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思想钩沉

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与感悟

发布时间:2022-10-21 21:25:21

  同学们,朋友们:

  今天很高兴借助这个平台来谈一谈我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与看法。

  今晚是11月7日,在中国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但在94年前的俄国,却发生了一件震惊世界的大事件,那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十月革命”。十月革命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打破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同学们、朋友们!

  虽然今天苏联不存在了,但其为人类率先垂范马克思主义国家政权理论,解放劳苦大众的精神依然值得我们深思!我们都知道中国也系统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及其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我们进行着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我们就首先说说社会主义的基本概念。

  一、何为社会主义?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社会主义”有两个含义:一是科学社会主义;二是共产主义的早期阶段,也就是我们所知的初级阶段。而社会主义社会,则是一种以群体利益为目标,按劳动分配为根本的非个人获利模式,以是否对社会发展有利,作为衡量标准的社会。世界社会主义影响最为深远的有三大流派:

  〔1〕科学社会主义〔又称科学社会主义”〕

  〔2〕民主社会主义〔又称"社会民主主义"〕

  〔3〕国家社会主义(又称“拉萨尔主义”〕

  同学们、朋友们!

  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沿着复兴的道路继续前进》。因此,我们主要以科学社会主义(即马克思主义)为主。

  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一部教科书,更是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既然讲说中国的社会主义,那么我人认为有必要重新回顾一下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的光辉历程。

  二、中国近现代社会历程回顾

  从1840年到2011年,以鸦片战争为起点,中国刚刚走过的这170年,充满了曲折与艰辛,写下了光荣与梦想。概括地说就是,我们伟大的祖国经历了刻骨铭心的磨难,我们伟大的民族进行了感天动地的奋斗,我们伟大的人民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伟业。无论是以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为参照,还是以人类现代化历程为背景,一个世纪以来的沧桑巨变,无不诠释了一个国家和民族从古老到现代,从危亡到复兴的壮阔历程,其中蕴涵着极其深刻的启示。

  由百年前武昌城楚望台上震惊世界的枪响往前溯,穿越进一个世纪的时光,我们听到鸦片战争英国舰队轰击中国海岸线的隆隆炮声。在此之前,“天朝上国”封闭停滞,被远远甩在“百年锐于千载”的工业革命浪潮后面;在此之后,中国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外有列强入侵,内有腐朽统治,祖国山河破碎、战乱不已,人民饥寒交迫、备受奴役,中华民族陷入到极其深重的苦难之中。

  中国该往何处去?面对山河破碎、亡国灭种的危机,关心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的仁人志士,振聋发聩的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提出并实践过各式各样冀求走向民族复兴的救国方案。然而天不佑中华,太平天国的悲歌,洋务运动的夭折,戊戌变法的幻灭,清末新政的破产,在辛亥革命前近100年的历史演进中,一个救亡图存、民族复兴的历史逻辑逐渐显现出来:要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就必须顺应现代化这一文明趋势,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推动中国跟上世界发展进步的步伐、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从这个意义上看,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辛亥革命打开了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永远是民族复兴伟大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紫禁城里的皇帝倒下了,大小军阀依然征战不休;头上的辫子虽剪,“脑中的辫子”犹存;亚洲第一共和国的光环,难掩巴黎和会的黑幕······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响一声春雷,震惊了世界,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1919年,中国。五四运动犹如一道刺破夜空的闪电,照亮了北洋军阀统治下的黑暗中国,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1921年,辛亥革命后的第十个年头,一个夏天的夜晚。在辛亥革命元老、同盟会会员李书城在上海的寓所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悄然召开。那时,全国虽然只有50多名党员,然而这一火种却燃起燎原烈火,成为改变中国命运、引领中国走向富强的中坚。

  三、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哪种理论能对”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做出正确的回答,它就会成为中国人民的信仰;哪条道路能够引导中国人民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它就会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选择;哪种政治力量能够带领人民实现这两大历史任务,它就能够成为掌握中国历史发展前进方向的领导力量。”在各种社会力量竞相登场、各种学说纷至沓来的情况下,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各种主义和方案进行反复比较和鉴别之后,从各种各样的主义中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从各种流派的社会主义中选择了科学社会主义,从各种救国救民的方案中选择了俄国十月革命道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成为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坚强领导核心。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国共产党一旦选择了马克主义,就以高度的自觉信仰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根深叶茂、坚如磐石。

  回望历史,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90年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建立了新中国,开创了历史新纪元,从此使中国“旧貌换新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是古老的东方大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中国人民掌握了自己的命运。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和制度基础。一个贫穷落后、满目疮痍的旧中国,迅速变成了一个蒸蒸日上、阔步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

  四、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繁荣中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过几代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在推进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断发展起来的。从物质文明建设到精神文明建设“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再到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不断拓展和丰富。

  人们由衷赞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我国获得了从未有过的长期快速稳定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以上的快速增长,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的3倍多。国民生产增值超过40万亿元,经济增量约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2600多万;神州大地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国家富强之路、人民幸福之路、民族复兴之路。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思想保证。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五、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

  诚然,中国共产党面临着执政的新挑战,它几乎就是整个整个中国的挑战。一些人试图用西方的政治理论,在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中国、中国人民等概念之间划出同西方社会里一样的界限。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面临的问题都是严峻的,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把民生拉高到小康甚至以上的水平已然不易。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根治新兴国家普遍存在的腐败更难。在保持社会凝聚力的同时促进多元化,建设民主政治,则被西方一些人视为中国不可能进入的境界,他们预言中国或者在政治上往回走,或者在继续改革的路上崩溃。

  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西方对其在中国长期执政的攻击,西方的意识形态攻势,开始影响到中国国内的少数人。西方将自己的选举模式捧为全人类唯一合法的政治模式,否定中国历史以及复杂现实对中国政治道路的独特塑造力,他们将自己的价值观当成普世价值、甚至当成国际法在世界推销。中国共产党围绕执政“合法性”与西方势力的斗争将是长期的。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压力,也是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特殊动力”。

  同学们、朋友们!青年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花朵。李大钊先生曾经说过:“青年者,人生之春、人生之王、人生之华也。”在当代中国,我们作为90后的新青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传承社会主义事业中应该有自己的责任与使命。

  六、新时期中国青年的责任与使命

  关于这一点,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对全国青年提出了三点希望:

  第一,希望同学们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青年人朝气蓬勃,善于接受新事物,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珍惜美好青春年华,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认真学习中华优秀文化和人类文明成果,夯实理论功底,提高专业素养,努力用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丰富自己。同时,要积极加强自身思想品德修养,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胸怀远大理想,陶冶高尚情操,培育科学精神,立为国奉献之志,立为民服务之志,牢牢把握人生正确航向,把个人成长成才融入祖国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之中,以实际行动创造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谱写壮丽的青春乐章。

  第二,希望同学们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科学理论、创新思维来自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同学们要做到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敏于创新,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在打好知识根基的前提下,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不断认识和掌握真理。同时,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基层一线砥砺品质,在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中锤炼作风,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运用真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才干,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切实掌握建设国家、服务人民的过硬本领,为走上社会、成就事业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希望同学们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辅相成。同学们要坚持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在发展个人兴趣专长和开发优势潜能的过程中,在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关系的基础上保持个性、彰显本色,实现思想成长、学业进步、身心健康有机结合,在德智体美相互促进、有机融合中实现全面发展,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材。

  同学们、朋友们!

  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吹响了我们祖国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进军的伟大号角!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为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而感到无比自豪!

  作为一名历史人,我们或许游离在历史与现实之间,但我们应该始终坚信“昨天是今天的历史,今天是明天的历史,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要珍惜每一天!我们学习历史,不能仅仅局限于学习历史上的那些事儿,而是应该学着树立起一种符合自己、适应社会的历史思想,一种历史人所特有的历史思维,将自己放在历史与现实的时空背景下,从而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生活!

  谢谢大家!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