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国演义》看干部的决定因素
从《三国演义》看干部的决定因素
傅伯勇
干部在一个国家、一个区域、一个城市、一个单位到底有什么作用?我们不妨来看看《三国演义》。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的实力最弱,但却能坚持那么久,是什么原因的?是在于刘备能够三顾茅庐,在于刘备能够求贤若渴,在于刘备能够网络大批“干部”。刘备先是桃园三结义,得两员大将关羽、张飞,后又三顾茅庐得诸葛亮,“吾得诸葛孔明,如鱼得水矣”,帐下又先后有庞统、赵云、黄忠、马超等人才,人才济济,终于创立了西蜀大业。但随着东吴智取荆州,彝陵兵败,白帝托孤,蜀国元气大伤。诸葛亮主政后期,“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出现了干部“短板”,可用之才寥寥无几,衰败就成了历史的必然。
东吴呢?能够割据江东,显然比蜀国好得多,可谓人才辈出。有六大元老(张昭、程普、黄盖、韩当、朱治、吕范),有五大丞相(孙邵、顾雍、陆逊、步骘、濮阳兴),有三大超级大将(周瑜、鲁肃、吕蒙),有十二名士(张纮、诸葛谨、虞翻、严畯、阚泽、程秉、薛综、陆绩、骆统、张温、陆瑁、吾粲),有十二战将(太史慈、朱然、蒋钦、周泰、陈武、董袭、甘宁、凌统、徐盛、潘璋、丁奉、朱恒);中期还有四大要臣(贺齐、吕岱、潘浚、陆凯),有孙权的两个女婿(全琮、朱据),有名门之后(张休、顾谭、韩综、陈表、太史享、周循、陆抗、诸葛恪、吕据、薛莹、朱异),等等。正因为有这一班人马,吴国才能够雄踞天下。
而魏国更是豪杰满天,英雄遍地。曹操“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主张唯才是举,各路神仙趋之若鹜。知名谋士就有郭嘉、荀彧、荀攸、程昱、满宠、贾诩、刘晔等,知名武将就有夏侯敦、夏侯渊、乐进、李典、曹仁、曹洪、徐晃、张合、张辽等,一大批精英人才紧紧地围绕在他身前身后。而后期,也是英才荟萃,各领风骚。有方策精详的郭淮,有守城无懈的郝昭,有行险立功的邓艾,有心大志迁的钟会,有名将之后张虎和乐綝。英雄豪杰仍然如雨后春笋,百舸争流,一统天下顺理成章。
干部及干部队伍有多大作用?从这里可见一斑。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526页有这样一段话:“中国共产党是在一个几万万人的大民族中领导伟大革命斗争的党,没有多数才德兼备的领导干部,是不能完成其历史任务的。十七年来,我们党已经培养了不少的领导人材,军事、政治、文化、党务、民运各方面,都有了我们的骨干,这是党的光荣,也是全民族的光荣。但是,现有的骨干还不足以支撑斗争的大厦,还须广大地培养人材。在中国人民的伟大的斗争中,已经涌出并正在继续涌出很多的积极分子,我们的责任,就在于组织他们,培养他们,爱护他们,并善于使用他们。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因此,有计划地培养大批的新干部,就是我们的战斗任务。”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这是毛泽东同志的至理名言。从《三国演义》中能够得到这样的结论,我们党风风雨雨90年的历史中更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毛泽东同志讲的这句话虽然过去了74年,今天仍然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放射出灿烂的光芒。在我们的事业中,干部是第一竞争力,干部是第一环境,干部是第一资源,干部是第一要素。当前,我们的根本任务是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而干部问题,始终是我们事业得失成败的决定因素。因此,如何组织干部,培养干部,爱护干部,并善于使用干部,这就是摆在各级党组织面前的头等大事。在干部选拨、任用和考核中,如果把思想品德优、工作能力强、工作作风实、创新意识足、有见地有担当有作为的干部放在他们应有的位置,我们的事业就一定能够兴旺发达,突飞猛进;反之,哪怕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再正确,我们的宏伟蓝图再完美,也必然是镜花水月,竹篮打水一场空,我们的事业也必然会遭受这样那样的挫折甚至完全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