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在思考
头晕啊!头痛啊!思维乱了,感觉疲倦,睡不着,也睡不够。玩游戏,听歌,聊天,看视频,声音一个比一个更大,这五彩缤纷的宿舍把我的大脑塞得快要爆炸了。虽然也有一两个人在看书写作业,但在这精彩的世界里,显得是那么的奇葩和微不足道。
在我的印象里,大学应该是学习的殿堂,是宁静的净土,是心灵的港湾。有时候我在想,不是我们中州大学的老师比郑州大学和其它一流院校的教授差劲。而是我们自身出了问题,其它方面我们今天暂且不说,光睡眠不足这一项,就算我们的老师在拥有多么深不可测的教学方式,拥有最好的打开知识殿堂大门的钥匙,也唤醒不了上课时候昏昏欲睡的我们。有的人,人来心不来;有的人,人在神不在。如此下去,到大三毕业,我们的毕业生又怎么能和其它综合性大学的毕业生在同一个舞台上竞争呢?
一个学校在同类院校中有没有良好的校园文化,在全国同类院校中有没有竞争力,只要到它的图书馆看看就知道了。我们中州大学的图书馆虽然也号称藏书百万,但每天到图书馆的看书人却寥寥无几,用门可罗雀来形容是恰当的。在到其它一本院校的图书馆看看,你会发现,如果去晚了你连座位都找不到,这难道不是差距吗?
当一个学校读书和学习成为一种校园文化的时候,这个学校就有了灵魂。这时,就算没有诸多繁杂的条文去要求学生,他也会自主去学习。理由很简单,一天不学习就会落于别人后,要形成这么一种争相学习的氛围。只有这样,大学才能成为培养人才的地方,也才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
有的人时常在抱怨学校的基础设施不好。其实,基础设施是其次的,拥有良好的校园文化、良好学习的氛围和良好的学习的环境才是最重要的。想想当年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他们在茅草屋里上课,照样培养出了那么多民国和新中国的大师。而我们今天的大学,高楼林立,条件更不可喻于当年。为什么会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呢?
温家宝总理在访问欧洲时,问人家为什么你们的大学能够培养出一流的人才。还有钱学森之问。这两个问题提出之后,在我们国家兴起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热议。然而,在我看来,除了嘴巴上的功夫了得,并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的东西。“说一套做一套”这个中国老祖先遗留下来的法宝,依旧在发挥着它的作用。既然是法宝,国人又怎么肯轻易舍弃而不用呢?
一个学校要想成为一流的大学,要想提高自己的竞争力。首先必须营造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不是靠运用武装到牙齿的各种繁杂且一成不变的条文去约束学生。应当更好的做到以学生为本,制定条文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意愿。邓小平先生曾经说过,一项政策好不好,要看人民是否欢迎它,能不能真正的给人民带来确实的实惠,得大家说好才可以。这就要求我们的政策制定者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意愿。否则,好事也会办成坏事,自然也就与最初的初衷背道而驰了。要知道,那里有压迫,那里就会有反抗,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一个人,你强制他去做一件他反感的事情,或许恐于制度的无条件性,他不得不去做,但他心里会是舒畅的吗?就算他去做成功了,取得的效果可能也不会如预期的那么好。
那么到底要营造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呢?我个人粗漏的认为,这种文化应该是这样的:热爱学习,自主学习,道德高尚,情操高洁,书馆无座,师生融洽,自由论足,互相学习;学生以读书为乐,以兴趣为师,拥有宽松的学术氛围 ;这方面我们还真应该虚心地向西方国家的大学学习,学习西方国家大学的治校的经验。
“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当然,西方国家的大学也有制度。为什么人家的制度下高校能够培养出杰出的人才,而我们的制度下高校总培养不出出杰人才。钱学森的这一问题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难的课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合力解决。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希望实干之风能早日吹遍祖国的每一寸土地,生活中能够少看见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希望我们中国的高校能够早日培养出杰出的人才,祝愿我们国家的科学和教育事业永远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