了历史上君“畏”臣之先例,树了历代君臣关系的典范。

  除此之外,唐贞元三年(公元787年),唐德宗李适离长安路过新店时,顺便作“民意调查”,他问子民赵光奇:“百姓乐乎?”赵光奇并未山呼万岁,而是大胆说实话:“不乐”。李适又问:“今岁颇稔,何为不乐?”赵光奇如实回答说:“诏令不信”。接着他毫不客气地历数了朝廷不讲诚信,不兑现政策的表现:“前云两税之外悉无他徭,今非税而诛求者殆过于税”、“始云所米粟麦纳于道次,今则遣致京西行营,动数百里,车摧牛毙,破产难支……”赵光奇反问李适:“百姓愁苦如此,何乐之有?”弄得李适十分尴尬,无言以对。最后,赵光奇直言相告皇上:“恐圣主深居九重,皆未知之也”。面对这样尖锐无情的批评,李适非但没有发火,反而作了妥善处理:“上命复其家”,免除赵光奇一家的赋税和徭役。

  另外,在唐朝诗人骂当世是普遍的。

  李商隐写“打油诗”:郦岫飞泉泛暖香,九龙呵护玉莲房。平明每幸长生殿,不从金舆惟寿王。唐太宗与杨贵妃到郦山洗澡这样的个人隐私,李商隐也敢在诗文里抖一抖,批一批,还涉及到“乱伦”这么敏感的问题。

  白居易比李商隐更厉害,他把唐玄宗与杨贵纪到郦山洗澡的事用长篇大论来倾述:“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不仅骂你“懒政”,还骂你“荒政”;“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更骂你“乱政”。

  孟浩然在唐玄宗面前写诗“归终南山”道:“此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对皇帝不任用他而大发牢骚,而玄宗并未因之而治罪,只是说:“卿不求仕,朕也未厌卿,为何拿此语诬我?”

  公元648年,徐敬业打出反武的旗号,唐初四杰骆宾王写了声讨武则天的檄文,锋芒直刺武则天:“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意思指武“作风不正”,是个狐狸精。武则天没有动怒,却只是“嬉笑”,还不说应该请骆宾王来做官。

  除此之外,杜甫反映豺狼当道,民不聊生的《三吏》、《三别》;陈陶的《反战诗》“……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李绅的《悯农诗》“……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类大家耳熟能详的诗句,不胜枚举。这些杂文诗的批判力度,也远远超出我们当今社会的容忍程度。

  诗人们居然如此大胆批评皇帝,而皇帝并没制造“文字狱”,把他们捉进大牢,治他们的罪,诗人们相安无事,高枕无忧,该写诗的继续写诗,该喝酒时继续喝酒,这大概是唐王朝鼎盛不衰的缘故吧。

  历史上的“文字狱”,血迹斑斑,冤枉沉沉。但愿在我们当今清平世界,反思过去,让“文字狱”少些,再少些,只有这样,人间才能和谐美好!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