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若有桃花源 ,何处不是水云间
我是个爱做梦的人,梦中的我,大多是在山明水秀处闲居,远避喧嚣纷杂的尘世,抚琴作画,静坐修禅,纵情山水,任凭时光就这样匆匆流走,而我的内心依旧波澜不惊;任凭我就这样红颜老去,亦是无怨无悔。
在现实生活中,我亦是深爱着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它们看似无情,历经王朝更迭,世事变迁,却从未更改过容颜,依旧如初时般静好。实则,这世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万物生灵,都生出了性灵,皆通了情感。不然为何,草木总能循序渐进地生长,哪怕“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然为何,就连那一株小小的柳叶,看似疏淡寥落,却也能让观世音菩萨用它来普渡芸芸众生。
有人曾问我,你最要过的生活是什么?我说,不求荣华富贵,只求能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于某个临水的江南水畔,或是某个地方相遇相守,携手赏遍秋月春风,日落烟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子清淡如水,简单而快乐。纵是一生清茶淡饭,也一生欢喜。
这世间,真的会有桃花源的存在吗?有人说,那是在很遥远的地方。有人说,那只是我们美好的想象,只能存活在我们的理想境界里。在我看来,或许真的有桃花源的存在,那里一片山明水秀,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没有纷杂喧闹的人群;亦不会产生那么多的离愁悲苦,大家躬耕田园,自给自足,那里的人们朴素真挚,心灵亦是一片清澈洁净。即便没有,也愿在心灵种下一株桃花源,一半在烟火凡尘中修行,一半素颜清心,一半清欢。或是身心俱疲,或是悲愁无奈,那么就置身于梦中的桃花源,忘却红尘里的恩怨情仇,是是非非。
喜欢陶渊明的诗,他被人成誉为“千古隐逸词宗”,他的词,多为描写田园风光,其风格,清新淡雅,令人读来身心舒畅,虽是他的归隐,带有几分无奈之举,他空有一身抱负,却报国无门,在那个朝代,他唯一所能做的,便是远离朝廷纷争,归隐田园,不再过问红尘世事。他“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与富贵。”虽是一生清贫,却也是安贫乐道,躬耕田园,修篱种菊,自得其乐。他自道“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他原本也是热爱山水风景之人,奈何落入这滚滚红尘,被诸多的功名利禄所缠身,不得自由。而今,他终于能放下包袱,不再过问红尘俗世,不再过问世事如何沧桑变迁,亦不去管王朝如何更迭,他只管,与那株菊花,还有他那小小的庭院。一盏茶,一杯酒,一卷诗书、过着平淡如水的生活,内心亦是没有愁烦,亦无烦忧。
爱他的《桃花源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其实,这世间,最美的是山水草木,是诗酒琴茶,是最平凡的旧物。我们常常迷失在物质的追求中,或为荣华富贵,或为名利,以致于诸多烦恼缠身,陷入困境,难以自拔,甚至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善不甘休。
而你看,那陶渊明心中的桃花源,他笔下的那个人间仙境,并不是荒无人烟的地方,也不是飘荡着云雾缭绕的不染凡尘的地方,而是一片山明水秀,村民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朴素真挚,躬耕田园,自给自足。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也没有那么多的纷争,亦不会产生那么多的离愁悲苦。如此,又何不让人羡慕,如何不让人向往?
但我们也终究无法抛下一切去归隐山林,学那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的归隐,自然也是有几分的无奈之举与消极思想。
而我,也终究只是凡尘中一个普通的女子,无法做到清心寡欲,也无法真的做到内心波澜不惊,亦是无法割舍下这人间的情爱,但我也愿,在红颜老去之时,能够拥有一座小小的庭院,如那江南的隐士才女白落梅,有一座小小的梅庄,和某个心意相通之人,厮守一生,红袖添香,举案齐眉,就这样,一生清茶淡饭,与文字相守到老,与梅花做知己,亦是知足而欢喜。
尝尽人间冷暖悲欢,方能知晓其中真味。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修行又何必到深山远林,真正的平静,亦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里修篱种菊,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中修行,又未尝不好?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我深信一个人要在这世间无怨无悔地活着,心里一定要一条丝路,这条丝路,使你在干涸的沙漠、灰茫的平野、重重的高山中,还知道有一个心灵的远方,这条路不会被挫败所阻,不会被名利所惑,不会在物化中屈服。
惟愿从今往后,以欢喜心过生活,以清净心看世界,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以谦卑心在这尘世间修行。惟愿今后,常生欢喜心,不生愁烦,内心清澈洁净,波澜不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