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书而过
常把书架上那长长短短,厚厚薄薄,当成凝固的历史,前人凝望的眼神,后来者,像风一遍遍翻过,乘风破浪,肆意徜徉,在敬畏里,追寻过去和曾经。
书,是世界行走中不灭的光亮。
那日去书店,一边是电梯,一边是楼梯,上楼电梯,下楼台阶。上楼时,眺望书山,心中极喜,下楼时则十分不爽。原因下楼的楼梯是透明的钢化玻璃,玻璃下面摆的全是书,古今中外,五彩缤纷,每一脚踩下去,让我莫名的疼痛,仿佛不是踩书上,而是踩在作者的手上、脸上、心上。
我宁愿从电梯走下,也不愿踩书而下。
书店的用意似乎也清楚,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而实实在在踩在书上,尽管不曾损伤,却让我心难负其重。
书的感受来看幼年,天生充满着一种奇特的情缘,最难忘是趴在村口土墙的窗上,看老师捧着书给达到年龄的孩子讲课,彩色的书面颤动着,上面有我幻想的各色故事,神奇极了。有一天,看到许多人进进出出搬出许多书,堆了像座山,搬书的一点都不爱惜,在书堆里踩来踩去,雪白的纸上留下数不清的脚印,有的竟被踩烂。然后又来了一辆汽车,将书全部拖走,不知拉向何处。上学后才知道,那些书都是“反动书”,不能看,被送到造纸厂作当废纸。读书后又知道,历朝历代都有“禁书”,有的只能极少部分人读,有的则被付之一炬。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就听从丞相李斯建议,发动过为集权统治的“焚书坑儒”,自那时起,中国历史上就曾一次又次发起禁书毁书的运动。
书籍是这样的神奇,有些人拼命要写,有些人拼命要毁。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不管人生多么凶险,他们都不愿停笔,哪怕付出生命。《永乐大典》修成,解缙却入被处死。要写的人当不住,要毁的人不遗余力。为何?写的人要发声,要表达,禁的人要阻塞,要毁灭,根本原因在于利与不利于统治。
书对人对社会影响之深,并不因为一个朝代的禁止而失却生命力,白天不让读夜间读,人前不能读人后读,书被烧了,还有手抄本,世面不存,民间仍藏。
班上同学流传当时的禁书《第二次握手》,那是一个手抄本,工工整整写在方格中,每一个同学借阅都有时间要求,并被反复叮嘱:不能搞脏搞坏,按时归还,传递下一个阅读人。为分享本书的奥秘,我借回家蒙上被子,打着手电筒,争分夺秒,那场景至今不能忘怀。好的部分,就抄在作业本上,整整抄了几本。荒凉的时代,一本书足以让一颗心远离现实,在痛苦中找寻到心灵的慰籍。
高中的一天晚上,英语老师突然上门,我们正在吃饭,母亲大吃一惊,以为我犯下错,正要责备,却见老师从包里拿出一本书,对母亲和我说:“他英语不错,这是我珍藏的英语语法上下册,送给你,好好学习,争取考个好学校”。这场景让我激动万分,后来,世事变迁,没有圆梦,但这两本书我一直珍藏,当时所写的“老师,今生永不忘记!”,至今墨迹仍新。
爱书人常在,不因为身价地位阶层,也不因为是否被禁。《红楼梦》第二十三回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就记录了林黛玉和贾宝玉花园里偷看禁书《西厢记》和《牡丹亭》的场景。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又记录了禁书在大家闺秀中流传的故事。在与刘姥姥的一场嬉闹中,林黛玉一舒愁肠,展放愁眉,和姐妹们开怀大笑,言语间失于检点,行令时将那《牡丹亭》《西厢记》诗句说了出来,刘姥姥刚回家,林黛玉就受到薛宝钗审问,在女子不许读书,更不用说禁书的时代,令一向好强的黛玉顿失自信,只得告饶。然,阆苑仙芭与美玉无暇,对禁书,早已读之,且难忘心间。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古人爱书如此。焚香读书,更是知书达理,才子佳人极欣喜的事情。古今中外,受益者无不爱之惜之,若说放脚下踩一踩,是无论如何想像不出的场景。至于蹂躏和毁之,则是一个时代塌陷的先兆了。
读书和爱书是人类共同的天性,书中的思想与知识,不断提升后来者的认知和判断,或许正是千百年来,书不能被毁被绝的原因之一。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唱着歌,打着节拍,跳着舞,而颂之,这是何等惬意与优雅。踏书而过,正这样一种状态,在目光的跳动中,披阅古今,让心灵在时空中飞翔,是何等赏心悦目?心潮如海,在书的海洋,共振,喜怒,且看且行……。
一卷书,一杯香茗,一首音乐,此身足矣,世人常叹!
而我,愿拾起不舍,掸去尘埃,把每一本书存放心中,在时光里踏浪而过,直奔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