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刺的时代
小时候并不喜欢鲁迅,觉得他的文章不过尔尔,现在想来大概因为但凡是个人,便都不喜欢听真话的缘故吧。
长大后读《呐喊》,莫名很喜欢《社戏》。小时候读来只觉得有趣的一篇文章,如今却觉得像个悠长绵远的梦。像是每个人孩提时都经历过的事,尽管小时并没有划过船,没有偷过罗汉豆,没有和一帮孩子跑很远的路去看戏,但读起来就是那么熟悉,明明回忆是黑白的,却偏偏觉得五彩缤纷。
小时候觉得鲁迅的文章太过犀利,读起来便觉刺耳。可能是如今听多了更难听的话,见多了更难处的人,再读起鲁迅的文章,反而觉得亲切了。于是鲁迅的作品,在不知不觉中也读了好多遍。那时觉得他尖刻,如今越发觉得充满人情味。那时觉得他冷漠,如今却体会到了他字里行间充斥着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若不是满怀悲天悯人之情,便不会在麻木中呐喊,在乱世中彷徨了。
人生充满苦难,尤其是在那个年代。每个时代的变革,必先始于思想之崛起。若不觉醒便罢了,浑浑噩噩,一辈子便也过去了。所以不管在哪个年代,最痛苦的莫不过于文人,最爱国的也莫不过于文人。谩言书中能富贵,颜如玉,和黄金屋哪里?读来读去,不过徒增忧思罢了。书读的越多,越会“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不如什么都不想,永远不知亡国恨的好。
狄更斯曾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我们生来彷徨,在我看来,鲁迅的彷徨是消极悲观的,本想苦苦挣扎,未奢求能掀起巨浪,好在大众人性未泯,麻木不深,一经指点便悟了。他对那个时代痛心疾首,在我看来,时代永远在变,但彷徨不变,环境永远在变,但迷茫不变。
原来不管哪个年代,清醒的永远都只有极少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