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峰山游记散文
出济南城西南20余公里,泰山之北不远处,有一座海拔不过500米的小山,它就是五峰山。因从远处看有五座山峰,故名。五峰山虽然不太高,却古树林立,殿宇众多,名泉流觞,环境清幽,风景秀丽,是一处绝佳的健身休闲胜地。7月5日,我们一行驴友来到了五峰山寻幽。也算天公作美,正好遇上阴天,非常适合爬山。
从车上下来,透过树隙往山上一看,淡淡的雾气里,只见一座座山峰自西往东南呈弧状排列,像一架翠郁郁的屏风似的。我大致数了数,大小山峰至少也有七八座,因此叫五峰山显然有点名不符实。
景区正门前面有座古老的三门石柱歇山重檐式牌坊,古朴典雅,雄伟壮观,却孤零零的立于广场上,像个摆设。牌坊正中书有“皇宫门”三个金字。我有点纳闷,这里又不是皇宫,怎么会有个皇宫门呢?我只知道眼前就是我国江北著名的道观之一——洞真观所在地,也许哪朝的皇帝来过五峰山也未可知。
过了皇宫门,有一小片古松林,从显眼处一块导游牌上面了解到,这处景观为“十三太保”。导游牌上介绍道:曾经有一位道士,儿子夭折后,他便出家为道。道士念念不忘儿子,每年儿子的忌日,道人便植一棵松树以作纪念。等植到第十三棵松树的时候,道人便羽化成仙了。当朝的皇帝听到这个故事后,非常感动,便敕封这十三棵松树为“十三太保”。但道人羽化之后,第十三棵松树却没有长起来,只剩下十二棵了。有人数了数,说,还真是十二棵呢。
“十三太保”前面是午朝门,我们凭山东森林游年票,刷了身份证,就算是正式进入景区了。路边突现两座高大的石碑,碑文镌刻的是明代皇帝颁布的金字圣旨,关于殿宇敕封的内容。我到过的庙宇不算少了,见过的古碑也很多,但将圣旨刻在碑上传世,却不多见。说起来这应该算是比较珍贵的文物了,却显然遭到过人为的破坏,石碑身上有多处裂纹就是明证。值得欣慰的是现在的圣旨碑已经用青砖砌边保护起来了。
接下来便是三清殿遗址。殿宇已经荡然无存,仅剩下几段栏杆孤零零地立着,供人们凭吊罢了。令人称奇的是,从遗址上生出了两棵松树,一高一矮,道家称之为“天”和“地”,而一条甬路从两棵松树中间穿过,正好暗合了道家的“天、地、人”思想,想想也怪有趣。
三清殿遗址的北面,是一个大水池子,叫卧龙池。池内水不多,池底靠边有多座古碑,连驮碑的赑屃也没淹没。其中池西有一通石碑,赑屃驮着,碑面有三种文字,下面还有个人像,比较稀奇。但因年代久远,文字、图像都十分模糊了。水池中间有座古老的石拱桥,叫志仙桥。桥北首正对着玉皇殿的正门。虽然玉皇殿不是那种高大巍峨的建筑,却也雕梁画栋,歇山飞檐,古朴庄重。门前有个香炉,香烟缭绕的,说明香火还算旺盛。里面供奉着玉帝和四大天王塑像。玉皇殿东西两侧还有两座小殿。东边的是龙王殿,像个城堡似的。龙王殿门敞开着,里面却黑咕隆咚的。我在门口听了听,听见屋内有水声,却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便打开手机灯光,借着手机的光亮,我看清了屋内中间有个水井状的长方池子,还有石栏围护。水池东边壁上有一龙头伸出,往池子里喷水。水流不大,却哗哗啦啦的,十分响亮。因为后面没人跟随进来,只我一个人,觉得有点瘆人,便不敢久留,赶紧出门。西侧也有座偏殿与龙王殿相对应,叫虎神殿。可惜殿门紧闭,我从门缝往里瞧瞧,里面也是黑黢黢的,什么也看不见。虎神殿南侧,有棵千年古柏,树干十分粗大,得两个成年人手拉手才能抱过来,这样粗大的柏树真是十分罕见。树枝上高高低低的被一些善男信女缠了若干的祈福红布条,很是惹眼。可惜有的枝桠已经枯死,有的还活着,可见柏树生命力之顽强。
龙王殿南边有个小便门,是登山的通道。出了门,迎面墙上也有个石龙头往下喷水,水流不大,滴滴答答的流进下面的小水池里。旁边有块巨石,上面刻有三个红字:玉漱泉。济南趵突泉公园内李清照纪念堂前面有个漱玉泉,这两个泉名仅有一字颠倒之别,但从出水量上看,玉漱泉跟漱玉泉简直没有可比性。
玉漱泉北侧是上山的石阶,石阶北边墙上还有个石龙头,与南边的对称,下面也有个水池子,却存不住水。龙头也是滴滴答答地淌着水,水都流往哪儿去了也不清楚。我捧了泉水洗把脸,又漂洗了毛巾,擦擦脖子,在这闷热的天气里,顿觉神清气爽,舒服极了。沿着台阶拾级而上,迎面一堵墙下有一个较大的水池子,碧水里游动着锦鲤,十分有趣。墙的正中并列着两个石龙头,一同往外喷水,水流却少得可怜。龙头上方刻有“清泠泉”三个字。我知道清泠泉是济南新七十二名泉之一,但看这出水量,觉得此泉有玷于名泉之誉。
墙上方有座四角亭,叫清泠亭。我沿着清泠泉北侧的台阶登上去,过了一座小木桥,登上亭子。亭子很古老,却雕梁画栋,十分优雅。只是油漆剥落了一些,显得有些破败沧桑。亭子前后两对石柱各镌刻有一幅对联。前面一幅写的是:露滴仙人掌,云流玉女盆。后一幅为:到此息尘虑,对之清客心。是啊,在亭子里坐坐,欣赏着周边的景色,的确是种美的享受。亭子正中有个略呈长方形的水池子,东边池壁上也有一个石龙头,泉水从龙口中往外喷出,水流较大,泉水落在水池内,发出哗哗啦啦的声音,格外响亮。因为清泠亭地势较高,我认为这龙头才是清泠泉的正宗泉源。我就纳闷,前面建那么多的龙头,纯属于多余,都把游客搞晕了。亭子四边围栏坐了一些休憩的男女,有位女游客弯腰从龙口里往矿泉水瓶子里灌泉水,一霎儿就擎着满满一瓶子泉水咕嘟咕嘟喝起来。喝足了,说,真爽啊!亭子北侧坐着一位老人,看样子不像个游客。我一问,果然老者就是泉旁边的商户。老人告诉我,他七十二岁了,在这里生活了四十多年了。他们一直吃这眼泉的水。我问,这眼泉天旱断流你们吃什么?老人说,我没来时不知道,反正我在这里生活了四十年,这泉一年也没断流过,只是冬天水流少些而已。我点点头,觉得自己刚才过早下结论有点愧对清泠泉了。
亭子西面是堵墙,有一人多高,墙跟下面有錾出来的石槽,泉水顺着石槽往北再往西流到下面一个二连小水池里。北面池壁上也有两个龙头,却并不淌水,淌水的是南边池壁上的一个小空洞。池底的水里浸着四五个大西瓜。我问水池边的女老板,西瓜怎么卖?老板说,三十块一个。我“嗷”了一声,差一点就惊叫起来。我估计这西瓜每个也就十斤左右的重量,按照目前的行市,每个不过十元钱,三十块一个也贵得有点离谱了!也许经营者也有他们的苦衷,我们不知道罢了。中国各地景区都差不多,东西不是一般地贵,也不是一年两年的事儿了,经常外出旅游的人都清楚。我管不了别人,反正我逛景区,除非个别情况,你别指望我来买东西。
清冷泉西北面有一棵古老的银杏树,从树前面那个导游牌得知,此树粗6.5米,高35米,至今已经两千多岁了,却仍然枝繁叶茂,果实累累,游人莫不惊叹。同时,这棵银杏树还是雌雄同株,国内十分罕见,有银杏之王的美誉。在清冷泉大泉池南侧有一根粗大的枯树枝,长六七米,叉叉丫丫的,像一只舞动的虬龙。旁边有块牌牌介绍说,这是银杏王西南面的一个侧枝,1998年3月31日夜间,这根侧枝突然折断,按照落下的位置,树枝应该砸在玉皇殿和龙王殿上面,结果树枝却拐了个弯儿避开了两座大殿,滚下玉皇殿东面的狭窄巷道里,玉皇殿、龙王殿安然无恙,不禁令人称奇。更为蹊跷的是,不久,在银杏断枝的下方地面,竟然奇迹般地长出一棵楸树,现在十六岁的楸树已经长到中等碗口一般粗了,树冠正好长到了断肢的位置,起到了支撑的作用。我站在银杏树断枝下面寻找那个断痕,见楸树树冠茂盛的树叶将断痕基本上全给遮挡住了,如果不仔细看,根本就看不出来。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咄咄怪事。如果说这是凑巧了也不能完全令人信服,如果说这是玉帝的魔力所为,又有迷信之嫌了。
看完了银杏树,我们继续爬山。攀登了二十几级台阶,上面便是真武殿。真武殿与玉皇殿建筑有点类似,内部也有塑像,据说是真武大帝。我对这些塑像不大感兴趣,仅瞅了一眼便接着离开了。从真武殿向西走是朝阳洞,不知道为什么驴友们没几个人愿意去,只有我们两个人去了。朝阳洞为宋人所建,里面有隐仙洞、棲真洞、崇玄洞三个洞。三个洞均依山而建,各有洞门,内部又相互串通,连成一体。我明明见那个驴友进了洞,我紧跟进去却不见了他的影子。我一个人从东首的隐仙洞进去,洞内冷清清的,静的吓人。正面靠洞壁有一尊塑像,也不明白是何方神仙,虽然面目并不可怕,我却不敢久留,急忙往西进入中间的洞穴。因为只有我一个人,觉得洞内阴森可怕,连塑像也不敢看一眼就马不停蹄地到了最西面的洞穴。我扫了正北面洞壁上的神像一眼,还没看清真容,便逃也似的出了洞。只见那位驴友正在洞前面的院子内拍照。我们一起重新返回到真武殿,追赶其他驴友。
从真武殿右拐,有一座古老的三门石牌坊,牌坊上面正中刻有篆体“保国隆寿宫”几个金字。接着是天阶,一处宽达十米的多达百级的陡峭石阶,其壮阔雄浑,非凡的气势一点也不亚于泰山十八盘,只是比十八盘短一些,若论陡峭程度却一点也不逊色。因为经常爬山,我一点也不打怵,几乎一口气就登上去了。当时有心数一数台阶,结果跟别人一说话就忘记了,也就罢了。刚登上石阶顶端,立足未稳,一位女驴友也紧随着我登上来。她说,我数了数台阶,正好是91级。我说,你真是个有心人啊!心里道,这台阶级数也暗合道家九九归一的思想,这究竟是道观当年有意建设的呢还是巧合呢,我不得其解。
我在石阶顶端坐下歇息,看其他驴友攀登。上边又有一座大殿,雄伟、庄严、古朴,名字叫三元殿。我身后就是大殿前门,门两侧各有一棵古柏,主干粗大的一个成人也抱不过来,可见这大殿的历史相当久远了。进得门里,两边对称建有二层楼的古建筑,青砖黑瓦,也不清楚是做何用场的,却门窗紧闭,里面黑黢黢的,什么也看不清楚,只得罢了。再登十几级台阶,上到了大殿门前。大殿前院落有许多的古碑,从碑文上看多为明代的居多,可惜碑文由于风雨剥蚀已经看不清几个字了。有一块导游牌简单介绍了三元殿。我知道三元殿供奉的是天官、地官、水官三神。
出了三元殿,上面再也没有殿宇,此时已经到了山半腰了。沿着石阶迤逦而上,路边一处山崖上突现一座古亭,古亭临崖而立,其状翼然,甚为气派。因为天气闷热,没有一丝风,大家都汗水淋漓,希望能在亭内凉快一霎。遗憾的是亭内也没一丝风,令人失望。休息一会儿,见驴友登上来的人逐渐增多,亭内容纳不了,我们先头上来的十几个人便先行一步继续登山。由于天气闷热,台阶陡峭,我们爬一段路,休息一会儿,渐渐地感觉到有了点风,大家比较受鼓舞。我们四五个人一鼓作气登上峰顶——志仙峰。站在峰顶,居高临下,顿时清风拂面,十分清爽。眺望远山,云雾迷蒙,如梦似幻;俯瞰山半腰以下绿树丛中的洞真观古建筑群,黑瓦灰墙,古朴苍然,仿佛肺腑被洗过一般。
等到驴友们陆续登顶,看看时间已经十一点半了。有驴友觉得只登一座山峰不过瘾,建议再登几座山峰。有人说,不是十二点半山下集合吗?如果再去爬几座山峰,估计两个小时也不一定够用。因为驴头没有上山,一时群龙无首,老驴石老板说,时间比较紧张,今儿咱们就不去爬那几座山峰了。于是大家跟着石老板沿着一条柏树丛中的驴道往山下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