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绍兴
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语文课本中的《三味书屋》让我初识了绍兴。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鲁迅笔下的乌篷船、百草园、咸亨酒店……,王羲之笔下的会稽山、兰亭,大禹治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历史故事等等,让我不断认识了绍兴。陆游、秋瑾、蔡元培、周恩来、竺可桢、马寅初、鲁迅等耳熟能详名人志士,更让我对绍兴有了仰视的感觉。潜滋暗长中,绍兴成了我心中不算多的文化圣地之一,而苦于没机会前往,遗憾之感渐浓。
人到中年,有幸亲临绍兴朝圣,欣喜之余倍感庆幸,遗憾之感渐淡。春夏之交时节来到绍兴,感动油然而生。友人驱车陪同,穿梭在绍兴的大街小巷、乡村阡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数不清的桥梁。到过绍兴的人都会感慨江南水乡不同时代的桥梁美不胜收,也体现出绍兴浓浓的桥的文化。砖桥、木桥、石桥、钢架桥……材质不同,造型各异,或如彩虹卧波,或如镜中观月,或如半月当空,或如马蹄疾奔,桥中有桥,桥连着桥……不一而足,让人流连忘返。走在不同风格的桥上,对古今桥梁师傅独具匠心的构思顿生敬意。
走进绍兴,一股浓浓的文化便扑面而来。作为中国史上三大文化之一—越文化发祥地的绍兴,坚韧的核心特色体现得淋漓尽致。传说中的大禹治水、越往勾践“卧薪尝胆”,都是这种文化的核心体现。而一代文豪鲁迅的“硬骨头”精神更是将越文化体现的淋漓尽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既是鲁迅的“自嘲”,更是提倡一种精神,就像一阵和风吹进人们的心田,那种甘愿为人民俯首的孺子牛精神,成为无数人追求的至高境界。即使走在大街上,门店招牌的书写也多讲究,书法味道浓厚、百家争雄。早在1600余年前,王羲之与谢安等亲朋聚会于兰亭,饮酒赋诗,王羲之汇集各人诗文成集,写就著名的《兰亭集序》,成为千百年来书法的“圣经”。从此兰亭与鹅池成为书法爱好者慕名的“圣地”。难怪有人说绍兴既是一座桥之城,又是一座书法之城。
徜徉在鲁迅故居,无论是大堂偏厅,还是书房修阁,其中的楹联书写刚劲苍虬,就连鲁迅的胡须也是那么的刚正不阿。鲁迅祖居的西厢房、长庆寺、土谷祠、静修庵、三味书屋等与鲁迅笔下有关的遗迹,都原滋原味,古朴的家居什物,均彰显出凝重的文化韵味。在错综交织的水乡喝道上,来往穿梭的乌篷船因鲁迅《社戏》中描写而闻名天下,时至今日,在绍兴星罗棋布的湖泊与河道之上,乌篷船仍是具有水乡特色的一景,它既是绍兴人不可或缺的代步工具,更是在如今喧嚣闹市中运输载客、婚嫁迎亲、游览水乡最受青睐的交通工具。虽然船身低矮狭窄、船篷黑黑,但正因如此,才使其韵味悠长、百看不厌,让人从心灵之中去审视它,才让它在交通工具日新月异的今天仍然焕发出青春与活力。
作为中华九大名山之首、五大镇山之一的会稽山位于绍兴市区东南部。这里,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文人骚客游访至此,留下脍炙人口的名诗佳句。“千岩竟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而最有名的当属王羲之《兰亭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既是传诵千古的名篇,又是千古书法的名帖。更把会稽山的美与韵写得玲珑剔透、回味无穷。
绍兴的味浓而纯、不施粉黛,我细细地品读,越品越觉得其淡雅素颜,越品越觉得无法用字句形容,越品越觉得需要时间去品。轻轻地,我走了,远离了乌篷船,远离了千万座绍兴的桥,远离了纵横交错的水乡河道,远离了大禹陵、会稽山,远离了绍兴黄酒,远离了孔乙己的茴香豆……但在归途中,萦绕在脑中不绝的绍兴风景人文,我突然之间觉得其实我与绍兴走得更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