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成名的女诗人余秀华
2015年岁首,当我打开电脑,最新《要闻》栏目里映入眼帘最醒目的题目是:《脑瘫诗人余秀华惊世骇俗之作》的标题,总感觉到有些震惊!有新、奇、感的诱惑力:“新”的是,惊世骇俗之作《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奇”的是,一夜成名;“感”的是,标签被贴上脑瘫诗人。别有一番新奇、狂野和立标新异。我竟然被倾倒了她的脚下!
我静下心来认真阅读,获悉,她是一位女诗人,大体了解到她的身世。余秀华出生于1976年,湖北钟祥市石牌镇横店村的一位普通村民。因出生时倒产、缺氧而造成脑瘫,使其行动不便,高中毕业后赋闲在家。余秀华从2009年开始写诗,至今写了近有两千多首诗,主题多关于她的爱情、亲情、生活感悟,以及她的残疾和现实无法摆脱的封闭村子。一首流淌的渴望爱情诗竟然这样“一夜走红”了!
1995年,19岁的余秀华在非自由恋爱下结婚,这段婚姻除了给她带来了一个不小的伤痛。现在已经18岁在武汉念大学的儿子外,更多的是有不幸和苦闷,尽管直到现在两人并未离婚,但多年来两人已少有联系。我想:她对爱情的郁闷、孤独、渴望、美好都发泄在诗作里。我的认识观并不全苟同她的诗作,只是认为她的诗歌有血有肉、吸人眼球。被作家和学者们的评价也至高无上了!
这里,我也了解到,女诗人余秀华不喜欢被媒体给贴上“脑瘫”二字的标签。是啊!这是一个戳痛的伤疤。你想:一个脑瘫诗人能写出惊世骇俗的诗篇,也是纯粹不可理喻的。她的思维、思想、灵感都是正常或者说高于一般人的。即使是脑瘫,也不要这样的标签最好。但是,残疾是有一些,我想,还是叫做,“农民女诗人或者是女诗人余秀华”为好。她在博客里写下这样一段话:“我身份的顺序是这样的:女人、农民、诗人。这个顺序永远不会变,但如果你们在读我诗歌的时候,忘记我所有的身份,我必将尊重你。”是啊!标签不能贴在伤口上,这样做她会流血的,应该贴在那张绽开笑容的脸上,还是最好的呀!
不妨,我们共同再品味一下她的惊世骇俗之作,原诗是:
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
其实,睡你和被你睡是差不多的,无非是
两具肉体碰撞的力,无非是这力催开的花朵
无非是这花朵虚拟出的春天让我们误以为生命被重新打开
都是我去睡你必不可少的理由
我也收看了她的电视专访,对这首诗有了初步的解读,虽然身体某方面有点儿残疾,她并不落后于时代潮流,也会上网,她也有QQ群,里面都是一些写诗的朋友,他们在一起聊天开玩笑,开玩笑就写了这首诗。也说,并没有什么动机、没有什么原因,就是一句玩笑话写的这首诗。(这首诗现在特别火)这诗被网友疯转,一夜之间火了,各大媒体记者和作家的采访应接不暇。她说是标题党。这时,她爽朗的开心笑了一阵子。
或许,我们看到她的《电视专访》节目,以便帮助我们更好的解读这位女诗人的渊源,也是大有裨益的!
在她的诗里还这样写:我只是死皮赖脸地活着,活到父母需要我搀扶,活到儿子娶一个女孩回家。我们看,这里的余秀华,实际是自信顽强的活着。自己的残疾使他陷入困扰,但不会低头屈服的。看完了,我对她是不会有太多的陌生了。起码也算是面对面回答现实的问题。我也喜爱写诗,说到底,的确它也是一种兴趣。我所写的诗和女诗人余秀华的风格可能不尽相同,在我的诗集里,都是我生活的写照,我的诗里面囊括的素材,是没有真真假假之说的影子,我的两本诗集是,处女作是《醉在诗潮》。前几天,又出版了第二本诗集《锡伯河的歌声》,它也纯粹是我灵魂深处的一个东西。也是以身边现实生活、社会和国家作为取材范围。所以,自己内心也同诗人余秀华一样很欣慰的。对于农民诗人余秀华的诗句,从内心是别有一番风味的。我原来并不知晓艾米丽·迪肯森是什么形象,通过网上查询才略知一、二的。可是,把她认定为中国的艾米丽·迪肯森,摆上了这样的地位,也真够尊贵的了。对她用了这样华丽与泼辣的语句和美词,这位女诗人是做梦也没有想到的,真是一夜走红,震惊诗坛!下面,我们再认真品读她的一首爱情诗《我爱你》:
我爱你
巴巴地活着,每天打水,煮饭,按时吃药
阳光好的时候就把自己放进去,像放一块陈皮
茶叶轮换着喝:菊花,茉莉,玫瑰,柠檬
告诉你一棵稗子提心吊胆的春天
我认为,这是一首散文诗。虽然不是那么新颖别致,但还是真实内心的伤痛和感慨。诗刊的编辑刘年所说:“她的诗,放在中国女诗人的诗歌中,就像把杀人犯放在一群大家闺秀里一样醒目——别人都穿戴整齐、涂着脂粉、喷着香水,白纸黑字,闻不出一点汗味,唯独她烟熏火燎、泥沙俱下,字与字之间,还有明显的血污。”我想,这位女诗人很是幸运,被诗坛编辑捧得很高,真是火了!火了!我真是为之叹服了!你不是一个残疾,你是一个健全的人,即使是一个真正属于健全的人也是难以达到的。她依然强调自己的独立与标签的认定:“我希望我写出的诗歌只是余秀华的,而不是脑瘫者余秀华,或者农民余秀华的。”看来,有的媒体被贴给她的标签显然是错误的,这也是对人格的尊重尺度的砝码。作家沈睿对此也提出质疑,只是言语犀利一些了。作家沈睿还说:“第一个感觉就是天才——一位横空出世的诗人在我们的面前,她写得真的好。我又再读了一遍,一个字一个字地读,读完了,我在床上坐直了,立刻在微信上转这位女诗人,并写:这才是真正的诗歌!”这个评价,恐怕是达到极顶的又一个赞声!。
我从网上得知诗人余秀华的博客,她是新浪博客网名叫:“云端梦呓”。我怀着新奇与欣赏的眼光走进了他的博客,但是没有给她留下足迹,因为我不是新浪博客,是其它的博客。我首先浏览了一下她的访问量达到约九十四万之多,全部的微博的大题目是三百五十七篇,有散文,大多数是散文诗,我极为叹服!一个患残疾的女人居然能走进微博,这一点也是很罕见的。我想,她博客的空间就是她内心思想的支配,在那里净化、发泄、打理修饰,相当一个心门的后花园。她也曾说过:“诗歌一直在清洁我,悲悯我”。我读了几首诗和散文,了解到她的内心是血泪交加又与欣悦交融之感,她的词、句有隐喻有开放、朦胧有洒脱、泼辣与一针见血的风格。她用自己的特性和诗的语言诠释人生、唱响人生!总之,真实的心理发泄情绪,一吐为快!她在一文《私信》说:“……是的,我选择了一条最苦最难走的路,几近残忍。但是相比死亡,这已经是莫大的恩惠。我需要时间把自己身上的尘垢脱尽,我需要时间化茧为蝶,不管是否向你翻飞。”这是她在2014年11月26日写的。可见,她是身残志不残具有骨气的女人。我又得知她的诗集已经出版了,我是通过她的网友留言知道的:有这样一条留言:“您已经出书了,恭喜恭喜!”和另一条是:“您考虑将你每日写的诗,都及时的日日更新的以书本的形式呈现在网络上嘛?我们的时光留影可以帮你办到,而且我们有很多观众哦!”真使人目瞪口呆!毕竟是身子、嘴巴不是那么灵便的人,但好在思维敏捷、富有一颗火辣辣的心在不断的挣扎着、炽烈的向往着,向自己的理想出发!
2011年9月30日,时任荆门人民广播电台台长的李书新在荆门论坛上实名发帖,帖子名字就叫《记者走基层:走近脑瘫农民女诗人余秀华》。李书新这样写到:“她挣扎着,上网,敲打着这个社会的门窗。她知道她要什么,她想更多地与社会亲近。”我断定,因为有媒体和社会在关注了,那么,很多人与她一定会亲近了。她不会孤独、寂寞的,也一定会迎来许多温暖的阳光!
去年12月17日,她有幸的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一场诗歌朗诵会,并在人民大学朗诵了她的诗歌。回到湖北钟祥市石碑镇横店村八组的家里。新浪微博的“云端梦呓”发表《北京之行略记》,最后一句话是:“我希望我写出的诗歌只是余秀华的,而不是脑瘫者余秀华,或者农民余秀华的。”她的话,我们是不言而喻了……我这里选择几个对于诗人余秀华的评价,以便我们更好的了解她。请看:作家沈睿对于秀华的诗歌又进行了高度的评价:“……好像走进了斑斓的秋天的树林,每一片叶子都是好诗,都凝聚着生活的份量,转化成灿烂的语言,让你目眩,让你激动得心疼,心如刀绞,让你感到心在流血——被诗歌的刺刀一刀见红。”有的人对此也有反面的评论:“写的什么诗啊,我天!”学者、诗人沈睿说:“我觉得余秀华是中国的艾米丽·迪肯森,出奇的想象,语言的打击力量,与中国大部分女诗人相比,余秀华的诗歌是纯粹的诗歌,是生命的诗歌,而不是写出来的充满装饰的盛宴或家宴,而是语言的流星雨,灿烂得你目瞪口呆,感情的深度打中你,让你的心疼痛。”这些评价,确实的很高的了。再看,诗人沈浩波是这样说的:“仅就诗歌而言,余秀华写得并不好,没有艺术高度。这样的文字确实是容易流行的。这当然也挺好,只不过这种流行稍微会拉低一些诗歌的格调。不过再怎么拉低,比起轻浮的乌青体来,总还算不上丢人败兴。” “身体患疾为余秀华的创作加上了同情分。”(——评论家、上海译文出版社副社长赵武平)我们看一些作家、学者的点评,各有千秋、褒贬各异,但还是受到青睐的人多,只是口味不同欣赏点不同罢了。
2015年2月初,她的诗集《月光落在左手上》出版的消息,微信转发上百万次,引发网上热议狂潮,CCTV-1、《纽约时报》、《新京报》等数十家媒体密集报导;“中国的艾米尔·狄金森”余秀华诗作精选。她充满阳光的说:“各位亲爱的朋友,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和关怀。我的第一本诗集《月光落在左手上》已经出版,现在可以预定了:我的诗集《月光落在左手上》。”余秀华在2015-02-01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这一回,我看到她的照片,再也不见那郁闷、孤独、流血、憔悴和向往的面容了。这的确是一件令人喜悦的事情,简直是换了一个人似的。可是,从她的诗集的名字看,我料想,这名字也实在很好,耐人寻味!《月光落在左手上》这本诗集,我第一时间在网上购买这本女诗人余秀华的这本书,供欣赏和借鉴。
是啊!一个诗人横空出世,必将受到不同的呼应与反响,我倾向于爱诗、写诗欣赏的普通人,只作为旁观者,之外,再加上一点儿自己的感受,供作家、学者和读者们批评和指正,这也是我写这篇散文的初衷,将我的思想、观点也融汇到键盘里发出自己的心语,共同与热心关注她的读者一起分享。
qq1337029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