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位置:首页 > 散文 > 精美散文

巴水河长流

发布时间:2024-08-22 03:07:55

  远了远了,那突兀的高山在汽车的尽头里只留下一抹深黑色,一掠而过的故乡印象在渐行渐远的路上愈发的遥远。那远处啾啾鸣响的鸟声、那一季碧波清池映衬出的夏荷婀娜,那一汪波澜不惊且悠长似白炼的巴水河,银色的沙滩、青色的碧潭、黝黑的青松、幽篁的翠竹、如盖的碧荷、金黄的柿子,护河堤林里的婆娑树影,白色的鸥鹭、秋后蝉鸣的声嘶竭力、螃蟹旁若无人般的横行霸道,色彩斑斓的蝴蝶采蜜倏尔小憩于林,明灭可见的鱼儿在荷叶底部怡然自乐,树桠上那腌臜的八哥,摆渡的船夫在夕阳中撒网...璀然的景致,总是在不经意间挽留住了离人的心弦。

  曾几何时,我还是个一个梳着发髻、光着脚丫,跟在父母背后,一蹦一跳在河滩上玩耍的黄发稚子,然随着时间推移,渐渐地在她身上留下的脚印越来越多,走着走着,待越过了这条河,翻过了眼前这座山,与曾经熟悉的一切诀别,乘坐朝发夕至的列车出发至远方,忽然膨胀的自我感知情绪骤然被调动起来,犹似觉得自己生命的高度在斗曲前行,但或许这只是自我的感觉罢了,但跑着跑着,跑得越远,离开越久,自己投射在那河上的身影已然渺茫的很,本想步子再大一点、离开的远一点,殊不知事与愿违的心理作用。思乡,就是离开的越远,心理距离却越近时,欲见而不得的纠结。我至今犹觉得自己像那个在沙滩上疯跑的小孩子,肆无忌惮的疯跑,跑着跑着越加望不见那岸坻的起点,我也在那逐渐跑到远处的背影里,故乡看不到的地方。有时总觉得自己似乎是一个过客,蜷缩虬扎在她宽厚且深沉的臂膀里,随着那承载过苦难的过去和充斥着无限遐想的未来的摇篮里茁壮成长。

  望着岁月像那巴水河里摆渡的船儿,慢悠悠淌过如针织的年华,像那哗啦啦的河水,迎来送往的承载了祖辈们的荣耀,而今跨过历史的车轮,虽世事变迁,物是人非,然你还是一如既往的把你怀中的儿女推向更加遥远的前方。我得青睐你的宽容和无私,在依稀的月夜,星河若瀑,我在天空的眼眸里发现你如星河璨烂般伟岸,曾几何时,我极力去拥抱你,在你的怀抱你撒娇,又恐怕被那自己像一只无知的花蚊亵渎了你的纯净。巴水河长流,时而哗啦啦大气磅礴翻江倒海、时而平静得如哲人的沉思,静静地流到长江里,汇入大海,载着那“九死尤未悔”的梦想,升腾入九重天。

  巴水河在流,时而潺潺、时而暴戾;时而婉约、时而豪放,九曲回肠的河水夹杂着氤氲的气息,和着暖暖的春风,如一条长白炼,日夜奔流不息。长江流域稻作民族的习惯就是依水而建、依水而生,水脉即根脉,一方水土滋养了这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亘古如斯的传统,在这里绵延千年。无数年代的先民智慧在这条亘古未变的河流上传承,筑堤、修闸、建渠、引水灌溉...农忙时扛起了锄头、扶起了犁,牛儿在前面“哞哞哞”低哼,农夫在后面“嘘嘘”的叫喊、欢悦的扬起了鞭,牛在奔、犁在行、土在扬、地在翻。在祖祖辈辈耕垦过的土地上,依旧...农闲时渔舟唱晚,一曲亦殇,丰沛的水量、湿润高温、四季分明,正是这种适宜的气候,让无数的农作物得以长成:春种稻、夏采莲、秋刈谷、冬值苗,水中有鱼虾鳖龟,物产丰富,楚国故地,诗书耕读传家的根脉,发扬了惟楚有才的文化传统,荆楚大地的辽阔,物阜民丰的自然资源滋养了淳朴的民风。

  记得老辈人回忆说在很久以前,特别是在建国前这里还是一片泽国,水流也比现在大,但比较平缓,水一律是清澈到底的,具备了通航条件,那时来来往往的人们一律都坐着小木帆船,顺流而下,还不知道有多少人做起了河道运输生意,山里品质上佳的莲藕、茶叶、茯苓、山菇等农作物,外加一些质量上成的陶瓷器、声音清脆且过火耐烧的栗炭等山货,经一路的颠簸,出河口、入长江,待变成誉满大武汉的紧俏商品,一时间犹洛阳纸贵。更有清水放排的人把从两岸山上砍下的树扎成一捆一捆,投入到河中顺流直下,到巴河口汇入长江,经武汉中转,之后再装运到大船上,或顺江之下到太湖、上海,或逆流直上去四川、湖南...依河而生的两岸人们乘水之便,当时水路的连通就好比像今天纵横交错高速路网一样,改善了局促的沿河两岸人民的生活,也繁荣了古老且发达的茶物互市,只是当建国后交通条件改善了,铁路公路使货物运输变得更加快捷,传统的内河航运在时代的大潮中逐渐没落了、沉寂了,艄公们收起了渡船的桨、拿起了打鱼的网,突然过去的一切都变得陌生了、煞白了。曾经喧闹的码头上许久没有了人声鼎沸,过去只是在历史的长廊中回荡,祖辈们的光荣和辛酸的汗水都卷积着这条亘古不变的河水随时间逐渐流向历史的深处。

  这河如母亲养育了我们的过去,也承接着未来。只是现在这条依拥塞不堪的河道,孤寂且悲壮顽固地往下流淌的河水,波纹粼粼的河面依旧印衬远处悠悠白云环绕的两山之间斜射过来的绯红夕阳,如跳动的音符,依然如故的伴随着着流经了千百年的河水,共唱一曲山水和弦,殊不知,物是人非,曾经那清水放排的歌喉早已作古,和着浅草滩上凌乱不堪的鹅卵石、胡乱长着的满眼荒草,在河滩上依稀能找到的说不出年代的温润如玉的陶瓷碎片上依旧镌刻着那段已经湮没了的辉煌!然而,殊不知,踩过沉重历史的地方,脚下必然会积淀起厚厚的沃土,正如胚下孕育着的新时代的荣光。在那条河的身后正修筑起了一条条宽阔的马路,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现代化村庄鳞次栉比,那村后白云悠悠千年的山峰依旧娟秀,山中那座历经千年的古庙,依旧钟声鸣鸣,居于山中,鸟悦和鸣,细流涓涓,临一山溪俯身下去,捧一口清凉的山泉水呷来,依旧甘冽如初。

  好像是依水而居的缘故吧,水的刚柔并济,柔化了情丝、锻造了刚毅。沧桑过往的传统承接着厚重历史,融入进现今鄂东北人的性格里面,他们骨子里始终有那么一股子坚韧劲、拧巴劲,在湖北你会听到最多的一句方言就是“不服周(方言念zou)”,意思就是不服气,受了别人的不公正的无名气,不服周;还没经过比试分出个高下,不服周;被别人比下去了,面虽无愠色,但心里还是不服周,期待下次自己反过来让对手服气。经考据,“不服周”典故要追溯回顾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子“问鼎之事”,那时高高在上的周天子既忌惮于楚人的威势,又觉其是远离中原正统的“南蛮子”,依照周朝的分封制“王、候、伯、子、男”爵位制度,给楚几代国君封以四等“子”爵,殊不知,坐拥江南半壁江山,曾经拥周灭商有功的楚人怒了,然惮于周的王权,不敢公开反周,因此楚国故地之民众,自古有“虽为周民,不服于周”。终于,励精图治的楚庄王趁着礼崩乐坏的周末诸侯之乱,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楚子有了问鼎中原成为王的基础。斗转星移,遥远的楚国早已归于历史尘土,然而“不服周”的性格却早已经融入到生于斯、长于斯的楚地民众的骨子里。巧的是,人虽不服周,但是人们始终相信凭借勤劳、勇气、开拓进取就一定能让别人折服。

  这条河曾经迎来送往经历过那么多的离愁别恨,望着那渐行渐远的一串串留在沙地上的脚印、那一直到河边车辙印,那是背井离乡走向远方为生活奔波的游子离别家乡时最后的印记——刻记记着深深的眷恋,那也是恋人依依惜别时的亭口...“一处水土养一方人”,就是一抔黄土,一汪小潭水,就能寄养出无数浮游的生灵,更何况是我那近处隔空犹在的乡音,人家都说:离家越远的人,其实心离家更近。中国人的传统就是一种最为深厚的家国情怀,无论走多远,始终走不出曾经给与他最为质朴、最为厚重的家乡山水。一种遥寄的乡情甚至都可以穿越大洋彼岸、穿越时间空间的阻隔、穿越万水千山。

  巴水河长流,流到了我的心上。

散文相关阅读

散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