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岭烧碱人
李亚雄
这是很早以前的事了。
大邑县地处盆地边沿,往西北方向45公里处,就到了双河乡。在双河乡莽莽原始森林的大山深处,有一处不起眼也不响亮的地名,叫茅草坪,因滿山坡都是荆棘丛林和一眼望不到边的茅草而得名,此处四周山峰尤如刀削斧劈,常有野兽出没其间,是人迹罕至之处。
每逢初秋季节到来,滿山遍野的茅草长得来又高、又茂盛、又成熟,烧碱人常一、二人结伴、或三、四人结伙,也有那些无畏者,敢于单人独马来到茅草坪。他们用山区特有的“凉风架子”或背蔸,滿滿的背上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他们来到茅草坪后各自选中各自的地盘,砍来丫枝与茅草,搭上简易的人字型窝棚,在窝棚外稍有土硬地形的地方,安上一口水缸,在缸底舖上一层厚厚的编织好的棕垫,棕垫上放一层粗细混合沙子,再舖上一层棕垫,第二层棕垫上放一层小石头,水缸底部边沿有一小孔,插上一支小竹管,缸下支一大锅,“生产车间”就算搭建完毕,之后便开始生产。
烧碱人用弯刀(注:这种弯刀约一尺长,刀尖弯曲如钩,刀身厚重,刀刃用上好苏钢锻就,有一刀库,装上约5寸长的手把,锋利无比,既是生产的得力工具,也是一种防身用具。)割倒大片大片的茅草,待茅草半蔫的时候,将它们聚集起来堆成一堆堆草垜,用火从下面中心焚烧,因茅草未干透,在燃烧时不会大火熊熊,只能是烟雾升空,烧碱人称为“焖烧”。一二日后茅草已被烧成草灰,待草灰冷却后将其倒入缸中,再将溪水倒入缸里进行撹拌,草灰水过滤后便通过竹管流入锅里,等到装满一大锅过滤后的草灰水后,就生火熬水,待水稍微进入粘稠状态时,再用一木铲(或铁铲)有节奏地、不停歇地、均匀地搅拌锅里的水,烧碱人有时嘴里发出“哼哼呀呀”的欢快唱歌之声,表达即将成功的喜悦,直至水份蒸发完毕,呈现在锅里的就是干涸的成品草碱了。这种简单原始的生产方法,同熬井盐有相似之处,最后将草碱装于竹蒌之中,收拾行装下山,将草碱进入市场销售,换取经济来源。直到来年的初秋季节,烧碱人再整行装进入茅草坪,完成他们一年一度的割草烧碱工作。
这滿山遍野的茅草给大山里的穷苦人民,带来了生活的希望,可是给这里的鸟兽们却带来了许多的灾难,在这一眼看不穿的茅草丛林之中,是鸟兽们生息繁衍之地,是牠们快乐的天堂。每当秋季来临这片土地上,鸟兽们与烧碱人之间时有冲突发生,一方为了生存,不得不向大山进军,势必要破坏鸟兽们的栖息之地,威胁到牠们的生存;另一方为了生存又不得不奋起抗争,势必向人类发起攻击捍卫牠们的家园,有时野兽拱翻窝棚,抢吃粮食,鸟儿们拉粪便于炒碱锅内,干扰生产,所以每到烧碱季节,人与兽之间都有一场为生存而战的场面出现。相互间均有损失,个别严重时会为“生存”而丢掉生命。
解放后我们国家富强,经济发展,化工企业不断增长,占领了市场,从而淘汰了原始落后的、单一的人工草碱生产方式,还了鸟兽们一个欢乐的生息繁衍的家园。尽管那老一代烧磩人已经作古,我们依然怀念和敬仰他们,他们毕竟为当时那个时代作出过贡献,滿足了人民生活的必需。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