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野旧梦(六)---听评书
“大刀带着风声呼的劈下来,岳云大叫一声哎呀不好!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收音机里偶尔传来刘兰芳说评书《岳飞传》的声音,这铿锵有力,抑扬顿挫的声音太熟悉了,听着它勾起了我童年无限的回忆。
上世纪七十年代,正值我国物资极度困乏的时期,很多家庭生活不能解决温饱问题,更别说有书读,有小说读,就是得到一本连环画也是如获至宝。四大名著,民族英雄,都是我听评书才接触的。那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热播的有袁阔成说的三国演义,单田芳说的水浒传,封神演义,而刘兰芳说的岳飞传,杨家将最让我们痴迷。听评书让我认识了曹操,刘备孙权,认识了关羽张飞,认识了岳飞岳云,知道了忠君报国,侠肝义胆,明白了善恶美丑,评书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我们。
记得每天大约下午五点半评书开播,这时大人们还不能放工回家,自然没有晚饭吃,我们空着肚子赶到村大喇叭(扬声器)下,几千人口的村庄,这样的大喇叭只有三个,分散在村子的三个角落,这些喇叭主要是用来通知村里大事小情的,也播放电台节目,记得有新闻和报纸摘要,小喇叭少儿节目,而最吸引我们的是评书联播了。我家离喇叭太远,根本听不清,于是只有跑着赶往大喇叭下,坐在一块捡来的砖头或石头上,两手抱着膝盖,昂着头端详着大喇叭,静静地等候着,当耳畔响起刘兰芳的声音时,我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我们津津有味地听着,痴痴迷迷地想着,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个个鲜活的英雄好像从大喇叭口里跳出来似的,我们小小的心灵随着评书的情节起起伏伏,有时紧张地攥紧了拳头,听到岳飞风波亭遇害时我们都流下眼泪。听到金兵抱头鼠窜时,我们不禁鼓起掌来。最不愿听到“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我们恨不得一天听完。评书在精彩的节骨眼上结束了,我们仍沉浸在故事情节中,清醒时才发现大喇叭下已经聚集几十个孩子,都如我抱着膝盖,昂着头。
有时不知是什么原因,大喇叭没有响,没有播放,我们仰着脖子,像雄鸡打鸣似的拉直脖子等待奇迹的曙光,可还是没有任何响声,那份懊恼和失落比吃不上白面馒头还甚,不知谁喊了句去陈木匠家去听,我们便飞也似地拼命向村头的陈木匠家跑去,陈木匠家有一台收音机,好像全村那时有如此贵重的东西的只有三四家吧,要么是爸爸在矿上当工人,或者是在城里工作,陈木匠是退休工人,他上海的儿子给他买了一台收音机,机子不大,大概如一块砖头大小,不过音质比大喇叭好的多,特别清楚。当我们跑到他家时,他家院子里已经聚集很多孩子,收音机是放在屋子里长条桌上的,于是我们想往里挤挤听得更清楚,却遭到反对声,只好蹲在外围,伸长脖子听。记得陈木匠是个慈眉善目的老人,很随和,对来听评书的孩子格外照顾,尽量开大音量,有时还提供小板凳,这让我们很是感激。不过他的老伴却没有耐心“伺候”我们,想想也是每天家里聚集这么多孩子,谁都受不了,可是我们那时是不理解的,于是背地里给她起个外号老扒皮。谁阻挡我们听评书谁就是我们的敌人,那时就这么认为。有时她会把我们轰走,我们便赌气离开,可收音机里的评书像无数根绳子拉着我们,常常厚着脸皮趴在他家墙头上听完。相比较,还是在公家大喇叭下听书来得理直气壮,自由畅快,所以逼不得已我们不到陈木匠家。
听评书除了饿肚子外,有时还得付出代价,若果忘记或没有照顾好弟弟妹妹,抑或没有烧好开水烀好山芋饭就来听评书,大抵要挨打挨骂的。但这一切都无法阻止我们听评书的热望。
我非常庆幸,单一的媒介,困乏的物资,让我们的童年更单纯,而这些名著评书滋养着我们幼小的童心,让我们很小就能明辨是非美丑,知道忠义千秋。看看现在,文化多元,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很容易让儿童混淆视听,走入迷途。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书中暗表”“且听下回分解”--------熟悉的说书声早已融入我们童年的河流,不息地奔腾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