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治批判文学想到了文人的骨气
从政治批判文学想到了文人的骨气
今晚忽然想起来前一阵子为一个选拨做评委时候听到的一个即兴演讲的题目叫做“谈骨气”。这个题目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曾经被打倒的吴晗,当时就有选手凭着读过吴晗的《谈骨气》与他被打倒的事实就说吴晗有骨气,要学习吴晗。我想这大可不必,其实吴晗本来是想拍毛主席提倡海瑞这件事的马屁,依靠自己明史学家的身份,要逢迎,可惜拍马屁到了马腿上,被踢倒了,还一倒不起。
其实在那个年代文学和政治联系得是让人窒息的,这种事情比比皆是。当时虽然提出了双百方针,可事实告诉我们这个方针应该改成看看谁敢齐放争鸣。首先是一部反映平民为祖国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电影《武训传》。这部电影根据清末的真实事件改编,电影讲述武训自幼行乞的武训,小时候为了上学将攒下来的200文钱送进了私塾,结果被赶了出来。他便立志要为贫苦学生办学,于是含辛茹苦要饭几十年办起义学,被赐予黄马褂……这部应该被放在中国传统美德典范里面的片子一上映便好评如潮,可我们的伟人一向以伟人的形象,不同凡响的思想出现,结果《武训传》遭到批判,理由竟然是武训这种人动不了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一根汗毛。结果愈演愈烈,成为全国典型的文化斗争,很多人违心的评判武训其人和武训传。祖国上下一派文艺的倒行逆施。这让我想起了庄子的一段文字,说的是混沌之死,倏忽这两个来自不同海域的一海之主不受到中央海域的主人混沌的盛情款待,二者要报恩,见混沌没有七窍,于是为混沌开凿七窍,结果混沌死了。也许拍摄《武训传》的人就像是混沌一样不明不白的就死了。
在这之后还有很著名的胡风事件,对今天文艺理论还有重要影响的胡风思路不同于伟人的思路,于是被批评。胡风还傻了吧唧的写了三十万言的文章为自己辩解,结果被伟人公开,诬其为反革命集团,一下子牵连了2100多人。胡风也两次入狱,在监狱里度过剩下的大部分岁月。二进宫竟然是因为自己写诗写在了毛主席头上,在主席头上题反诗,其实只是在报纸的空白处练笔,谁想当时的报纸处处都有毛主席。文革过后若干年到了1988胡风死了三年后才全面平反。(前面还有一个不全面的平反)我们自古就愿意给私人平反,诸如岳飞、袁崇焕……总之比没有平反还是要强点的。
在胡风之前还有俞平伯,这位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者却可以说是这里面最有骨气的。他研究《红楼梦》本着自己的学术路线,不遵循马克思主义文艺道路,多次被警告,要求改稿,可他却从不听从,在他看来《红楼梦》并不是曹雪芹为了对封建制度批判而创作的。对于党的指导,俞平伯不以为然,终于激怒了党,山东的两个今天被称作红学家的跳梁小丑也开始酝酿笔墨,受到嘉奖,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批评俞平伯。但是俞平伯就是俞平伯,他是学者,受到错误批判不能阻止他研究的步伐,他还在默默的研究、工作。文革开始后,他的工资也变成了最低生活保障,这却还是没有摧毁学者的风骨。在1972尼克松访华时,随行的美国学者要拜访俞平伯,此时俞平伯还在劳动改造。政府不得不把他找出来,并补发工资。俞平伯对来人竟说,这里的是本来的工资,利息在哪?来人都很惊诧,俞平伯接着说的是,以前不给工资今天给了就是知道错了,理应付给利息,他并不在乎这些钱,而是怕有人贪污。来者全都面红耳赤。1975的一次参观乾隆皇的罪己碑,本来无精打采的俞老听说是乾隆皇为自己的错误道歉的马上到前面瞻仰这块碑,并说“连封建皇帝都知道做个自我批评。”全场肃然,不知道是不寒而栗,还是肃然起敬。
第一次接触俞平伯,是通过的文章,就是那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文中将声与韵、情与景、画与境交融唯美隽秀,想不到文章如此的人也有这种只有文人才有的骨气。回想历史,我们真的有骨气的貌似还都是文人,从汉代的强项令,到后来的文天祥、史可法、闻一多、朱自清,包括袁崇焕一类的挂着将领名号的本质上也是文人。今天我也想看到我们当下真正有骨气的文人,一个时代与一个时代表达骨气的方式不同,我呼唤的是当下的方式。
结尾用《满江红》的词牌填一阕词,即兴而为,莫求考究。
满江红·思俞平伯之事有怀,作
秋夜风来,吹枝软,不知鹈鴂。
回首处,枯藤瘦马,秦淮风月。
默诉红楼多少事,
冷答世间无数劫。
笔轻落,惊散暗风云,这般洁。
儒士痛,中华苦;
智者气,英雄血。
论诗情,遣窃附齐梁歇。
泪挥江湖漂泊命,
学贯天下黄金阙。
不逢处,莫长叹伤怀,后生戒。
王福来201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