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金崖(原创)
在和老郭喝茶闲聊时,老郭问我除了在兰州转转,还有啥打算。我说想到榆中见见金吉泰老师,老郭说好啊,应该见见的,你和金老师都是甘农报的老作者了。
说金老师是甘农报的老作者,他是当之无愧的,而把我和金老师放在一起,则是大大的不妥了,因为在我练习写作的三十年前,金吉泰的作品就是我喜爱阅读的,他的名字已经深深地牢牢地铭刻于心中了。
通过《甘肃日报》和《甘肃农民报》,我不断地、间接地了解到了一些与金吉泰老师有关的事:譬如老先生在六十年代曾经参加过全国文学艺术者代表会,受到了朱德委员长的接见;他虽然经历无数坎坷,却不改对文字的眷恋,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小说、散文、童话的写作,被誉为甘肃农民作家“四君子”之一。金吉泰先生的人品和文品,得到了甘肃文学艺术界领导,尤其是甘肃日报社和甘肃农民报社领导、记者、编辑的认可和敬重,也得到了一大批读者、作者的认可和敬爱。今年三月,甘肃日报和甘肃农民报社的领导、记者以及金老师培养的苑川文学社的骨干成员,汇集到榆中金崖镇金老先生家里,为他庆祝八十华诞,在全省传为佳话。
一个农民作家,劳作之余笔耕六十多年不间断,一个仅有高小(小学毕业)程度的农民,至今已经出版了数百万字的文学作品,尤其是他的童话作品,在全国的小读者中深受欢迎,广为流传。更令人敬仰的是,金老先生不仅自己坚持文学写作数十年不间断,还培养、扶持了一大批后学者,使榆中的文学创作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为了使我能够顺利地见到金吉泰老先生,老郭先是告诉了我金老师家的电话和榆中文友尤效清的电话,最后他还觉着不放心,又亲自给尤效清和金老师打了电话,说明了我的情况和意向。
遗憾的是,三十日一早,兰州就是暴雨如注,我只能眼巴巴的呆在酒店里干着急。好不容易捱到中午,雨歇天晴,我就急急忙忙地坐上出租车直奔榆中乘车点。
下午两点多,我在榆中和尤效清取得了联系,他很热情地邀请我到他的单位去。我和我三弟一道到了榆中县广播电台,找到了尤效清的宿舍。知道尤效清这个人还是因为甘肃农民报,因为我俩都为甘农报的副刊写稿,只不过我写散文、小说,而他以诗歌见长,有时候也写写散文。虽然未曾谋面,但是在甘农报上经常见到彼此的名字,所以也算是未曾某面的熟人了。
尤效清中等个头,皮肤黧黑和我不差上下,只是戴一副眼镜,比我文雅了许多。我们一见如故,没有丝毫的陌生感和距离感,虽然我们俩的性格是不大一样的。在他那少坐了一会,等他请好假,我们便坐上去金崖的班车,一同去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下午四点多,我们推开了一座农家小院的大门,随着小狗的叫声,一个身材笔挺,面容清瘦的老人从侧面的屋里迎了出来,经过简单的介绍,我们一同进入堂屋落座。金老先生真诚、热情地欢迎我的来访,一边和我说话,一边忙着烧水沏茶。接着金老的孙子端来了西瓜、桃子、点心,摆满了茶几。喝着清香的茶水,说着投缘的话语,仿佛多年的老朋友一般。在我的要求下,金老师简单地介绍了他从六十年代初开始写作的经历,也说了他参加全国文代会的事,还说了甘肃农民作家“四君子”的情况,最后特别介绍了尤效清等一批后起之秀,欣慰之情溢于言表。在说话的当儿,金老师不住地劝我吃西瓜尝桃子,他说这都是自家产的,我吃在嘴里确实很新鲜。老人还一定要我尝一块他的点心,虽然午饭吃得过饱,还是听从老人的要求吃了一块,看着我大口的吃着,老人慈祥的笑着,宛如一位慈祥的父亲。
金吉泰先生从五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至今达半个多世纪。他一生坚守农村,坚守土地,为广大读者奉献了数量可观的优秀文学作品。他以坚定的信念,战胜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各种困扰,实现了自己的文学追求。听别人说,他年轻时,完全可以凭着才学到机关里工作,但是,由于他立志文学创作,想当一个赵树理式的作家,所以拒绝了许多机会,在农村生活了一辈子。他追求文学的一生,被人们誉为甘肃农民作家的一座丰碑。
在金老师家院子的一面墙上,绘制着一副田园风光的壁画,一看那拙朴的造型就晓得不是专业人员所为,一问金老师,果然是他自己构思自己绘制的。老人自豪的给我讲解了壁画的内容,说他绘制的就是苑川河(老人家乡的河流就叫苑川河)的风光,言语里充满了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
一看表,时间已经快六点了,效清说再迟了就没有回县城的车了,我们便准备告辞。我邀请金老师合影留念,他很爽快的答应了,先是我们三人照了一张,之后我和金老师合了一张影,我和他合影时他坚持不坐,要和我并肩站着,他反复强调说我们是文友,说我是远道来的贵客,没有招呼好。
老人的院子里有两棵碗口粗的枣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其余的闲地空间,一律种植着花花草草,整个院子洁净清新,爽心悦目。就在我观赏小院景色时,老人拿出两本新书送给我,我赶紧双手接过来,如获至宝。仔细一看,是老人新出版的《金吉泰儿童文学精品集。童话卷》和《金吉泰儿童文学精品集。小说卷》。
老少情深不忍别,握手难舍斜阳中。看着眼前这位年逾八旬,面容清癯、精神矍铄的老人,心中的敬意油然而生:这样的老人,才是我真正的榜样啊,无论是对文学的追求上,还是人格魅力上,都是我永远的楷模,也应该是所有农村文学爱好者的楷模啊!
看着立在巷口向我们挥手的老人,一阵暖流涌遍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