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细语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一年一度秋风来,勾起万般情绪。
——题记
自古文人多悲秋,曹丕的“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写出了一片深秋的肃杀情景,给人一种空旷、寂寞、衰落的感受,但把秋愁刻画得淋漓尽致凄清怅婉的当属元曲作家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他的《天净沙?秋思》对秋愁的渲染,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秋,虽是悲伤的象征,但一年四季,我独爱秋!我,看不惯春的花之招展,也忍受不了夏的泼辣热情,更承受不了冬的冷若冰霜!
秋之美,美在成熟,如丰韵的少妇,处处展示着成熟的美感!飞扬的稻黄、橙黄、杏黄、梨黄,携着农人丰收的喜悦,染遍大江南北;红通通的苹果,亮晶晶的葡萄,金灿灿的柿子……挂满枝桠的瓜果香飘长城内外!难怪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发出如此感叹:“一年好景君需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秋之美,美在秋雨绵绵!“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秋雨过后,秋山如洗,清爽宜人。日落月出,松林静而溪水清。如此清秋佳景,王孙公子亦流连陶醉。王维的《山居秋瞑》写出了清新、幽静、恬淡、优美的山中秋季的黄昏美景。秋雨之美略见一斑。
自古文人墨客借雨抒怀,殊不知,秋高气爽,尘土飞扬,一场秋雨不但清新了空气,清洗了万物,而且为万物的生长、孕育新的生命力量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水分。 “润物细无声”,正是秋雨可爱、可贵之处!
秋之美,美在情意浓浓!北雁南飞,五里一徘徊,是对故乡的依恋;秋风萧瑟,落叶翩翩,看似无情,但却是落叶对根的情意—“化作春泥更护花”。然而“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却勾起离人的万千思绪:“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羌笛悠悠,雁南飞,一杯浊酒,怎消得了浓重的乡愁和对亲人的思念?唐朝诗人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更是把乡愁的描述推到极致,乃千古绝唱,童叟皆知。
“一愁莫展,青鸟不传云外信。两地分居,明月千里寄相思”,一轮秋月,不但寄托了乡愁和亲情,更多的是寄托了情人的离苦。“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宋代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可谓把情人的离苦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世人推崇备至!
你看,秋风里,乡愁,情愁,离愁正伴着芦花飞扬,处处是秋意,处处是情思,秋浓情更浓!
秋之美,美在她是一个赐予的季节!秋,赐予世界缤纷的色彩,赐予成熟的果实,赐予丰收的喜庆,赐予人类生存的希望,赐予人生的喜怒哀乐,赐予文人墨客一个借景抒情,泼墨抒怀的舞台!“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天连水,水连山,山连芳草;天带碧云,水带寒烟,山带斜阳。这首词写出了秋天的阔远、秾丽和缤纷的色彩以及思乡的郁闷。“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可谓与《苏幕遮》异工同曲,作者以落霞、孤鹜、秋水和长天四个景象勾勒出一幅秋天宁静致远的画面,而“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和“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五代十国南唐后主李煜)既写出了秋的清澈明朗和清爽凉快,又用凄寒冷寂的秋景直抒作者孤苦无援怀思故国的悲情。孟浩然的“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和宋林逋的“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同样描绘了秋的清冷、萧瑟、寂寥和悲凉。
秋天虽凄寒冷寂,但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却不乏赞秋颂秋之歌。“吾心皎然,如秋阳之明;吾气肃然,如秋阳之清;吾好善而欲成之,如秋阳之坚百谷”—苏东坡的《秋阳赋》对秋阳的赞颂发自肺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则是秋天激发了诗人冲天的豪情。
一片蓝天,一片枫叶,一泓秋水,一袭秋风,孕育了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多少千古绝唱?秋水流逝已不知,秋风匆匆已忘却。
徜徉在秋的原野,沐浴微寒的秋风,静望枫舞红尘,远眺蓝天白云和雁阵飞过,聆听秋虫低鸣,轻抚秋山的朴实,领略秋水的明澈,吟一首唐诗宋词,品味沁人心脾的果香,感受秋的宁静致远和真诚,你才能真正领悟“一年好景君需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才能领会秋之静美!
2016.1.26于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