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位置:首页 > 散文 > 写人散文

酱豆子

发布时间:2022-02-22 18:04:10

  偶一日去同事寝室,一股浓浓的香味扑鼻而来,味道如此熟悉却又一时想不起,稍怔,愕然道:“酱豆子!”离开家乡已近十年了,期间回去过一次也只是稍做停留,如今突然间就闻到了家乡熟悉的味道,欣喜、惊讶、酸楚一起涌上心头,思绪穿过时间遂道,突然间就回到了与酱豆子相伴的青涩岁月……

  酱豆子应是鲁西南的特产了吧,因同事家居河南,与山东毗邻,难怪也会做出如此纯正的酱豆子了。记忆中,每年夏季,母亲就会撮出三五斤黄豆,仔细拣出其中的杂质、发霉粒,在大桶里泡上一宿,第二天,一粒粒豆都已泡的发胀,看上去圆润饱满,在大锅里把豆煮透。以后的做法我就不得而知了,之所以记得煮豆是因为每次煮好豆后,母亲总是先盛出一些,拌上盐,或许还加些调料,不待端到饭桌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吃起来,满口溢香,若干年后,我学到〈孔已己〉这篇文章,当读到孔一颗一颗地数茴香豆,突然间就想起了母亲端到桌上的盐水豆……

  读中学时,学校离家有三里路,早晚有自习,如回家吃饭每天需要折腾三个来回,为了节省时间,减少奔波之苦,一日三餐都是在学校吃。那时不像现在一样去吃饭直接刷卡就可以了,而是用饭票,饭票也不是花钱买的,而是父亲用自行车驮了麦子去学校换的,学校的食堂唯有馒头做的挺好吃,早上往往就是烧一锅的白汤,(因为人多,大锅做的白汤很容易就糊底,每天的汤里都有一般浓浓的焦糊味,)拌一盆咸菜,中午炒的青菜经常能吃出两条虫子。同学们大多是从家里背了咸菜,早饭时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拿出各自的“美味佳肴”,大大小小的瓶瓶罐罐就摆在课桌上,每周的周一是最丰盛的时候,因为离家远的同学每周回去一次,周一必是满载而归,而到周末时就“弹尽粮绝”了,只能刮刮瓶底,有一年看陈佩斯朱时茂的小品其中把胡椒面瓶子刮个底朝天那段,当时就怀疑陈是不是到我们学校去体验生活了,呵呵。。。这些美味中酱豆子占了大多,因为家家都会做,且咸不宜变质,同样的做法不同的人家做出来的味道是不同的,有的冬瓜的,还有西瓜的,至今也没想明白那甜滋滋的西瓜怎么就能与那捂得长毛的黄豆一同发酵后就变成那可口的酱豆子了。有一个姓苏的同学,(久不联系,现在还记得她的模样)她家做的西瓜酱豆特别好吃,每次吃饭我总要跟在她后面……多年后跟老公说起这事,老公取笑说如果那同学是个男生就因这酱豆子也要嫁了去吧。浓浓的酱香、朗朗书声伴着飞扬的青春一路欢笑眨眼间就无影无踪了……

  问同事要了些回家,同辣椒、葱炒了,熟悉的味道就弥漫开来,未及吃上一口,眼睛竟有些湿润了。女儿放学回家,一进门便吸吸鼻子、皱了皱眉“什么味道,怪怪的!”老公把酱豆端上桌,满脸堆笑热情的招呼女儿:“来,来……尝尝,家乡特产,你都没吃过。”女儿注视了半天盘中那褐色的豆,终于举起筷子夹了一颗放在舌尖,立即就吐了出来,“不好吃,臭!”以后每天老公吃女儿都要捂了鼻子端碗到老公对面“爸爸,把你那臭豆子拿你那边去!”九岁的孩子,怎么会理解父母对酱豆的感情呢?

  同事给的小半盆不几天就被我们一扫而光了,老公意犹未尽,不解馋,决定自己做一坛,从超市买了三斤黄豆,煮了,向远在山东的婆婆打电话请教“下一步怎么做啊”婆婆不厌其烦地一步一步地教“煮好豆,拌上两捧白面,拌匀了,把豆放在通风阴凉处,让豆长出绿毛”。老公像奉了圣旨一般不敢有半点马虎。恰逢连续大,天凉,捂了几天豆就是不长毛,老公按捺不住了,又打电话过去“能不能坏了?”终于豆捂得发绿了,又请教婆婆“把表面的毛撮掉了,看看里面的豆是不是发红了,一斤豆,三斤菜,三两盐,多放盐别酸了。”过了两天,从不去早市买菜的老公起了个大早从市场买回一个大冬瓜,洗净、去皮均匀切成三厘米见方的块,连同豆、花椒、大料、姜一同放到坛子里,封了口,等其发酵。隔着透明的塑料膜老公每天都要探头看了又看“过几天就可以吃了吧?

  思念,同酱豆子一起在这盛夏迅速发酵

散文相关阅读

散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