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不知不觉又到了散文
近两天,竹溪的气候慢慢拉下了炽烈的性格,晚一点,还可以穿上一件外套。虽然溪水绿山,但夏天的艳阳,给很多市民汗流浃背的阳光照晒,过往人来,美女也要打着一把遮阳伞。
虽然坐在家里,吹上一个小小电风扇,有种自得其乐之感。毕竟这种生活不是随时都能够享受,因为每天还得上班。
不过,经历一段酷暑之后,季节慢慢褪去了那种粗暴的脾气,开始也不得不接受随着落叶的枯黄,一样变得开始温柔可亲起来。
过去一段时间,很多城市都经历了很多暴雨,就像一个又一个故事,在各大媒体爆满头条。给人应接不暇之余,也给很多城市发展提出了挑战。这种热度,当然不会逊色每天下过雨又天晴,盯着人们冒汗的高温,时起时伏的走不出记忆的闪现。
当然,竹溪也不例外。但相对来说,越来越发展的城市环境,往往带来现代气息的同时,也不得不在另一种角度带来挑战。原来在竹溪人的眼里,就像偶尔看着一个外国客人出现在大家面前。不是好奇,总比好奇还要充满着幻想。
如今,没有这样强烈好奇心了,但随之而来的人民路上交警的提醒声不绝入耳。上班一族和来往学生行走在狭窄的街道上,看着那种人车混杂拥挤不堪的画面,确实给人憋屈的同时,也不得不对于发展过程中带来的这种小热闹,或多或少提出一些疑问?
难道说,发展就有错吗?没有,一点也没有,可关键的是,大家感觉身边的变化,总越来越多地出现了很多麻烦。
虽然,闷热的感觉没有了,可清新的空气中,或多或少总有那么一些尘气。或者是遮挡视线的车流斑驳绚烂。
到了初秋了,这种感觉慢慢平和了下来。随着满山清绿绿的叶片慢慢变得泛黄,我们就可以说,秋季真的来了。
那么,秋季来了,也意味着雨水慢慢少了,暴热的夏季真的褪下了伪装的衣裳,太阳也变得柔和了。
可不是我们说来就来的,也不是我们想它来它就来。
前天去老家,七月半烧纸钱,我是穿着短袖去的。看着老乡们穿着外套,原以为他们是搞忘了季节。虽然没有说出来,可看着一个又一个变化的风景线,确实提醒了我。
因为经常生活在县城里,大家也都千篇一律跟着潮流,没有思考季节如何变化。于是,就想当然地按着很多生活习惯做事。
可到了乡下,很多场面就变化了,看着稻谷饱满的稻穗,看着玉米泛黄的枝叶。真的才明白起来,原来这些地方才是真正遵循季节变换的地方。
因为老乡们不用翻书,也不用每天看黄历,更不会上网看天气预报。
总之,在他们眼里,四季比一般人都清晰。因为他们从播种庄稼,到收割完成,出入的天数,算的精确为妙。每天看气候做事,也是实实在在的。
再说,对于农村来说,早晚温差之大,也是不像城市的,错综复杂的气温变化,也是不能和城市相比的。
因此,我就明白了,我穿着短装,是因为我们习惯了对气候的适应。他们早上穿多一点,中午可以脱了,下午接着多穿一些,因为晚上就会变得冷了起来。然而,夏季可以不会有这样的变化。
也就从这次开始,我才真正思考。季节对于老乡来说,真的关系着很多。在他们惟妙惟肖的生活里,对于这些细微的变化也是成竹在胸。
所以,他们不用复杂的一到晚上就要看看天气预报,也不用担心季节变化会给他们带来很多难题。他们就是这样数着岁月过日子,每天起早摸黑,目的明确,夫唱妇随。
也许,当我们自以为是的给他们讲解着理论比现实更有意义的时候,我们一定会津津乐道,或者自以为是,但他们可以听听新鲜的见解,可不一定在他们心中落下我们有多能的感觉。对于季节的分界线,他们用笔画不出,用语言形容不出。可只要他们抬头看看树叶,走走庄稼地,就会知道季节来临了,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可以慢慢缓解。
中国自古都是农业大国,也是农业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留下痕迹最多的体验。每个人都经历着改革发展带来的喜气,也经历着贫穷对于生活的艰苦。
虽然,时代慢慢变化,但这种体验,可以说在每个人的身上,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烙印。
然而,为什么要写这篇短文,也是觉得生活中其实可笑可气的事情真的很多。一声春雷,会激起很多花香的味道,一场大雨也会带来很多思考。而真正当我在每个季节得意洋洋的时候,一片落叶却预示着一场秋意的来临。
其实,这些都是自然规律,也是春去秋来的自由变换。可不要说生活这个复杂的大系统,仅仅只是四季就足以让我们看出太多太多。
比如,秋季来临了,意味着一年的时光也慢慢走入了尾声。也许我们的梦没有实现就会慢慢搁浅,也许我们脸上细皮嫩肉也会多出一条皱纹。
总之,当秋意渐浓时,不仅带来的是渐凉的温差,还有很多很多深层的涵义。给我的不仅是思考,还有更多更多如一片又一片落下的黄叶,不仅富有诗意,而且蕴含着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