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时事评论

为官“无刺可挑”才能真正务实

发布时间:2021-09-04 03:51:20

  提着包包,走进丹棱镇派出所,咨询民警如何办户口。离开,返回,听录音,填好“行政效能暗访测试情况表”,直送县纪委监察局。这是丹棱“挑刺工”李开鹏的一次暗访“挑刺”过程。今年以来,眉山市丹棱县建立暗访监督人员库,并组织开展暗访监督活动。“挑刺工”通过暗访监督干部作风,40人名单全县只有两人知道。(网易新闻,5月19日)

  据公开资料显示,40名“挑刺工”分别来自纪检监察、发改、财政、审计、记者等专业人员,以及特邀监察员代表和普通群众代表。专业人员主要暗访类别是行政审批,特邀两类代表主要暗访类别是公共服务。为体现挑刺工的震慑力,挑刺工暗访“成绩”在该县副科级干部参加的全体大会上公布,大会上直接点名到个单位。随时担心被“挑刺”,干部们纷纷表示“如履薄冰”,压力大。

  政府公职人员代表国家行使职权,特别是直接与群众打交道的窗口人员,他们的言行代表的不仅是个人,更是单位、代表国家的形象,要规范他们的行为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上级约束、内部自查、外界监督。但是当面对上级监管听汇报、走形式,内部纠错看人情、内循环,群众监管无门路、没效果等现实问题时,我们需要更有威慑力、更权威的手段达到“敲山震虎”的目的。

  该新闻中的“挑刺工”,让笔者不禁想到早前许多“群众诉求无门求助新闻媒体”的报道,对比群众上门时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记者介入后事情往往就能及时有效的处理,是因为本人惧怕曝光收敛行为,还是领导怕影响不好施加压力呢?“干部不怕群众怕媒体,不怕法规怕曝光”,这样的怪圈到底是为什么?笔者认为应该还是压力不够,力度不足,干部们没有真正认识错误,改正也仅为了应付当前问题,远没有达到“真红脸、留大汗”的程度。可见要让干部从内改变,真正做到务实为民,还得要让其真正“怕挑刺”,构建政府自主的纠错改错制度,让干部时刻担心被“挑刺”,还得将“挑刺”进行到底,形成常态化手段才能让其打消应付了事的思想。

  同时笔者认为可以让下级特别是基层干部、村干部等参与“挑刺”环节,从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出发,反应出来的问题往往更具有针对性。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