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位置:首页 > 散文 > 经典散文

在乡村过年

发布时间:2022-10-19 11:51:18

  过年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特有的文化风俗,过年的色彩是一种心情和情结的展露。年年过年年年想,年年刻在记忆中。

  记得很小的时候在农村,总是盼着想过年。过年的时候,母亲总会去附近的小镇采购一些年货。这种最早关于美好的记忆是母亲第一个带给我们的,她让我们懂得了如何过年。

  记得每到年前,母亲总是会在竹篮里拎着鸡蛋和在自家竹园里挖出的冬笋上街卖,然后换回年货高高兴兴拎回家,篮子里有金针菜,木耳、西瓜子、杮饼、红枣,酥糖等。

  那时过年,鱼、肉和豆制品都是凭副食品证供应的。过年时每人的猪肉约半斤,鱼半斤,豆腐干半斤不等。虽说凭本,但能买上也就不容易了,比如买鱼和肉要买到大些的带鱼或黄鱼之类的,就要在天不亮早早地就去供销社的门市部排队,为了买到好一点的东西,村里人大都会结伴在凌晨三四点就走进附近的小镇,如果早去了,就在小街的门市部外的石板路上摆块砖头、石头或菜篮子布袋什么的,除了留下一二个人看守外,其余的人就在附近的茶馆泡一壶茶烘烘手,暖和了就互相交换,等到四点半后再去排队,由于排队的人大家都认识,所以即使叽咕几声也就算了,等到门市部里的灯光亮起,店的排门板打开,就依秩序挑选肉和鱼什么的,奇怪的是,那时由于人们吃的油水太少,看到肥肉就抢着要,有的买不到了还不高兴。

  最难忘的是过年的氛围,那时虽然穷,但到了过年,家家都要蒸土糕。在我记忆里,为了蒸土糕,每户人家都要把年内积起来的大米和糯米一起泡浸在缸的水中,半天后然后将它凉掉水分,再放在石臼中冲〔捣〕变成米粉。那时,我们会随母亲提着盛着泡好米的竹篮去有石臼的农家排队等着冲米。圆圆的光光的石臼上大下面小,上面有一块厚实的木板中间长出二个耳朵,灵活固定在石块上,木板前头上是压着的石块,下面是一根用铁裏着的磨得光光的冲〔捣〕头。母亲站在翘翘木板的中间,用后脚踮着,让头一起,这样就一上一下地落着冲米,已软化了的米粒就在不停的用力下化开就成米粉,这时我们就会学着母亲样开始一上一下地冲米,常常会累得满头大汗。母亲坐在石臼边用密密的筛子圆来圆去的,很有技巧地有力地筛着,白花花的粉就从筛子中落下来,那真是一道难以忘怀的冲米风景。

  冲筛好的米粉除了蒸糕用,留下的就是用来春节做小汤圆的粉,做小汤圆的粉常常要放在太阳下面晒干了,然后再放进坛子,吃多少可以用多少。

  做糕是一件看似简单,但又是复杂的工作,一开始,母亲总会在谅粉竹盘里的米粉加上糖浆和糖精,然后根据干湿程度和上水,这叫做操粉,操好的粉再放在粗筛子里筛出,变成了看似粉其实是颗粒状的粉末,然后把借来的糕模子放在大铁锅上,下面放上水,在土灶里架几根木柴熊熊燃烧,等水烧开了,乳白色的蒸汽就开始冒出来,这时,母亲就很有经验地把米粉一层层地放在蒸糕的模子中。红糖做的蒸好的糕会变成黄色,用白糖和糖精蒸的就白。如果要有花式的,还可以在中间或上面加点红枣丝什么的,如果用来送人,面上还要按一层五颜六色的果脯丝,好看极了。

  蒸糕的火候大小很有讲究的,有些人家锅里水放太多,又不断往炉膛里添木柴,火力太旺了让锅内的水蒸汽和蒸糕的模具底粘住了米粉,水蒸汽就冒不起来,怎么也蒸不好糕,有的会变得翻身一团糟。每当宅上蒸糕开始,母亲就像专家一样被村里一些人家请去当顾问。每当蒸笼里的蒸汽越冒越浓时,也就是糕蒸熟的时候,一会儿,一个大圆得热腾腾的糕就冒着香味扣在了桌面上,纯天然的糕让人看得流口水。刚蒸好的糕极松软柔软,吃起来别有风味。家家户户蒸了糕,就是有了过大年的感觉。等糕凉了的时候,母亲会把大圆盘糕分层后又切成一小块一小块长方形的,然后凉在竹编的晒蓆上摆开,让它们在风中吹干,如果想放得时间长一点,就放在阳光下晒干变成硬糕,如果想吃就每天早上放在煮粥的锅里蒸一下,便是最美味的早餐,当然牙齿如果好,有的人家咬着硬糕就吃的也有,反正各家各法,只要吃得得法。

  后来,到了七十年代末,我记忆里的过年就变得富足起来,最深的记忆就是村里家家逢过年了都要杀猪宰羊,杀鸡杀鸭的吆喝声到处都是。杀了猪的肉除了春节用一些外,其余的就用盐爆腌好,有腌肋条,也有腌腿肉的。这些肉香喷喷的可以吃到初夏的农忙。

  记忆里的年总是温馨的。吃年夜饭就是一年中最完美的一餐,全家人围坐一起,母亲总是把我们喜欢吃的菜都会放在桌上,只要家里有的就炒和做来一起吃,至今仍然镌刻在我的脑海里。桌上有各种冷盆,有鸡、鸭、鱼、肉,土菜等,有鲜美的水果,有糕点和糖果,反正所有的祝福语都会和每道菜和点心融合在一起。如:“年年有余”,“合家幸福、”“和美靓丽”、“快快乐乐”、“欢天喜地”、“尊老爱幼”、“脚踏扶梯步步高”等都会在桌面上反映出来,这才是真正的过年。现在回想,能让一家人围在家里,饱满一种过年的心情,真是一种家庭和睦和幸福的。

  在以后的日子里,村里家家条件好了,许多人家都开始到饭店和宾馆里办年夜饭,但母亲却坚决反对,她说:“在家吃年夜饭多么好,一年辛苦为什么?一年中怎么能让美滋滋的一天流走呢?和和谐谐坐一起,边听边吃边炒菜,这才叫做丰衣足食,这个家就充满新年的朝气和期盼,即使烧烧炒炒的累一点也开心,这不是更不好吗?”母亲走过的路不容易,她操持的家更不容易,我们都说这样是好!

  年三十晚上吃好年夜饭后,我们便会坐在一起,在灯光下诵读贴在门上的红春联,然后点燃红竿的棒香在屋前屋后的空地上插成各种图案,插棒香据说就是为了驱赶邪恶的年。那时农村有这样一种传说:相传有个叫年的坏东西,不仅抢百姓钱财,而且还要吃人肉闹灾,无恶不作。后来人们发现,年看到红色和火花会吓得屁滚尿流逃跑,所以插香火也就成为村里人家过年的传统民俗文化。那插在地上的香火在夜色中就像闪烁的小小星星,它们和天上的星星对应,在微风中眨巴着小眼睛,它们也在为我们壮胆。

  插完棒香就是开始守年准备放爆竹迎接新一年,放爆竹要到深夜零点开始,也是传说中吓走和驱赶年的好方法。守年的时候,母亲就会把用鸡蛋和冬笋换来的包裹得特别漂亮的糖、花生、瓜子和各种另食混放在桌上,大家一边吃一边说一年中的美事佳绩,讲一些有趣的故事。母亲总是这样说:新年新岁要讲好故事,说吉利的话,要有良好的开端,不能讲粗话,谁讲粗话了,就会在睡着时被母亲突然用手纸擦醒,所以大家都不敢讲一句粗话,很有意思。

  边吃瓜子、水果、糖果时,母亲还会在锅里烧好热水,让每个人在木桶洗一下脚,她说年三十夜洗了脚会终身变得勤劳幸福的,所以大家都争着去第一个去洗,还用猜猜小拳头的游戏争去第一,然后依秩序轮着,有好几年我都第一个中头彩。洗脚的时间较长,要搓掉脚上所有的污垢,然后剪去手指甲。这时候就会听着一声又一声的爆竹声响起,这是零点新年的像征,我们就会走出门外,拿着小鞭炮准时在场地上燃放,村里人似乎都忘记了这是己经深夜。

  大年初一,总有一种温馨的感觉。我们会很早起床,让新年的第一缕阳光照到身边,据说这是很吉利的事。每当这时,我们总会看到母亲己经在灶头上点上三炷香,飘逸了满屋是香气。这时,我们会吃她的糖煮的小汤圆后便与村里的伙伴们相约好,蹦蹦跳跳到附近的小镇去逛街了。这是新年第一天,每人都穿上新棉袄、新棉裤,连布鞋也都是母亲用针针线线缝成的,所以十分珍惜爱护,绝对不让它弄脏了。口袋里都是装满了花生和瓜子什么的,伙伴们总是要比较谁的口袋里的东西多。

  新年的小街上,最热闹要数是卖小商品和小买吃的,玩的内容也不少,各色各样的都有,有套圈的,卖各种玩具的,水果摊上有甘蔗,有馋人的糖炒栗子,还有卖五颜六色气球的,大人小孩都喜欢。当然。还有女孩子头上的蝴蝶结和花夹针也受欢迎。除此之外就是买棉花糖吃,她们拿在手中像轻柔的云朵,一边吃,嘴上像挂着云朵在游动,挺好玩的。走完了小街,就是到会堂买票看戏,或者到茶馆门外听艺人说大书,非常的有意思。

  初五是迎财神的日子。反正整整一个年,从初一直到正月十五,母亲总是煞费苦心的为我们作好安排。初五迎财神也特别有意思,一到初五,家家屋里要贴财神像。喜欢文财神的贴文财神像,喜欢武财神的贴武财神的像。文财神像面朝屋内,武财神面朝大门口贴。除了这,家家屋里贴灶神像是永不忘记的,灶神是家家户户的常驻财神。初五的日子会像守年一样,要守到零点后就爆竹满天飞了,这就是迎财神了,四处村宅的爆竹可以从零点响到天亮。真是充满了年的喜庆色彩。

  过年最后的压轴就是正月十五的吃汤圆了。母亲做的汤圆很有特色,她做的汤圆有猪油豆沙、猪油黑芝麻、荠菜肉圆。猪油是用积下的绵白糖拌好的。甜的豆沙用长圆形,芝麻用长圆加一头尖表示,肉和菜的是用圆形。吃起来美味可口,吃了还想吃。

  正月十五夜是一轮圆月,亮色不亚于八月十五,这时的农村到处都淌在银子般的月光下。傍晚吃完圆子,村宅上就有各种灯闪烁,大人小孩都拖着或提着自制的兔子灯、老虎灯、鹰灯等拉着,拎着。姑娘和妇女还按习俗拎着灯嘻嘻哈哈去走村河上的三座桥,过三桥预示吉星高照,来年顺风而行,不怕邪恶魔兽。近处远处,灯火闪闪烁烁,鞭炮声依然四起,一直响到天亮。真是让人回味不尽的年呵。

  啊!年在人生的岁月中一年年地过,年复一年,在历史长河中只一瞬,但畅想无限。回望镜子,忽然觉得自己脸上又多了一道皱纹。是的,人会老去,但年不老,人会老去,但乡情永远不老!

散文相关阅读

散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