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通俗流行化文章
诗歌历来被认作是高雅精深的语言文学,位于文学艺术的顶端,被视为文学艺术的明珠。被们们奉为文学艺术的神灵,是高雅脱俗的象征。可是,今天我却再也不那么狭隘的认为。诗歌在新的时代背景,消费观念下,应该象音乐一样,出现一个分支,走向通俗流行化,获得它的市场与存在价值。
历史发展到今天,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迅猛,们的生活的节奏已经越来越快,绝大多数在紧张忙碌的生活状态下,已经不能象古代那样静下心来阅读需要许多专业素养才能解读的当代诗歌。因此,通俗文化大行其道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呼唤诗歌在兼顾艺术的层面象其他文学样式一样实现它的通俗化,做到纯艺术诗歌与通俗诗歌并存,唤醒已经远离诗歌的读者对诗歌的热爱与关注,进一步向普通群普及诗歌艺术,使诗歌走出读者数量锐减到尴尬境地。而不是只把诗歌作为少数诗写作与少数读者阅读研究的对象。在这个文化大繁荣的时代,诗歌只能作为部分群体的稀有艺术是在一种奇怪形象,只能加剧诗进一步加速读者远离诗歌,对诗歌的繁荣发展极为不利。
实际上,在文学方面,小说,散文,剧本,影视文学,等主流文学的通俗化都很明显,更多的任群都加入欣赏创作中的队伍中来。音乐自古典音乐,圆舞曲,奏鸣曲后,近代流行音乐的兴起,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在今天更是大放异彩,空前繁荣,成为人们主要的文化消费之一,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音乐形式,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也推动了当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向普通群普及了音乐文化。美术也因为它的视觉直观,也被广大民群众所喜与接受。唯独只有诗歌被一味追求艺术精深的革新派抬进了高门深院,越来越脱离民群众的土壤,和普通群众的隔阂日趋加深,离普通的生活越来越远,边缘化的情况让触目惊心。
在今天的文化消费娱乐中,几乎是社会的各个阶层都没有人愿意接触诗歌,只有小部分在艰难的坚持。曾经在80年代空前繁荣的诗歌已经走入没落的境地。曾经有人笑谈诗歌所处的尴尬境地,戏称写诗歌的比读诗的还多。诗歌失去读者,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归根结底,这都是当代的诗歌的创作走入为艺术而艺术的误区而造的,相当一部分诗人打着诗歌革新的旗帜,刻意追求艺术表现手法的而精深,全然不顾读者的阅读感受与审美心理,脱离生活,脱离群众,埋头写作。这样的状态下固然能创作出一些艺术层面有研究价值的作品,但是,一定不能获得读者层面的价值。这样的作品没有读者,没有市场,理所当然,最后的结果是,没有读者,没有市场的艺术只能走入没落,诗坛受到们关注的程度也越来越小,直到现在的冷冷清清。诗再也找不到往日的荣光,诗歌的境况是江河日下,一天不如一天。
笔者认为在这种人们都乐于欣赏通俗艺术的时代背景下,诗歌应该在保持艺术性质的同时,出现一种适应新形式,新潮流的的流派。
我姑且把它定位为通俗流行诗歌。那么我心中的通俗流行诗歌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呢?笔者认为通俗流行诗歌能像流行音乐有别与高雅经典音乐一样,做到通俗易懂,贴近们的生活,能正真抒写出普通的心声,而又不失艺术准,让获得精神的愉悦,美的享受。它更能获得有别于过于精深的纯艺术诗歌更多的读者,就像流行音乐一样,有更为深厚的民众土壤,是一种易为传唱,们大众喜闻乐见的诗歌艺术形式。实际,今天流行音乐的歌词就是诗歌,我们仔细分析一些歌词,不难发现都可以找到诗句的影子,只不过它们诗歌更为通俗易懂,手法简单些。但在这里我也要郑重声明,通俗流行绝对不是低俗,媚俗,没有艺术水准,我们的目标是做到雅俗共赏。
诗歌早在古代本就是一种通俗流行艺术形式。古代们的娱乐活动比较单调,基本只有诗歌,舞蹈,音乐这三种。在社会的重视与文士大夫的推崇下,诗歌又为最受社会欢迎的一种艺术形式。早在唐代,诗歌的空前繁荣,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贩夫走卒,都无不写诗,无不读诗,诗歌是一种普通流行的文化消费。每又当代诗又佳作问世,便争相传唱,和以音律,和当今流行音乐大行其道的状况差不多。因此,在那个时候,因为诗歌的通俗流行化,唐诗的获得了深厚的民众土壤,也造就就了古典诗歌不可逾越神话。
后来的被称为古典艺术明珠的宋词,更是源自民间,源自民间的通俗流行歌舞曲。以至到了宋朝,诗歌的通俗流行趋势成绩斐然,凡有井水处,皆唱柳永词,足见在古代诗歌艺术原本就是一种通俗流行的艺术形式。而80年代在中华大地掀起的汪国真,席慕容的诗歌就是一种通俗流行的诗歌。当时他们的诗歌风靡全国,广大青少年争购买互相传阅两的诗歌。他们两的诗集也一版再版,创造了新诗发行史的奇迹。他们两认的诗歌,虽然一个精炼,简明,一个哀伤委婉,但却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进入的门槛较低,通俗易懂,能抓住普通的人细微心理,贴近们的生活,容易得到普通读者的共鸣,而又不失艺术水准,和现在的流行音乐颇为相似。但却苛刻地受到当时诗歌评论家的诟病,认为艺术准偏低,招到不少诗人的声讨,在这种况下,通俗流行化刚刚有萌芽,便被扼杀在摇篮中。但两人诗集的巨大销量,不得不让我们认为他们在诗歌通俗流行化方面获得了巨大功,给我不少启示。
反观现在的一些所谓主流的,很精深的纯艺术诗歌,由于进入的门槛过高,鉴赏技巧过于高深,写作手法脱离普通群的审美承受力,自然就得不到读者关注,更加得不到他们喜欢与传唱。于是仅有的市场份额,一天一天的被其他文化消费所蚕食,以致今天的全面溃败。读者渐渐淡出诗歌也是自然而然的事。诗歌固然是一种艺术,但也应该遵循市场规律,没有市场的艺术只能萧条,走向衰落,而今天的事实已经强有力的证明了这个道理。
当然我也不是说当代的一些纯艺术诗歌不可取。实际,作为诗歌艺术的最高级形式,纯艺术诗歌的创作,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提高了诗歌的艺术价值,使诗歌发展注入了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但也不可否认纯艺术的诗歌表现手法过于复杂,审美技巧过于高深,不适合普通大众的审美习惯,审美心理,和艺术修为。就象普通人难以理解高深的音乐作品一样,不能获得广泛读者的支持。因为普通人不是诗人,也不是专家,他们的修养,学识,艺术修为,一般来说远远还没达到写作者的那个层面。当然就不能很好的解读那个档次的作品。
他们本能的只能接受一些比较平实朴素,通俗易懂,不失艺术准,而又能触动感的作品。而不由自主的排斥一些不适合他们普通审美趣的,高深莫测的作品。就像一些经典艺术音乐作品,一些高素养的听众可能奉若神明,而我们的普通一般都不喜听,甚至难以接受是一样的,因为我们普通不具备那个高深层面的绝大部分东西。譬如像毕加索的画,给普通的应只有难看的印象,而绝对是不能获得美感,走进普通的心灵的。
因此在这个艺术创作发趋多元化的形式下,我们诗人们能在某些层面撕下诗歌艺术高贵神圣的面具,把它从片面追求艺术精深,表现手法的高门深院中抬出来,把它们从高雅的神殿抬下来,还它一个真实贴近群众群众审美趣味的本来面目,做到纯艺术精深诗歌,与通俗流行化齐并进,找回它昔日的荣光,失去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