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恶诚有报乎?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我们在蒙童时便在耳边常常听到的一句话。意在教育我们勉力做一个好人、善人。但当长大了的我步入这个鲜花与荆棘同在、坦途和陷阱共存的社会时,目之所及、耳之所闻,使我对这句话的“真理性”产生了怀疑,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甚至有把这句话改为“善有恶报、恶有善报”的冲动。特别是在当今社会,那些食民脂民膏而肥的贪官们,坏事干尽,却宝马香车、锦衣玉食,享尽世间富贵;那些胆大包天的“投机者”们,或巧取豪夺,或投机专营,作恶多端,却“盆满钵溢”、穷奢极欲。天道何在?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一贯秉承“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并用心血和汗水为社会创造真正价值的“大哥、二哥”们,却在改革的浪潮中,失业的失业,失地的失地,沦为“弱势群体”,挣扎于社会的最底层。公理何存?我不禁一遍遍地拷问万能的上天:“善恶诚有报乎”?!但当看了一篇题为【上帝为什么不奖赏好人】的文章后,对这个困惑多年的问题,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西勒·库斯特是上世纪60年代《芝加哥论坛报》儿童版栏目的主持人,十多年来,孩子们有关“上帝为什么不奖赏好人,为什么不惩罚坏人”之类的来信,他收到不下千封。每当拆阅这样的信件,他的心情就非常沉重,因为他不知道该怎样回答这些提问。也许他一生都该感谢他参加的一次婚礼,因为就是在这次婚礼上,他找到了答案,并且这个答案让他一夜之间名扬天下。 西勒·库斯特是这样回忆那场婚礼的: 牧师主持完仪式后,新娘和新郎互赠戒指,也许是他们正沉浸在幸福之中,也许是过于激动。总之,在他们互赠戒指时,两人阴差阳错地把戒指戴在了对方的右手上。牧师看到这一情节,幽默地提醒:“右手已经够完美的了,我想你们最好还是用它来装扮左手 吧”。这句话不仅使他茅塞顿开,也使我对文首那八个字有了新的认识。
1。那些有道德的人,那些善良的人之所以常常被忽略,其实就如同那只“完美”的右手一样,至少在人性上已经臻于完美。上天让善人成为善人,就是对他最高的福报;同样的理由,恶人之所以成为恶人,也是上天对他最大的恶报!
2。善良的人有一颗纯净的心灵。在这个无暇的空间里,充盈的是仁、是爱,艰辛与苦难只会把她磨砺的更加纯净如砥。无论贫穷还是富贵,他都如一片“静叶”,即使把他沉入泥潭,也会绽放为一朵美丽的“莲花”;而那些存心为恶之人,他们的灵魂如同一个丑陋的气球,把贪念与邪欲装得满满登登。在撑“爆”的那一刻,留在世间的无非就是几片“罪恶的碎屑”。
3。通常情况下,善人或者君子总是恶人或小人攻击和欺负的对象。这也是我们对于“善恶有报”持怀疑态度的原因之一。其实,换一个角度看,结论会大不一样。一位网友的“说说”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欺骗我的人增长了我的见识;绊倒我的人强化了我的能力;中伤我的人砥砺了我的人格;藐视我的人觉醒了我的自尊;斥责我的人助长了我的智慧; 遗弃我的人教导了我的独立;伤害我的人磨练了我的心志”。“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善人与君子坦荡的情怀和高尚的道德正是在恶人和小人的“帮助”下成就的。
4。“善恶有报”是佛教教义中重要的内容。其主旨在于规劝尘世中的众生为来世的幸福而积德行善。强调的是报在来世;而道教主张的是“善恶报应,如影随形”,强调的是现世现报。但无论是来世还是现世,都是为了强化人们与生俱来的趋利避害的心理,教育人们“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这种教化作用即便在当今社会,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总之,从心理学的角度考量,一个心存善念、道德高尚的人,可以囊中羞涩、可以一贫如洗;但他追求的是精神世界的丰富和高洁。活得坦然、活得自尊,活得问心无愧、活得情真意切。那么,生命质量的贵重即是上天给予的福报。如果真有来生的话,他仍然会是个善人,而且必将是富而仁、贵且义的君子兼善人。反之,那些恶行累累的"胜利者”,却要为他的过往而提心吊胆。沉重的精神负担天天折磨着他,“戚戚”之心时时咬噬着他,即便天上一个响雷也会令他心惊胆颤、噤若寒蝉。肮脏的灵魂在空虚中死亡、丑恶的心灵在绝望中崩溃!哪怕寿长千年,也是行尸走肉一具。因此我说,天不欺我: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时辰一到,终归要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