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仙志
《葛仙人》
自余家以北一万里,有山名曰:葛仙岩,松竹涛涛,作巍巍然矣。其腰一小庙,不知其名也。
盛夏之日,余即归来,欲往之。清泉冽冽,神清气爽。及至山顶,又往北许久。其壁有洞,见一老者盘坐于此,飘然若仙,余亦盘坐于侧。
不知何时,待余兮醒来,孑然一身耳。唯山风习习,残阳千里。
《葛仙桥》
自葛仙岩以北又一万里,有一大河,人称“冥河”。其河宽,不知其几千里也;其流湍,可追星赶月焉。河中有一大山,人称“药山”,琼露灵芝,杂糅其中。人皆羡而不可得焉。
不知其过多少年,一日,风雨交加,车雷滚滚,其雨降三日而不止。数日后,一人得灵芝如车轮而呼焉:药山有桥矣!人闻其故,曰:一峰半壁崩塌至药山而成桥。人皆奔走相告而去看焉。其桥面幻若水晶,杂以金、银、琉璃、五彩石等。人跨河至药山而采其异草,至此后,人皆有病可医,长寿。故写于祖训:不得采石于桥。
不知其历多少代,民风改,贪欲起,人争相采石于桥,不以祖训为戒。日月流逝,桥亦薄矣。会天大雨,桥不复焉。又遇瘟疫,土出晦气,草木凄凄,人不得以流于他出。其前后变化如斯,不可不戒而录之。
《黑木之井》
乙酉年秋,余家掘井。日之夕矣,牛羊下来。会余烧食于厨,忽传人语曰:是木矣。余奇之,奔而看焉。
出井之土,色黑,盖其杂与木兮。是腐者之棺?否矣。观井之土层,至黑底,分三色——黄、白、黑。井之黄层为常见土层,百层为细沙、河石,黑层因木杂其中,腐蚀而成。
余问父曰:何以为其也?答曰:此地谓何名?“谭下”。“谭”即“潭”也。余幼时,此地有溪,更何况于亘古,何以无河乎?何以无湖乎?
余叹曰:沧海桑田,未曾不可;昼夜流逝,白云苍狗。余当长忆苏东坡《赤壁怀古》江渚对语。黑木之土,余未曾留下丝毫,矣悔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