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略草堂风雅
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冯至说:人们提到杜甫时,可以忽略他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
确实,去过草堂的人,都会对那里的环境优雅、场地博大、文化浓郁、能够领略许多大诗人的风雅而经久难忘。
杜甫草堂,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知名度最高的,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位于,城都市西门外的浣花溪畔,占地面积近300亩,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四A级旅游风景区。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
里面有草堂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少陵碑亭、花径、梅园、浣花祠、万佛楼、唐朝遗址等等景点。还有翠竹、梅花、假山和小桥流水。特别是,大雅堂里有一些著名诗人塑像,很传神。那么多的景点,那么大的场地,如果细细品味,一天都看不了几处。
我只能采取浮光掠影,重点选择的方法游览。好在每个景点都有简介,岔路口有线路指示图,不跟导游也无所谓。我对两处特别感兴趣——草堂和大雅堂。
我是从北门进入,直接到了草堂旧址。一字排列在中轴线上的有照壁、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司。两旁配以对称的回廊与附属建筑,其间有流水回萦,小桥勾连,竹树掩映,显得既庄严肃穆、古朴典雅,又幽深静谧、秀丽清朗,是杜甫生活的主要场所。
最突出的是杜甫居住的茅屋故居,那黄泥巴墙,那茅草屋顶,虽经人工时常维修,翻新,古色古香仍然不减。穿梭于茅屋庭院之中,仿佛使人回到了远古农耕时期。
杜甫题为《狂夫》的诗:“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说的就是成都草堂。他官至“检校工部员外郎”,而被称为杜工部。
当了官,仍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居住在茅屋中,不忘其本。难怪他写有那么多忧国忧民的诗歌。我终于明白了他笔下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怎样产生的,其中表现出来的博大胸怀,就是在那样的环境下修炼出来的。
他与李白,是唐代诗坛上的两大丰碑。李白是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杜甫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杜甫的诗以写实为主,以律诗见长,虽然有些古体诗,如《兵车行》《饮中八仙歌》等也很豪迈,但不是他所作的主流。
有趣的是,这两位诗人都在四川游历居住过,留有大量描写川江风貌的诗歌。比如李白有名的《蜀道难》《朝发白帝城》《峨眉山月歌》和杜甫的《蜀相》《春夜喜雨》等。
四川人为了纪念这两个伟大诗人,都建有纪念馆。可惜的是,两人的纪念馆,不像昆明的徐霞客与杨升庵纪念馆那样建在一起。以李白命名的公园,则建在远离成都的江油市,那里有李白纪念馆和太白碑林等。
李白被人们称作诗仙,杜甫被人们称作诗圣。诗仙与诗圣供方在一处,是不是更加风雅和发人深省?
看完茅屋故居,来到工部司,那里挂着几幅高大的布幡,上书杜甫诗的名句,我只记住了有关诗歌创作的三幅:“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
我在诗歌方面虽然没什么天赋,看后还是有所触动。这三句诗,起码道出了杜甫的性格与诗歌创作上的追求境界。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高度,少有人能够达到,但是,看得出他这几句,确实是诗歌创作中,深有体会的经验之谈。
从工部司出来,匆匆浏览了一些景点,不敢耽搁,就往大雅堂奔去。
大雅堂于2002年正式对外开放。门上匾额高悬着“大雅堂”三字,是从颜真卿的书法中挑选出来的字。
“大雅堂”之名,出自宋代诗人黄庭坚所作的《大雅堂记》。是他取自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风、雅、颂”而得。“不登大雅之堂”的成语典故也是出自于此,形容层次低的作品与人物,进不了大雅之堂。
了解到这三个字的来历,不由我肃然起敬,因为我即将登入大雅之堂,不整衣冠,如何进得如此庄严的地方,那不是大伤风雅吗?
大门左侧是杜甫的坐像,头戴唐代文官帽,身材瘦弱,脸型嶙峋,神色凝重,看得出是生活节俭,位卑不敢忘忧国之故,根本没有现代那些不作为官员的大腹便便体形。
我站在他的像前,觉得他好像刚刚还在茅屋中伏案疾书,怎么忽然就到了大雅之堂的门口,引领着群雅?从茅屋到大雅之堂,这个跨度简直不可思议!
我带着这个郁结,进入了大雅堂。堂中正面陈列着,国内面积最大的,彩釉镶嵌磨漆壁画。整幅壁画气势恢宏,真实形象地再现了《望岳》《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杜诗代表作的内容。
壁画前有从战国时一直到宋代期间的12尊诗人塑像:屈原、苏轼、李清照、陆游、陶渊明、陈子昂、王维、李白、白居易、李商隐、黄庭坚、辛弃疾等。
这些诗歌上的杰出代表,有的人对杜甫产生过重要影响;有的人则受到杜甫的影响而自成一家。可见一个人的成长不是凭空而来,成熟之后对他人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中华文化就是在这种相互影响的循环中不断地传承和发扬光大。
中国历史上,诗人数不胜数,能入大雅之堂的仅仅这12人,可以想见他们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之高,是一般人难以达到的。
塑像采用不同材质,运用大写意的艺术手法,展现了这些诗人不同风度的气质和性格特征。屈原像,采用新津县一带的巨型乌木制作,高达3m多,双眉上翘,呈愤怒状;李白像以汉白玉雕成,呈"举杯邀明月"的潇洒飘逸状;苏东坡像也用汉白玉雕成,势如卧舟大江东去状;王维、黄庭坚、陆游、辛弃疾等人塑像则用青铜铸成。
当我转到陶渊明像前,看到他那魁梧的身材,憨厚的神态,一身乡土气息的打扮,豁然开朗:这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本来就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历来都是相辅相成的。被请入大雅堂中的12位诗人,哪一个不是历经坎坷,哪一个不是终生连接着人民大众的地气?否则他们的作品源头活水从何而来呢?
原来从茅屋到大雅之堂;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到大雅之堂,都是从现实生活中走出来的,任何人都不可能脱离下里巴人,凭空登堂入室。文艺创作更是如此。
我也明白了,本来可以取名为杜甫纪念馆,为什么非要取名为杜甫草堂的道理。草堂这两个字,看起来普通,甚至低微,但是,这两个字却有深意,就在于从茅草屋的草,到大雅堂的堂是一条必经之路,所以要突出这两个字,使其紧密相连。杜甫就是从茅草屋走向大雅之堂的典范。同时也提示人们,有作为的人,都得把自己的根,深深地扎在现实生活之中,人群之中,从中吸取营养,才能不断成长。
在杜甫像前的郁结释然后,我转到大型彩釉镶嵌磨漆壁画之后。那里是展柜,其中展出了许多名人大家书写的诗词。增添了大堂文雅之风的浓郁氛围。
看了12位诗人不同风格的豪迈,高雅,超脱状,才真正理解到了“词媚、诗雅、曲谐”的意义,并领略到了大雅堂的雅,不但是诗人的大雅,更是诗风的大雅。真有一入大雅之堂,不会作诗也想吟的感觉。
看完大雅堂,直奔最后一站的万佛楼,想一睹万佛的壮观景象。
万佛楼于2005年重建,矗立于草堂东面楠木林中,复原了成都史上记载的,“东有崇丽阁,西有万佛楼”之风貌。崇丽阁就是人们熟知的望江楼。
可惜的是,万佛楼大门紧锁,即使隔着门缝,还是看不到里面的名堂。里面到底有没有万佛,不得而知。
我心有不甘地东张西望,看到一块匾额上书有“心生万象”,才怀疑楼中只怕没有万佛。所谓万佛,大概是借指人们的心生万象。这真是:心生万象见万佛,处处随缘显本真,佛法本来无一物,执着实相又为何?尽管想通了,还是因为不能一探究竟,扫兴而归。
幸好的是,杜甫草堂与大雅堂的风雅,还激荡在我的胸中,我边走边哼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才意识到了诗法即心法;诗风即志存高雅,趣入情理。如此方有可能达到“清词丽句必为邻,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
一个人,如果没有远大的抱负,开阔的胸襟,高雅的人品,不断的克己奉公,即使作出来的诗,也摆脱不了低级趣味。
在万佛楼前看到的“心生万象” 也可以理解成——诗象即心象。怀揣不雅之心,作出来的诗,不管堆砌多么漂亮的辞藻,也不管对仗如何工整,平仄如何合律,韵脚如何一致,充其量只能供人们茶余饭后消遣一阵子,如何能像杜甫与李白的诗那样,登堂入室,风雅千古。
二〇一六年四月二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