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心抒情散文
前几天整理旧物,发现一张初中毕业时的集体照,照片中的自己高高瘦瘦,略带腼腆的冲着镜头微微笑着,和周围的同学们一样,笑容里包含着许多青涩懵懂的情绪和活泼躁动的想法。透过小小的脸颊,笑容像泉水一样从心里奔涌而出,洒在那个午后灿烂的阳光里。
不知不觉十二年过去,照片上的笑脸尤在,我们却已经长大,立达也二十岁了。
说起我在立达习得的种种,我想,除去书本上的知识以及获取和分析这些知识的方法外,更重要的是一种心智和态度。一方面是对于自己所喜爱事物的痴迷不倦,孜孜以求,亦即杨绛先生所谓的“赤子之心”;另一方面则是对于破除困难的方法的不停尝试与坚决执行,即胡适之所谓“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这两种态度,让今天的我可以积极而成熟的面对生活。而只有在那时的年纪,在立达这样较为宽松自由的氛围中,如此心智才有可能逐步形成培养,并在后来的生活中得到巩固。
初中时喜爱文学,要深深感谢我的语文老师。至今记得她上过的许多课,穿梭于中外名家之间,带着我们去了解和体会一个个伟大而丰满的心灵与故事。也许是因为年龄相近的缘故,她的讲课很少有暮气沉沉的寻章摘句,相反的,则是充满了新鲜的视角和观点,在覆盖课本基础的同时又跳出课本,让我们见到文字之后包含的更深的意义。比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一经她的描绘,一个可爱而富有生机的园子似乎就在教室外面,而那些富有特点的动植物,仿佛就在从脚边。用文字来描绘事物并体会这份描绘带给人的愉悦,在当时的我看来拥有无穷的魔力,而这份魔力也一直延续至今。比如《故乡》里“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社戏》里“仿佛踊跃的铁的兽脊”;《祝福》里“雪落在屋檐上,听去似乎瑟瑟有声”......鲁迅笔下的许多场景,在她的讲解中都渐渐脱离了文字演变成为真实的图景,而其中所包含的情绪,则在画面中被放大深化,直接注入了听者的观感,让人心生共鸣。文学的力量就这样深深的打动了课堂上的每一个人。
在引导我们走近文学的同时,她还鼓励我们学会独立思考,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并且记录下自己的心得。从那时起我就懂得,单纯欣赏别人,无法从中真正学到什么,只有通过思考做出的判断才是有价值的。对于文学是这样,对于其他事物也是如此。单纯的审美情趣只有通过个人的加工创造才能成为普及大众的人文关怀,而这份转化就是不断的阅读,不断的练笔写作。只有这样,对于文学的热爱才能获得更大的长度和深度,文学也才能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三年的生活有美好的回忆,当然也有艰苦的时光。记得体育中考里有一个必选的实心球项目,这对于从小体质薄弱的我而言是个巨大的挑战。刚开始练习时发现想要过线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时的体育老师是位颇有经验的老先生,和班主任老师一起,对于我们这几个过关困难的学生进行单独训练,即便是离达标线仍然很远,也总是宽慰为主,告诉我们不要心急,只要找到正确的发力点,过关是很有希望的。即便进步很小,也总是对我们保持着耐心,让我们千万不要放弃。每天中午饭后或者下午放学前,他们会把我们集中在操场上进行加练,从讲解动作开始,反复演示,让我们一一试投,找出姿势上的不足之处,然后再练习。如此反复练了将近两个月,许多人终于慢慢的找到了感觉。
毫不夸张的说,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对于目标距离遥远,而且长期练习不见起色感到绝望;也是第一次在不停的练习挫败中摸索感觉,然后慢慢懂得和了解拼搏与奋斗的意义。我开始觉得,许多想要达到的目标并不会从天而降,必须自己伸手去争取。而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有所成绩,必须要有这一份挑起争高的勇气和能力。失败固然让人沮丧,但没有努力过的放任自流又何尝不是呢。人或许只有通过这样不停的坚持和自我奋斗才能逐渐实现其价值,即便是失败的价值也是值得尊敬的。
我必须感谢这位体育老师,我的班主任,和许多帮助我的同学们,经过这将近两个月的练习最终拿到全分,为后来的中考在心态上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而正式考试时实心球稳稳砸过达标线的那一记响声至今依旧兴奋而有力的响在耳畔。
《同桌的你》有这样一句歌词,“总说毕业遥遥无期,转眼就各奔东西。”三年的初中生活转瞬即逝,对于立达的感恩与想念却一直萦绕在心。在毕业后的十多年里,我继续求学之路,到过许多地方,遇到过许多人和事,有些人友好而亲和,有些事则让我不得不反思自己行走世间的态度是否过于单纯。但即便是偶尔遭遇挫折,我的脑海中依旧会浮现出鲁迅钢铁般的文字,和着语文老师的微笑一起,化成温暖而催人奋进的亮光;我依旧会想起夕阳下操场上挥舞的手臂和实心球重重砸地的声音,像是不容懈怠的鼓点一样垂在我的背脊上,让我时时努力,不敢安于现状。我依旧会沉下气,听一听自己的心跳,感受一下依旧青春的血液里的能量和温度,像不可阻挡的江河洪流一样,流过我永不褪色的少年的心。
祝愿母校立达生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