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位置:首页 > 散文 > 哲理散文

文如其人

发布时间:2022-11-17 17:32:25

  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知;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为文如其为人。

  ——苏轼《答张文潜书》

  文如其人,今泛指文章所表达的思想、风格如同作者的政治态度、人格或风格-样。

  曾发表过一篇《读书悟》的习作,佷可见出自己对读书的态度:“因读书乐而乐读书。”着意自遣自娱,不敢苟同那种“倘读书无兴味,昏昏睡至悬梁刺股,既累不可当,心为书役”式的名为勤奋实为功利式的读书观。近日重读某资深作家的一本散文集,忽然发现自己这种闲适读书观的同时,还有着这样一种心态:作者的品行人格,也很影响读书的好恶取舍,尤其散文这种最能体现文如其人的文体。同是这本散文集,初读时,折服这位作家小说写得好,散文居然也很有味道,尤其字里行间流露出作家的品性,更令人肃然起敬。

  如某篇写祢衡、孔融的文章,对少不更事相信“文人皆纯粹”的祢衡的际遇,极为同情,而对并不纯粹、怀有政治野心而“姜是老的辣”(忽然想到孔融让犁的典故来,年仅三岁被传为美谈,细思却实则虚伪天赋——自案)的孔融,将祢衡利用算计股掌之间,最后间接将祢衡推向断头台的卑鄙丑恶极尽讥讽感叹!便私下臆测在这里借古喻今的这位老作家,应该是一位老而不辣、有正义感的纯粹文人,断然不会有笔下鞭鞑的孔融那种卑劣行径!文如其人嘛。

  近偶读-本《余秋评传》,方知去翻余秋雨文革老帐、而掀起文坛上-场倒余风飓的始作俑者,原来竟始于这位老作家的一篇翻案文章!对余秋雨,我只认一个简单基本却绝对实在的事实:不管余氏在文革中如何如何了,一切与他今日文化大散文的艺术魅力绝无联系!所以出现余氏几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余秋雨语)的罕见反常,无沦囗诛笔伐者如何理直气壮,大多出于对余氏一夜之间在沉寂多年的文坛、读书界,掀起一场同样罕见反常的秋雨散文的狂飓下,直接或潜意识里的嫉妒或排斥!正因为祢衡亊件中,老作家对孔融入木三分之独特而深刻的评价,向来深信文如其人的我,掩卷之余,对这位老作家更平添一股尊敬之情。然而,余秋雨事件中,老作家的推波助澜,无异于打自己的耳光!意外的同时,便有着一种被欺骗的感觉……再读老作家,同样一本书,同样一篇文章,原有的心境和兴趣荡然无存,怎么也再读不下去了。

  对一直偏爱散文的我而言,或许这位老作家的份量相对轻了些,而堪称大师级的梁实秋呢?读梁实秋也一样,初始说是拜服至五体投地也不过份。尤其梁氏因政治方面的原因,长期被大陆出版界摈弃、却物极必反而尤喜爱与政治两码事的梁氏散文来!后来意外地发生了梁实秋与韩菁青事件,再重读梁实秋的《槐园梦忆》一类的文章,本身愈是写得真挚感人,愈是引起反差更强烈的反感!后来,又倒是抱着一种对梁实秋的挑剔去读梁写给韩的那些情书,又不能不感叹耄耋之年的梁实秋那份难以言喻的情痴……对梁作为读书人特有的浪漫天性,又去换一种心态去揣想具有这种天性的他,与具有旧式传统妇女贤淑品性的结发之妻,肯定缺乏浪漫激情的生活的压抑来——细细品摩他那每日一封给韩菁青养老返童般炽热烫人的情书,不难感受出这一点,便又生出一种对梁同情的感觉来。再去读梁实秋的散文,又多了一份别样的感动。

  其实我亦自知这种读书性情实在也只是一种弊端。钱钟书对“文如其人”作过精辟独到的分析:“作者双面人本身十分正常,写《水浒传》的作者,一定便是江湖草寇么?”。读书读的是文章,因为作者的品行去作读书的取舍,实际上和反感那位老作家抓住余秋雨文革把柄来否定其散文一样没有区别;和反感将政治因素与梁实秋散文相联系一样没有区别!

  道理虽然是这样,也知道这种习惯对读书有着毫无必要的负面影响,但却有如“因读书乐而乐读书”一样,或许会成为一种积重难返的定习只能独自揺揺头苦笑了。这也许是特别爱读鲁迅沈从文、孙犁等作品的缘由之一吧?

  便只能祈愿:多一些鲁迅、沈从文、孙犁式的文如其人的作家吧。

  一九九七年四月十六日泊心斋灯下。

散文相关阅读

散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