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位置:首页 > 散文 > 伤感散文

生命中的巨流河

发布时间:2022-11-24 12:12:26

  生命中的巨流河

  此书是文学与历史相交织的一支动人弦乐;是散发着幽香的一眼清泉。我是热泪盈眶,一鼓作气捧读完的。我的心情随着情节而跌宕起伏。我仿佛也置身其中,和所有人的命运紧密相连。我仿佛和她们一起过着颠沛流离,四处漂泊的生活……我想从以下3部分来抒发一些心底的呼声。

  1.弦歌不辍

  齐世英在尼卡河畔思考徘徊,心底有个呼声:回去办教育。于是,在1934年在借到的报国寺等地成立了“国立中山中学”,招呼流亡的孩子。他们几度迁徙,弦歌不辍,在学校泥砖墙上刻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令人肃然起敬。齐世英还创办了《时与潮》杂志,让人们能知道外面世界的情势,并且在沙坝坪设立了可供免费阅读的书店。一个人苦苦支撑着,停刊而后复刊。在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里,他用一颗挚诚的赤子之心,为教育、抗日,民主奔走疾呼,有一种大无畏的精神。即使在55岁时被蒋介石开除国民党籍,他依然泰然自若,继续自己的事业。

  不满30岁的张伯苓,满腔热血,誓为教育新中国的子弟献身,想由此振作民心,他用一生实践着自己的诺言—中国不亡,有我!激励着万千南开学子,也激荡在我心中。

  武汉大学的校长王星拱说:“我们已经苦撑了8年,绝不放弃,大家要尽个人之力,教育部命令各校,不到最后之日,弦歌不辍。”虽然老师和孩子们天天跑警报,但仍旧刻苦读书,绝不怠慢,我想这是由于这种忧患意识促使他们珍惜时间,发愤图强。而今日的我们不知居安思危,甚至有人浪费学习机会,荒废学业,真是相形见绌,令人惭愧。这些在水深火热之中坚持办教育的学者,弦歌不辍,令人景仰折服。他们为中国培育了万千人才,是中国能够自立于民族之魂的重要力量。

  2.文学之梦

  齐邦媛从小学起一直跟着父母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即使如此,她依然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她是一个幸运的人,从小耳闻目睹了许多东西,很多历史画卷在她心里深深烙印。正因为如此,她的文章里处处流露着悲悯之情。她受父亲办《时与潮》的影响,打开了眼界,奠基了她一生追求知识的基础。她一生结交了许多良师益友,如朱光潜,钱穆等。她在南开的语文老师孟志荪,让她在少年时充满了求知欲望,对生活充满期待。朱光潜老师用真情真意讲析诗,齐邦媛如浴春风,在诗的世界里畅想遨游,挥着梦想的翅膀。

  大学毕业后,齐邦媛来到台湾,情定台湾,建立了一个温馨的家,她做过助教、翻译、编译,教授等工作。她在教育、文学,翻译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齐邦媛促成中兴大学外文系的成立,是她多年梦想的筑成,她用心经营着梦想筑成的外文系,硕果累累。她在编译馆工作的时候,英译了《中国现代文学选集》等著作,和许多学者一起进行了国文教科书的改革。她最大的贡献之一是英译台湾文学作品,也是她最大的心愿。她多次去美国进修和文化交流,刻苦钻研,虚心学习,用积淀了大半生的知识开始英译台湾文学,并受邀去西柏林大学讲授台湾文学。她和许多台湾学者一起编译台湾文学,并把台湾文学推向了国际舞台。

  这一切的一切源于她对于文学梦想的坚持,来源于她身上的一种文化使命感,正因为如此她用文学之梦印证今生,她用积淀了大半生的知识教书育人,启迪心灵。她的兢兢业业,恪尽职守,无私奉献,是一条涌动着的巨流河。

  3.因缘际会

  在沙坪坝的时候,齐邦媛的母亲总会让孩子们把流亡到中山中学的孩子们请到家里来,给他们做家乡菜,让他们重温母爱。由此结识了张大飞等懂得知恩图报的孩子们。在关键时刻,孩子们总会来帮助齐家。张大飞视齐家为亲人,经常来齐家帮忙。在他报名参加空军之际,他给齐邦媛写了一封短信并送给她一本精致的《圣经》。由此结下了善缘。在参加航空军之后,张大飞经常写信给齐邦媛,关切问候,鼓励她,他的信几乎是在备战室里写的,条件极其艰苦。齐邦媛也把一些诗词抄给他,给他寄《时与潮》,给他讲一些课堂趣事。张大飞在心里吐露爱意和无限的思念,他们之间产生了一种微妙的感情。就像和煦的春风,温暖着彼此的心。在张大飞弥留之际,他叮嘱别人把信妥善寄给邦媛,他在信中依旧说着生前生后企盼邦媛幸福生活。邦媛为此沉痛了许久。在他殉国一年后的追悼会上,冥冥之中,邦媛就到那里了。75岁时,齐邦媛在英雄纪念碑上又一次看到张大飞的名字。因为他高贵的灵魂一直引领着邦媛,让她入了基督教,让她领悟人生哲理。虽然他只是昙花一现,却影响着邦媛的一生。

  一个修女突然闯入邦媛的家,邀请她去静宜大学讲授美国文学,她在惊讶中答应。世间的缘分,妙不可言,当她在美国进修时,这个修女又邀她去“树林中的圣玛丽”讲授中国文学,解决了齐邦媛在美国进退维谷的窘境。这样她不仅可以进修英语文学,又发掘了一个新领域。由此畅通了她的文学之路,使她在两种文字之间运用自如,翻译精准优美

散文相关阅读

散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