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位置:首页 > 散文 > 经典散文

杂粮中的百味人生散文

发布时间:2022-03-27 13:27:05

  1

  生活在尘世中,“民以食为天”,吃饭穿衣,是人的生存的当务之急。在今天,对于副食,人们不仅对大鱼大肉,珍馐美馔宠爱有加,还对野菜,这个生长在大自然的原野旷地,杂草丛生中的原生态植物,产生了浓厚兴趣,加工成人们盘中的美味菜肴,成了生活的调剂。主食方面,杂粮,也在倍受到人们的青睐。杂粮也叫粗粮,富含各种营养成分,既是传统的口粮,又是理想的营养保健食品,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杂粮及其加工制品愈来愈受到人们的追崇,在现代保健食品中以小杂粮加工的保健食品越来越多,正在走进人们的生活,也纷纷登上了超市的柜台,游逛在超市中,窝窝头、杂面饼、红薯面的馍馍……琳琅满目各种杂粮加工而成的食物诱惑着我的味蕾,我经不住那红彤彤的红薯面馍馍的勾引,买回了两个红薯面的馍馍,看着儿子吃的津津有味的样子,不禁回想起小时候,自己吃杂粮的经历……

  从小生活在计划经济时代,白面,是定量供应的。贫寒的家境,生活窘迫,兄妹几个不大不小紧挨着,人多嘴多,定量又都差不多,口粮,也是捉襟见肘。一家人那点可怜的白面,平日里用来轧点面条,全家人改善一下生活,已经是不错了。每当一家人都在家时,母亲会从口袋里,掏出手帕,小心翼翼地揭开那包了里三层外三层的钱,从里面拿出一张皱巴巴的五毛钱,嘱咐我到肉食店中,去买五毛钱的肉回来。买回来的肉,母亲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星星点点地炒在卤锅里,卤汤上面漂浮着小块的肥肉膘,馋的我们垂涎欲滴。卤子做好后,母亲开始下面条,一碗一碗地给我们盛好,把漂浮在卤锅上面的肉,平均地浇到每个人的碗里,浇上肉卤,我们迫不及待地吃了起来。滑溜的面条,配上肉卤,我们吃来香喷喷、美滋滋,口齿留香,手中的筷子在不停地挑着面条,扒拉在嘴里,面条,几乎不加咀嚼进入了肚子里,一碗端上来,不一会,就成了空碗,钵光碗净后,再去让母亲给盛第二碗,吃第二碗的时候,肚子里有了低,不着急吃了,变得细嚼慢咽了,不懂事的我们,还会趁着母亲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地跑到卤锅前,水中捞月般把锅里的肉浇到自己的碗里,然后,咂嘴舔唇地品尝着肉的芬香。轮到母亲吃的时候,锅里几乎见不到肉了,她好赖浇上些卤子,凑合着吃。

  莫怪我们风卷残云般的狼狈吃相,因为在那个年代,能吃上白面,这种上等的精细粮,是我们对生活的渴求。大米,在我的印象中,几乎没有吃过,更多的时候,家里的主食是杂面。

  在那个年代,任何能填饱肚子的食物,都是我们肚中的填充物,也不管它是否对身体有害,只要不会饥肠淋淋地饿的头发晕,我们都会视为宝贝。麸子,小麦磨面时磨下的外面一层壳,在现代社会,它是用来喂养鸡、猪的食物,可那时,我们磨面的时候,麸子,是不舍得丢弃的,用一个专门的口袋盛好,回到家中,母亲会搀和点白面,给我们做成麸子发面馒头,粗糙的麸子吃起来会剌嗓子眼,每当吃的时候,我们会皱着眉头,很不情愿的样子,但有吃的总比饿肚子好受些。红薯面也是我们家里经常吃的面食,每当母亲蒸好了红薯面饼子,我们争相抢着吃,红薯面蒸的饼子,吃起来粘的沾牙,弄得满手是黏糊糊的红薯面,虽然有甜糊糊的味道,但吃的多了心里也腻歪,吃得满口都是红薯的味道,直吃的恶心反胃。

  高粱,是大众作物,上世纪70年代之前,一些地区一直大面积种植高粱。因为高粱具有抗旱、耐涝、耐盐碱、耐瘠薄、耐高温、耐冷凉等多项优点,能获得稳定而较高的产量,所以在农民中种植广泛,一直也是人民的主要粮食。

  在庄稼地里,红红的高粱像无数支火把,映红了天际,它枣红色的衣壳、珍珠白的籽粒,在阳光下闪烁晶莹,穗状如烟花绽放,俯首悬垂如虹,真是赏心悦目。田间的风景是喜人的,但到了家中,高粱面却远不如白面那么受欢迎,甚至把人吃出了毛病。

  家里最困难的时候,家里的主食是以高粱面为主。那时的高粱正是遍地开花时期,高粱面,虽是定量供应的,但也许是供应的多些,反正一天到晚地吃着高粱面窝头,喝高粱面糊糊,吃的我大肠干燥,解大便的时候,使尽吃奶的劲往外挤,苦不堪言。在公厕里,我亲眼看到一个母亲给自己的女儿用手往外抠大便,女儿痛苦不堪的神色,牵动母亲的心,母亲也顾不得脏臭,一点一点地用手给女儿把大便抠了出来,一问,原来这家人也一直在以高粱面为主食,直吃的一家人个个肚子撑涨,大肠干燥,叫苦不迭。

  中医认为:高粱面具有温中健脾,固肠胃,止吐泻的作用。但吃什么也有尺度,假如以它当主食,顿顿吃,人肚子里的汤水都给凝固住了,等于阴阳失衡,毛病,也不请自来了。

  在当时,人们也在创造着粗粮的细加工,母亲用高粱面给我们蒸成高粱面和白面的卷子,一层是高粱面,一层是白面,黑白相间,明暗搭配,既好看,吃起来也比纯高粱面的窝头好吃多了。远处的街上还有专门加工高粱面面条的,把高粱面用一个专门的制作工具,经过加工,把它轧成圆溜溜的面条,我们称它“钢丝面”,这样作出的面条不仅劲道,光滑,而且口感也好,吃起来也顺口,但它加工费用比较贵,而且当时我们加工点距离我们很远,每加工一次,不仅要跑很远的路程,还要排上半天队,才能轮到自己,往往等加工好了,已经是下午了,所以,即使好吃,我们家也很少吃,因为赔不起那工钱和功夫。

  苦涩的生活,刻骨铭心的苦滋味,记忆的模板不会随意抹去的。

  后来,家里的条件渐渐好了,粮店里有了棒子面,高粱面、红薯面渐渐不吃了。在那个时代,棒子面也是比白面要供应的多些,吃的自然也多些,喝的是棒子面糊糊,蒸的是棒子面窝头。可棒子面窝头远没有白面的馒头好吃,细腻可口的白面馒头,只是我们心中的奢望,蒸窝头的时候,为了给我们解馋,母亲会把一半白面搀合在棒子面里,做成白面和棒子面两掺头的卷子,但这些,母亲只蒸可怜的几个,蒸的更多的是纯棒子面的窝窝头。母亲用她那灵巧的手,在用开水烫得半熟的棒子面里,试探着抓上一把,然后,在手中抟啊抟,抟成小山似的,中间是空的窝窝头,小巧玲珑地摆在蒸锅里,码放整齐,盖上锅盖,当等着蒸锅冒起,一家人的一顿饭在母亲心中安稳了。

  吃饭的时候,母亲把两掺头的卷子摆放在餐桌上,我们端端正正地齐集在桌子周围,眼中放着光芒,望着母亲把热气腾腾的卷子摆放在桌子上,满屋子的香香麻麻的味道氤氲开来……一双双小手,像争抢宝贝似地,伸向那散发着馒头香气的卷子伸去,母亲则温情地望着我们,说道:“别抢,别抢,每人一个,不许多吃。”抢到手的两掺头的卷子,在我们咀嚼起来,是那么地甜美,它虽然里面还掺合着棒子面,但已经有了白面的圆滑,没有吃棒子面窝头那么生涩,吃来如同馒头一样香美可口,转眼间,几个卷子被我们抢劫一空,只吃的嗓子哽噎,打着饱哏,心满意足地饱餐了一顿,我们吃的灿烂,母亲笑的也灿烂。

  等到我们吃饱了,母亲会拿出蒸好的棒子面窝头,一点一点哽噎着吞咽着,我望着母亲吃着窝头,心中有些后悔,忙拿着剩的半拉子卷子塞给母亲,“娘,您吃吧,我吃饱了!”母亲则笑眯眯地说道:“我吃惯窝头了,喜欢吃,留着你吃吧。”粗糙的棒子面远没有两掺头的卷子吃起来好吃顺口,母亲,是把好吃紧着我们吃,而她自己,却在干涩地吞咽着孩子们不愿吃的窝头,母爱,在那一刻是在母亲的亲手制作成的白面和棒子面卷子里,深情动人。

  今天吃来,棒子面窝头是甜美的。有时,我在一家人暖暖的餐桌上,偶尔咀嚼着香甜的窝窝头,就会想起那香喷喷的两掺头卷子和母亲那笑盈盈的脸庞。

  粗粮细作,是母亲的发明创造,为了让我们对粗粮感兴趣,吃饱我们那瘪小羞涩的肚子,母亲开动智慧的大脑,想尽一切办法,把家里的粗粮做得有滋有味。来不及蒸干粮的时候,母亲会在汤锅里,用手拍上棒子面的饼,放在锅里和汤一起煮,等到锅里的饼子快熟的时候,再在锅里放上些白菜叶,然后切上些葱花,在油锅里煸炒一下,倒到汤锅里,清汤寡水的汤锅里,游荡着绿油油的菜叶,漂浮着亮闪闪的油花,散发着葱花的芳香,沉淀着黄灿灿的棒子面饼,看着我们就有了食欲,个个连喝带嚼,吃的有滋有味,满头流汗,肚饱溜圆,浑身暖洋洋,母亲瞧着喜笑颜开。

  曾经到过不少地方,喝过不少粥,深得哪里的粥也不如母亲做得葱花棒子面饼粥香!

  家里吃不上白面的包子,母亲会给我们蒸些棒子面菜团子,买不起肉,母亲会买来些便宜的肥肉,熬成腥油,把老白菜帮剁碎,放上葱花,把猪油浇到馅里,虽然没有肉的芳香,却有了肉的味道,馅吃起来是挺香美的,满嘴油光光的。菜团子外面是棒子面团起来的,皮吃起来却是干涩难咽的,不懂事的我有时会只吃里面的馅,把皮偷偷丢弃到一个背角旮旯里,还忐忑不安地怕母亲发现,然后装作吃完的样子,伸出肮脏的小手,又抓起一个菜团子,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慈爱善良的母亲,命运多舛,自幼丧母,中年丧夫,儿女众多,在人生的旅途中风兼程,她用纤弱的生命小舟,载着我们掌舵在惊涛骇浪中,让生命之舟不沉没;用杂粮,喂养出一个个活泼健全的儿女青春。细细体味,母爱,不仅有着白面般细腻柔情,还有着杂粮中棒子面般粗狂侠义,高粱面般凝聚亲和,红薯面般甜蜜舒适……在母亲喂养的杂粮中,我们体味到了百味人生,杂粮,和我们唇齿相依的岁月,在我们的人生山水中,独具风格。

  2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杂粮,已经被大米白面所取代,但杂粮,不会退出历史的舞台,因为人们的生活不能没有杂粮,只是它由原来的主食地位,变成为了生活的点缀。

  婆婆回到了老家居住,每当我们回到老家,临走时,婆婆总是要问问:“家里还有没有棒子面?”听说我们没有了,婆婆总是从家中不多的棒子面中均分给我们带上。记得一次在老家的时候,婆婆听说我们家里没有了棒子面,默默地记在了心里,等到我们走的时候,磨好的新鲜棒子面给我们盛好了。公公悄悄告诉我:“你妈听说你们没有了棒子面,连夜把家里的干棒子穗,剥成棒子粒,剥的手都肿了。大清早,就忙着去磨坊给你们磨面,你摸摸,面里面还热乎着呢!”我听说了,心里说不出的感激,埋怨地说:“妈,您这是何必呢,棒子面超市有的是,我们吃不多,好赖有点就行了,您没必要这样辛苦赶着忙活。”婆婆说道:“超市里买的哪有家里的棒子面好吃?”说完,把半袋子棒子面装在了车上,在和婆婆挥手说再见的时候,我眼里含着泪,感觉我带走的是一种母爱的眷恋,是一种被牵挂的幸福,是一种亲情的温暖。

  黍米,在北方也称黍子,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农作物,被列为五谷之一。把黍米碾成面,称为粘面、黄米面,如果配上红枣,白糖,放置在锅里蒸熟,被称为粘糕,把它切制成块,放在油锅里炸成金黄色,叫做炸糕,吃起来外焦里嫩,酥软相间,香甜可口,妙不可言,是一道传统的美味小吃。

  由于从小生长在城市,对黍子面不是很熟悉,只记得小的时候,在街上看到一处买粘糕的小吃店,每当从哪里经过,看着黄灿灿的粘糕诱人口味,上面点缀着红彤彤的大枣,瞧着别人举着粘糕吃的兴趣盎然的样子,嗅闻着香味扑鼻的味道,心中很是羡慕,梦想着品尝一下粘糕的滋味,可无奈,家里穷,买不起那块把钱的粘糕,要知道,在那个年代,块把钱,是全家人好几天的菜钱。

  婆婆老家里的亲戚来到家中,经常给带些粘面来,这时,我才知道,粘面,原来是叫黍子面,小时候看到的粘糕也是黍子面做的。婆婆把粘面和成面团,里面放上红枣,白糖,然后搀和在一起,蒸成粘窝窝,蒸熟的粘窝窝,吃在嘴里,和你的嘴缠绵在一起,和你难舍难分地黏一起,直到你把它吞进肚子里,在舒适惬意中打着饱跟;吃着粘糕,我会想起两个词:情意绵绵,如胶似漆,感觉用粘糕形容热恋中的情人是最恰当不过了。

  有的时候,婆婆把粘面和好后,再用刀切成剂子,拍成饼,放在白面中让它自然发酵,过了一段日子,粘面饼不用放糖,吃着甜蜜无比,放在油锅里炸成炸粘糕,小时候的梦想,就在咀嚼着松软甜蜜的粘糕中成为了现实

  到了正月十五,婆婆把粘面和好后,抟成窝窝形状,因为粘面可塑性很强,如同儿童手中玩的泥塑般,在窝窝形状的粘面里,婆婆放置上小蜡烛,摆在家里个个地方,然后挨个点燃上蜡烛,一个个黄灿灿、红闪闪的蜡烛快乐活泼地冒着火花,星星点点的火苗,闪亮在家中的每一个角落,在家中闪着金光,把家里照的灯火通明,喜庆祥和,一个个粘面灯,显现出十分美妙的体态和未所见过的奇景幻象……

  杂粮,粮食中的珍馐,你和我的命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时刻依附在我的身边;杂粮,有时代的轨迹,有人生的传说,在我的心中沉淀成回忆,是我无法割舍的情结,已经深深融入到我的生活中;杂粮,多彩的颜色,是人生的大平原的五光十色,有了你的相伴,生活变得绚丽多彩,充满温馨……

散文相关阅读

散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