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位置:首页 > 杂文 > 人生解读

圈子里的人生

发布时间:2022-08-09 23:32:39

   几天前,和两个朋友小聚,没聊上几句就扯到了网络上。唉,如果没有了网络,我们还能生存吗?

   朋友说,现在社会上玩什么的都有,网上什么样的群都有,什么样的圈都有。我也深有同感:只有想不到的,没有搜不到的。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现在俗称圈子。中国人的圈子形形色色,大一点如老乡圈,同学圈,团派秘书派,小一点的黎民百姓按个人爱好结成各色圈子,如驴友,钓友,棋友,舞友......

   中国人喜欢组成自己的圈子,喜欢在自己的圈子内活动。中国人都生活在一个个的圈子里,或者说生活在一个共同利益的圈子里。你有多大的生活能量,就在和自己生活能量相等人群里寻找自己的生活圈子。比如打麻将,老板和老板就组成了自己的圈子,一个下午输赢几万块钱,是很正常的事情。时间长了,他们就成为一个看不见的俱乐部。街头的人们打麻将,一个下午输赢十几块钱,还要争吵得面红耳赤。你想让这样的群体和老板组成共同的圈子,肯定是不可能的事情。他们就按照自己的生活能量和经济基础组成了自己的圈子,今天下午吵过了,明天下午坐到一起继续争吵。因此两个圈子永远快乐着自己的快乐,幸福着自己的幸福;痛苦着自己的痛苦,忧愁着自己的忧愁。一圈自摸,赢8块的快乐,有的时候超越了赢8万的快乐。一个圈子永远也不理解另一个圈子的快乐。

   公务人员的圈子更加的明显,往往一个级别和一个级别的人组成自己的圈子,低级别的人很难和高级别的人融合到一起。最明显的是秘书圈子,他们尽管和领导经常在一起,但是他们并不是领导圈子里的人。假若它们跨越雷池一部步,把自己编入领导的圈子里去,他就永远也成不了一个领导。因此秘书们总是小心翼翼,领导们总是高屋建瓴;秘书们总是身伏案头弯腰躬脊,领导们总是拿着秘书写好的稿子叱咤风云;秘书们在机关之外显得潇洒飘逸,一旦进了机关就得夹着尾巴做人。只有这样,才会慢慢地离开秘书的圈子,进入领导的圈子。假若秘书做的不很好,领导就把他留给下一届的领导继续当秘书,两三届下来,秘书就老了,永远留在秘书的队伍里,再也张狂不起来了。

   前些年,有人总结了当时社会四大“铁圈”:一块同过学的、一块扛过枪的、一块受过贿的、一块P&C的。当时的民间小组织还不多。近几年,随着网络的普及,各种圈子在呈几何级数递增。如井喷如核爆。大概3年前,我曾经浏览过网上的一个车友会,印象最深的是一个普桑的群,一众开普桑的车友自驾出游,上传了一大堆照片:一大排灰头土脸的车停在路边的烧烤地摊旁,一干车友喝着啤酒吃着烧烤。乖乖,一脸的满足与幸福!

   就拿我来说,参加了散文群、现代诗歌群、古诗词群、杂文群、硬笔书法群、PS群、数码群、智能手机群等。仅智能手机群又分为HTC群、IPHONE群。且还有发展的趋势。

   忽然想到自己常常把玩的智力小玩具“九连环”:一环套一环,能穿在一起,也能一环环拆开。是不是古人早已深得圈子之昧,才发明了这个智力玩具?让我们在游戏中体会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真是博大精深啊!

   又想到“呼啦圈”,想当年,忽如一夜春风来,大街小巷尽舞圈。从都市到乡村,几乎人手一个,大家转啊转啊。除了健身,是否满足了国人对圈子的喜好?

   古语有画地为牢一说。中国人为什么喜欢生活在圈子里?是原始社会生产方式的延续,还是奴隶社会卖身打工的发展,抑或是封建社会腐朽文化的残留?是对于集体主义的一种怀念?是个体的人对于自己的不信任?是个体人有一种强烈的依赖感?还是有其他很多因素,不是一句话能够说清楚的。我觉得这个课题太复杂,没有能力去探究。

   现代人乐此不彼的钻进圈子又是为何?我认为:其一,国人当下存在信仰缺失的危机,人们有些茫然无措。“XX功”事件就是一个例证。这牵扯到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在此不敢乱说;其二,上网已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我们需要学习和交流。

   圈子的盛行,网络是最强的推手。遥想当年,车马故道,信息传递要靠快马,一个驿站一个驿站的送达,即使有圈子,发展也缓慢。哪像现在,我的菜都下锅了,还可以上网请教网友,是先放盐还是先放酱油?网络的普及、资讯的核爆,信息的迅捷,在我们面前打开了一扇扇了解世界的窗口,我们欣喜若狂迫不急待地奔向一个个窗子,于是,无数的圈子就成型了。

   就像很多事物一样,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可以获取正确的知识,也可以学得卑贱的伎俩。我们上网学习做红烧肉,歹徒上网交流用瘦肉精;我们上网学防盗,歹徒上网练开锁......这就看我们的选择了。还有,当年的水泊梁山是不是一个圈子?对有的圈子,我们要保持高度戒备。

   忽然又想到,我国的各级政府,各大国有单位,都建有庞大的电话会议系统,以便政令传达。我揣测,之说以叫“电话会议”,是不是当初科技不发达,只能通过电话线传输声音?现在不如弄个群,既方便又省钱。我想,电子圈的朋友不妨研究一下。

   在生活里,一个人坐在河岸上悠然自得地钓鱼的时代已经过去,钓鱼者组成的庞大的圈子,一群一群挤满了水库和鱼塘。钓鱼的人们阅读的杂志就叫《中国钓鱼》,是中国发行量很大的一个杂志,在全国范围内组成了钓鱼的大圈子。一个人钓到一条50斤重的大鱼,把自己的钓鱼过程写成短文,发表到《中国钓鱼》杂志上,全中国的钓友们都为他祝贺。还有摄影的圈子,也是中国很大的一个圈子。他们的队伍从部长到省长,从潘石屹这样的老板到公务员,从摄影家协会的主席到报社的记者,从教师到小饭店的掌柜,到了周末都发疯一样往风景区跑,往那些保留着浓郁农业文明风情的小镇上跑。这两年,忽又兴起“地下人体摄影”,有的模特不知从何处转业而来,摄影爱好者只要交上钱,拿一卡片机就能上阵,用镜头强奸着模特和我们的眼睛。这种活动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圈子里不乏有摄友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照相机,连德国人看见了也伸出大拇指夸赞中国人背的哈苏是世界一流的。假若把中国摄影的圈子里的人集中到一起,人口肯定超过了一个欧洲的中等国家。

   朋友说:“一个中国人,假若你不在一个圈子里,其他圈子里的人都鄙视你;假若你在一个圈子里,另一个圈子里的人鄙视你;假若在每一个圈子里都看到你的身影,你就什么也不是,也没有人鄙视你也没有人仰视你,你就是一个四不像。”

   但实际情况是,我们很多人面对海量的信息显得无所适从,甚至恐慌,在自身虚荣心的驱使下,随着所谓的FASHION风向转圈。我们都在急急忙忙地赶路。上班、上学、吃饭、娱乐、养生......当别人看《美国队长》时,我一定不能只看过《裸婚时代》;当别人都在谈论普拉提时,我必定不会安于练我的太极拳;其他人都去吃韩式烧烤,我的火锅也暂且放一放吧,至于中式烤肉简直都不好意识跟人说起了;生茄子和绿豆汤我也得尝尝,不然我怎么写感受?就连十几岁的儿子也在交流城市里的洋快餐那家好吃。最近好了,洋快餐纷纷遭曝光,儿子不再吵着去了,估计他们的群也快散了!还有,大家都在谈论凤姐、郭美美、李昌奎,我得补上这一课......

   如果不这样呢?——哎呀呀,如果不这样,我就OUT了。你一脸急切地说,正奔赴电影院去看那部3D电影。其实你自己清楚,你原本只喜欢小众的文艺片。不看不行啊,我怎么跟网友交流啊?!——你一脸的无奈。

   圈子还有一个不足应引起警觉:圈子更大的坏处在于消除了个人的独创精神,个人特立独行的性格,都成为一个圈子里看似卓越其实平庸的群体。因此在科学家的圈子里,只有院长和院士,而没有杨振宁和李政道;在作家圈里,只有主席和会员,没有索尔仁尼琴和帕斯捷尔纳克。在经济的圈子里,只有行长和理事长,而没有经济学家。甚至所谓的学会和协会,都只是一个无所谓的圈子而已,对于一个中国人,并没有很大的意义。中国人,什么时候能够从圈子里走出来,产生一些特立独行的个人,什么时候就会有科学和艺术的顶尖人物出现。

   我们都在一个圈子里挤来挤去,想在一个圈子里寻找一个合适的位置,结果看到的都是圈子里的白眼和红眼。你做的不好,圈子里的人给你一个白眼;你做得好,圈子里的人给你一个红眼。其实还不如学学上世纪南斯拉夫的总统铁托,来一个不结盟,来一个不进圈子,来一个什么协会也不参加,什么学会也不在乎,什么奖励也无所谓,什么批评也不在意,或许你一个人回生活得更超脱一些。

   我们能超脱吗?朋友说,太难了,我等是凡人。

   那我们还是在圈子里生活吧!我说。

   只有这样了,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们相信!——朋友们一脸的无可奈何。

   此时,我天真地想:倘若毛爷爷活到现在,站在天安门城楼俯瞰华夏,会不会写下“春风杨柳万千条,十亿神州把圈摇”的诗句?

   此时,在我敲击键盘,录入并整理此篇文字的三个小时里,共收到四个群的提示,三个论坛的邮件,两个网友的电话,一个网友的短信,查看了七位好友的空间更新。

杂文相关阅读

杂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