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复斜阳
“雨后复斜阳”出自毛泽东的诗歌《菩萨蛮·大柏地》。
【全诗如下】
菩萨蛮·大柏地
作者:毛泽东
赤橙黄绿青蓝紫,[由www.telnote.cn整理]
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
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
【译文一】
空中有赤橙黄绿青蓝紫,
而谁又在手持这彩虹临空舞蹈?
黄昏雨之后又见夕阳,
延绵的群山正渐次变得葱茏。
想当年在此激战,
昔日的弹洞仍留在村庄的壁头。
就让它来点缀面前的江山吧,
如今看上去却更加妖妍。
【译文二】
天空上挂着一条七色的彩虹,
像是有人拿着彩色的丝绸在翩翩起舞。
阵雨之后又升起了期望的太阳,
苍翠的群山又时隐时现。
当年那里以前进行了一次激烈的战斗,
子弹穿透了前面村子的墙壁。
那前村墙壁上留下的累累弹痕,
把那里的景色打扮得更加秀丽。
【注释】
1、大柏地:乡名,位于江西省瑞金市北部,距市区公里,素有“瑞金北大门”之称,国道横贯南北,与宁都县石城县相邻,是毛泽东等革命家以前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
2、赤橙黄绿青蓝紫:彩虹的七色。
3、今朝:如今。
4、雨后复斜阳:唐温庭筠《菩萨蛮·南园满地堆轻絮》:“雨后却斜阳。”
5、阵阵:每一列战斗队形。宋赵什《和韵前人初出锁头》诗:“淮木林林脱,霜鸿阵阵飞。”是说大雁列队而飞;本词则谓群山如层层军阵。北周皮信凋柱国大将军长孙俭神道碑:“风云积惨,山阵连阴。”
6、弹洞:枪眼。洞,若视为动词作“洞穿”解,亦通。
7、关山:泛指附近群山。
8、当空:在正前方的天空中央。
9、鏖战:苦战。
10、急:激烈。
11、彩练:彩色绢带,喻虹。
12、前村:前面的村庄,指战场附近的一个小村枣杏坑。
13、苍:青黑色。
14、看:此处读平声。
15、装点:装饰点缀。宋华岳《登楼晚望》诗:“装点江山归画图。”
【鉴赏】
这是一首追忆战争的诗篇,但却没有激烈愤慨或血腥的战争场面,只有江山之美跃然于目前。回忆是完美的,只要成为过去就会转成亲切的回忆,尤其是诗人要在那里凭吊昔日得胜战场,而身边的夏日黄昏的美景宁静而清翠。仿佛感恩的大自然此刻也懂得了诗人愉悦的情绪。
诗人毛泽东在那里没有像写《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或那两首《渔家傲》反第一、二次大“围剿”那样以“天兵怒气冲霄汉”的壮怀激烈之情,直抒胸臆,即景写诗斥敌;而是简单地慢慢地驻足细看,留恋光景,回首当年。
他在回忆1929年,他同他的亲密战友朱德、陈毅等率红军主力三千六百余人在那一年的早春离开了井冈山,向赣南进击。由于敌军重兵围追,又由于来到外地,人生地不熟,红四军沿途五战皆告失利。就在这一年的阴历的除夕之夜,红四军刚到瑞金,江西敌军便尾随而至。毛主席见敌单薄,即决定再次迎敌。战机已经抵达,好运即将降临。毛主席沉着调兵,在瑞金以北约30公里处的大柏地麻子坳布下口袋阵。自第二日下午3时一向激战到次日正午,最后击溃敌军,取得这次转战以来首次重大胜利。而胜利之地就是大柏地――一个吉祥的必胜之好地名。
世事变幻,雪泥鸿爪,时间又到了1933年夏,多少年过去了,毛主席又置身于大柏地,这一次他的情绪也不太好,因1932年10月中共苏区中央局宁都会议后,毛泽东受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排斥,被免去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的职务,改去地方上主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工作,这年夏天(即1933年)他因从事调研工作,领导中央苏区的查田运动才重返大柏地,应对昔日金戈铁马的战场,他感慨万千地抚今追昔,一口气写下了这首诗。
此诗一开始就描绘了当日夏天傍晚雨后晴空的山水风景,先从目前夕阳西下的晚空入笔,一来就是七个色彩字,而且每字每顿,突兀奇瑰,有破空到来之感,同时又十分形象传神地给了我们一幅斑斓的夏日黄昏图。之后第二句更加大胆灵妙。究竟是谁手持彩虹临空而舞?仿佛诗人将自己溶入其间;这如画的风景谁来描绘,谁来掌握?令人读起来就是诗人自己,他就是这样美景的绘图人,这美景的变幻者,这“红雨随心翻作浪”的真正主人。
然后从空中到眼前的夕辉与青山,黄昏雨后的群山格外苍翠欲滴,在夕阳的映衬下闪烁着绮丽的暮色。这三、四句中,虽然第三句化用花间词人温庭筠的“雨后却斜阳”但并非落入花间派的婉约纤柔之中,其中一个“复”字就显得比“却”字有重量,更肯定,“却”字却更婉转、更轻一些。而且第四句的风物也呈浩然大气,尤其是“阵阵”二字,有浩荡铺展之势,“关山”二字也是从大象入手,最后一个“苍”字显得气韵悠荡,无边无涯之感回荡于心头。下半阕起首二句才点出此诗追忆的主题,上半阕整个是写今日风景(即1933年夏天大柏地的风景)。当年的激战如今已成为烟云,只有雨后墙壁上还残留着一些弹洞。这些追忆并非随意道来,它将立即为我们创造出一个新意境:“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这的确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对美的新发现,因为在一般人的眼中,弹洞点是不好看的东西,但在诗人眼里,一切都是物随心喜。就用这些弹洞来点缀祖国河山吧,它在夏日黄昏雨后的晴空里显得分外秀丽。因为它展示了一种新风景,诗人在此也预感到一个新世界。
这首词透过对大柏地秀丽景色的描绘和对当年革命战争的回忆,揭示革命战争的重大好处,表现了作者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词的上阕写的是雨后大柏地的壮丽景色。“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词的开头用七种色彩名并列,别开生面,且丝毫没有堆砌之感,给人以极深刻的印象。这是一幅十分秀丽的景色:雨后水气经太阳光照射折射出的七种色彩,构成一条光彩夺目的彩虹,其景象是那样绚烂夺目,简直就像是有人在天空中挥舞着一条彩绸。这种丰富的想像是与欢乐的情绪和胜利的喜悦相结合的。
下阕写对大柏地战斗的追忆,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毛泽东对革命战争的热情颂扬。“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这两句承接上半阕而来,由此刻写到过去,由写景转入叙事。原先,大柏地这地方更令人神往之处,还在于它是一个有着光荣革命战争史的地方。如前所述,当年的红军曾在那里跟白军有过激烈而又比较持久的战斗,前村墙壁上的弹洞犹存,不但时时引起我们对那时战斗情景的回忆,而且这也是一个历史的见证,说明这个景色如此秀丽的革命根据地来之不易,也正因此而更加秀丽可爱。“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这两句又由叙事转到抒情,由过去写到此刻,这些弹洞,是人民革命战争的丰碑,是胜利的标志,具有不同寻常的好处,当然好看了!这正是诗人对人民革命战争的赞礼。
词的上阕,诗人主要写大柏地雨过天晴、鲜丽如画的景色,寓情于景物之中。美妙的想象,引人无限的遐想。下阙联想回忆当年大柏地的激烈战斗,由过去写到现实,由叙述转到抒情。全词语句跌宕优美,气势高远,意境深邃。透过对大柏地夏天傍晚雨后晴空的山川风景才描绘,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胸襟。读者即在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气氛中受到熏陶,又在革命史诗中受到革命人生观教育。
段落赏析
此词一开始就描绘了当日夏天傍晚雨后晴空的山水风景,先从目前夕阳西下的晚空入笔,一来就是七个色彩字,而且每字每顿,突兀奇瑰,有破空到来之感,同时又十分形象传神地给了我们一幅斑斓的夏日黄昏图。之后第二句更加大胆灵妙。究竟是谁手持彩虹临空而舞?仿佛诗人将自己溶入其间;这如画的风景谁来描绘,谁来掌握?令人读起来就是诗人自己,他就是这样美景的绘图人,这美景的变幻者,这“红雨随心翻作浪”的真正主人。
然后从空中到眼前的夕辉与青山,黄昏雨后的群山格外苍翠欲滴,在夕阳的映衬下闪烁着绮丽的暮色。这三、四句中,虽然第三句化用花间词人温庭筠的“雨后却斜阳”但并非落入花间派的婉约纤柔之中,其中一个“复”字就显得比“却”字有重量,更肯定,“却”字却更婉转、更轻一些。而且第四句的风物也呈浩然大气,尤其是“阵阵”二字,有浩荡铺展之势,“关山”二字也是从大象入手,最后一个“苍”字显得气韵悠荡,无边无涯之感回荡于心头。
下半阕起首二句才点出此诗追忆的主题,上半阕整个是写今日风景(即1933年夏天大柏地的风景)。当年的激战如今已成为烟云,只有雨后墙壁上还残留着一些弹洞。这些追忆并非随意道来,它将立即为我们创造出一个新意境:“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这的确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对美的新发现,因为在一般人的眼中,弹洞点是不好看的东西,但在诗人眼里,一切都是物随心喜。就用这些弹洞来点缀祖国河山吧,它在夏日黄昏雨后的晴空里显得分外秀丽。因为它展示了一种新风景,诗人在此也预感到一个新世界。
主题赏析
这是一首追忆战争的诗篇,但却没有激烈愤慨或血腥的战争场面,只有江山之美跃然于目前。回忆是完美的,只要成为过去就会转成亲切的回忆,尤其是诗人要在那里凭吊昔日得胜战场,而身边的夏日黄昏的美景宁静而清翠。仿佛感恩的大自然此刻也懂得了诗人愉悦的情绪。
诗人毛泽东在那里没有像写《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或那两首《渔家傲》反第一、二次大“围剿”那样以“天兵怒气冲霄汉”的壮怀激烈之情,直抒胸臆,即景写诗斥敌;而是简单地慢慢地驻足细看,留恋光景,回首当年。
古往今来,吟咏战地的诗文,不胜枚举。如唐李华的《吊古战场文》:“浩浩乎!平沙无垠,敻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曹操的《蒿里行》:“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发出“独怅然而涕下”;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亦感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等,无非是描绘战地凄惨景象,或抒发个人感慨,或表达惆怅情绪。
诗人打破以往陈旧的模式和资料,以乐观豪迈的激情,革命浪漫主义的手法,描绘战地风景,歌颂革命根据地军民携手并肩,同仇敌忾战胜敌人的大无畏的战斗精神和革命的英雄气概。
【相关阅读】
《菩萨蛮·大柏地》创作于1933年夏。大柏地在江西省瑞金县城北30公里。1929年1月,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红军从井冈山出发,2月10日,同追来的国民党军在大柏地打了一仗(大柏地战斗),大获全胜。1933年夏天,毛泽东重新经过大柏地,应对昔日金戈铁马的战场,他感慨万千地抚今追昔,一口气写下了这首词。这首词以欢快的笔调,描绘了一幅色彩斑谰的大柏地雨后的壮丽景色。全词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的革命豪情,表达了革命者对战争、对美的看法。首次发表在1957年《诗刊》1月号上,后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出版的《毛主席诗词》和1986年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选》。
作者简介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创作背景
1929年,毛泽东和朱德、陈毅等率红军主力三千六百余人在这一年的早春离开了井冈山,向赣南进击。由于敌军重兵围追,又由于来到外地,人生地不熟,红四军沿途五战皆告失利。在这一年的阴历的除夕之夜,红四军刚到瑞金,国民党江西军便尾随而至。毛泽东见敌单薄,即决定再次迎敌。战机已经抵达,好运即将降临。红军沉着调兵,在瑞金以北约30公里处的大柏地麻子坳布下口袋阵。自第二日下午3时一向激战到次日正午,最后击溃敌军,取得这次转战以来首次重大胜利。而胜利之地就是大柏地。
1933年夏,毛泽东又置身于大柏地,这一次他的情绪也不太好,因1932年10月中共苏区中央局宁都会议后,毛泽东受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排斥,被免去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的职务,改去地方上主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工作,这年夏天(即1933年)他因从事调研工作,领导中央苏区的查田运动才重返大柏地,应对昔日金戈铁马的战场,他感慨万千地抚今追昔,一口气写下了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