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位置:首页 > 散文 > 散文随笔

【近刊短平】(《圣风》2015.4)

发布时间:2022-11-24 16:38:52

  ——《关于诗文艺术的朦胧美感与“少女”色彩》

  当我听到今年四月刊《圣风》付梓喜讯后,喜出望外,以为尽心“照料”的知识成果终于有了见证,赶快放入百度网页,认真审查后自我陶醉的心情再也没了踪影。

  关于本期的错别字与语法问题暂且不论,然而,在选文方面却出现了笔触浅淡,情思简单,或者诗吟咿呀,抑是文意短促。关于本期设置的八个栏目中的“风雅文苑”与“校园写真”成了校园文学诉情基地了。

  当然,在诗歌创作上到是有些作品故弄玄虚,我以为,新诗不仅仅是起;立意的新颖,更起到思维的冲击,魂灵的感应,以让人得到启发、本期第一页第一篇心梦无痕(笔名)的《寂林》所表达的情感多样,处于朦胧诗歌的典型,在校园文学,用寂静的林子,表述人生不可捉摸的状态,或者世道炎凉,举步维艰的生活处境。如果单单分析着一点,做作者最后一句:

  “消失过后/我们的寂静又回到了这片土壤。”(心梦无痕《寂林》?《圣风》2015.4第一版)

  这里寄托了多少超出校园文学的青春情怀而主张捕风捉影的文艺立意,这类作品给予人的感受是思维的煎熬,更是文学的想象之后的失落与缺少明媚的痛楚。作者所造环境的时候不知道自圆破镜,而进一步开阔人们对寂静林子的认知,更是作者情感与生活的不可捉摸,如果说是迎合诗之首句:

  “幽怨/低调/山谷里藏不住一丝热闹/犹如平静的湖面/禁不起半点涟漪。”(心梦无痕《寂林》?《圣风》2015.4第一版)

  在诗歌创作中为表情而牺牲意境是代价,注重意象与思维的结合,从最简单的常识中遣词造句,以完成诗歌简单、易懂而真实的情怀。如果作者在求学阶段不想表述校园文学情尽可以去模拟生活的不安与生存的人生的设想,尽量用想象去塑造思维中形成的世界,然后无情地将其打破,要诚恳而真实,生生死死样的。可以对教育,文化,科学,民生,政治,习俗,物质,精神,文艺,人生,生死,天地,万物等作出自我的见解与尝试。

  现阶段的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文学创作基本在变化,人们所认知的,感受的,很少发自内心而描述得细腻。青春艺术的塑造最美之处在于塑造与创新,我以为关于郧师中文系校友赤心木(笔名)的作品《把春研成墨》就是一片较为纯粹而真实的作品。

  如果它的优秀不在于文章的艺术效果而在于情感的生活性或者思想的简单性,我以为,纯粹地描写春天,描写美好,描写身边的善良精神将是一道文艺风景。如:

  “呢喃的燕子,把春天从睡梦中喊醒了起来,顺带着也把冰冻的小河,从寒冷中解救了出来,也还顺带着,把我的早晨,从黑夜里抢夺了出来。丝绵一般温和柔软的春风,摇曳着清新强润的空气。早起,一个懒腰,足以让我欣慰着,这个春天我还来过。”(赤心木《把春研成墨》?《圣风》2015.4第一版)

  简单而实在的描写,把春来时的场景赋予一系列人情美的物质身上,让情感随着生活的许多片段,细分,细分,直到可以传达博爱的能量为止。作者另外写于最后一段的寄托于深爱的季节,也超脱了平常心的爱语深层的不安了,比如:

  “花开一季,花落一劫。满山的野桃花开放了,在昨天夜里。早上,满校园都是花香的味道,真想抓一把,把它们养在我的房间。可是能够挽回的,只有嗅觉而已,以及站在校园内,远远地看看远方。花开是一个季节,花落是一个生命的结束。把春研成墨,画出来的鸟儿花草,人物,以及劳作的庄稼人,他们构成了一个多彩的春天,构成了一副温馨舒适的画卷。”(赤心木《把春研成墨》?《圣风》2015.4第一版、第五页)

  如若生命还需要有一个美妙的承诺的话,那一定是去把春天研成墨的颜色,是由生活的平淡去描摹春的清新与生长。春的记忆如果苦涩,我相信,无论是远方还是枕边,都已经不再重要,作者心中真正追求与需要的,在这么一个澄明的季节里凸显的那样自然与平实。本文作者在描写春天的时刻,不经意间把小小的心思表现的淋漓尽致,作者认为,人更要像春天一样活着,除了明媚,还应该时刻带着从容与坚强,快乐和骄傲,用春的痕迹去证明,新的生命,新的情感,依旧拥有价值,拥有稳重与自然的价值。

  艺术与文字的宽容是两厢情愿的,所以,你很难让文字在脱离艺术的存在而活跃,而精神百倍,《把春研成墨》然是作者独具匠心,成绩斐然的佳作了,值得一读,从优雅的文字里,频出浓淡皆宜的文化魅力与青春艺术。

  当然,诗歌艺术不仅仅是朦胧的不好把握,在主题鲜明时候应该重视炼字与理趣的相结合。犹如海木的《你说你要去远方》(《圣风》2015.4第一版、第六页)与格桑梅朵的《卖饼翁》(《圣风》2015.4第一版,第六页)两位作者单就诗歌而言犯了新诗创的大忌,把主题的位置放得太重,在描述一个主题的时候不知道去丰满意象与升华结尾,这种没有头尾的诗作是初学者对诗歌写作的最简单的认识,以为诗歌的意义就十年一行行文字在一起形成意识形态作用就可以。所以,单就诗歌而言,也不是专有这些的,郧师在职中文系学生姜显琴同学的作品《如果青春遇见风》(《圣风》2015.4第一版、第二十七页)就有着明确而深刻的格调与韵律。如:

  “如果青春遇见风/青春就在你留下眼泪的那一刻/消失了/你坚持了原地不动的脚步/于是就成了一尊/没有独立思想的雕塑。”(姜显琴《如果青春遇见风》?2015.4第一版、第二十七页)

  又如:

  “生命的洪流呼啸而过/青春的那里/看见的看不见的全都看不见/如果青春遇见风/我不做你的风。/你也不是我的梦。”(姜显琴《如果青春遇见风》?2015.4第一版、第二十七页)

  如果我们不能从诗歌从看出些什么,你定会在这首诗中恍然大悟,因为,前面的每一首诗歌,都不具有这首诗样的交代,把生活虚化地表述出来,却真实而善良,把付出与心血当做一阵风,为了成全“别人”,诗人愿意放弃,并不在提起一直一来的梦想。作诗人付出的,是整个梦的心血,把青春的所有美丽都掩埋,只为与一场有一场,或许可知,或许未知的重逢的临别。

  诗人心中的青春,在整首诗都寄托在风中,若隐若现,然而,并没有尽快崩溃。诗人假装平淡的心,终于有了一丝滑动:

  “那沉默中漏掉的流年/恰似茫然的空。”

  “如果青春遇见风,青春就在你闭上眼睛的时刻/睡着了/你平凡了正在进行的今天/于是就渲染出了一个/没有跌宕起伏的明天。”(姜显琴《如果青春遇见风》?《圣风》2015.4第一版、第二十七页)

  是的,诗人的每一声呼唤,都暗含着对以往的不安的罪过,正是这种希望几度平凡的人间流水,才会更加深刻地记住,那个曾经在自己生活上丢失了的,锦衣貂裘,山盟海誓。

  当然,在小说领域,也有几颗风气的星星,这只是一时的文艺兴趣,离真正的小说突破还有一段距离。师专在职中文系学生“木梓”(笔名)的小小说《醉笑》可以说尝试在古典小说文艺里寻求突破口,然而,总所周知,古典文艺小说里最简单的是王朝故事,历史世间为线索,事件为发展步骤,如果但凭自我拟想的文艺作品,需要自我审核多变而没有小说枝节上的误差为止,我个人并不赞成创作古典文学形式小说,毫无新颖可言。

  关于作者程琳的《花千树》《圣风》2015.4第一版、第三十页)(校园文学的代表,所以,其中情节与偶然性很适合刊物的“锦年”栏目,如同《青年文摘》里锦年那个高中感情阶段的文学作品,这类作品正愈来难以创新了,所以,我个人认为,在《花千树》这篇具有特殊意义的文艺作品,我相信,他的存在价值或许不仅仅是给予鼓励存在的等级。

  《花千树》的情节与时代性并不大,现阶段大学生文学创作已经不需要小小心思的更加缜密了,如果仅从青春文学分析,这类作品值得鼓励却不可为范,既是研究文学,应着重思想,注重效果,文学写作,如果没有严肃理性作为引子,那么文学就是烂了的泥浆,作为作品的塑造者,我们有责任让作品具有“人间意味”,要创新,当需先博后渊,修能笃行。从文章出发,据时代站立,合历史坚定,成文士之业、所以,文学创作如果仅仅限于小清微爱,止于儿女情怀,或许有些茫然,关于年轻人创作,临摹是一种模糊的自杀方式,不可执着。本期小说《大学,我的二零一四》如果再次捡起小说对青春的冲击,其中人物语调如果不是具有名作家风味,还可以另辟蹊径,跨生活与理想,把校园文艺拓展到社会力量,揭露现实与艺术的矛盾,把学校教育与利益之间分开来,写写国家方时代之于教育之关系,可以从一个普通大学生的省份拟写,当然,也可以多塑造几个相似与自我倾向的“主人公”原型。

  关于江青小说《大学,我的二零一四》的创作动机极为巧妙,只是缺少真实社会与小说主要矛盾的联合性,如果把“我”的大学改为一批人的大学,从大学里反射社会与大学之间的关系,可以写到大学之于教育,教育之于时代,时代之于知识,乡村与城市之于教育,从人与教育,教育与社会,人与社会之间选择一条路,条条理理分析大学与人生之间形成什么样的关系,人生与社会之间,大学与学术之间等等。这种校园文学的推演,可以成为社会与人的思考的热点,人们上大学的意义是否重大,人们对于知识的看法究竟处在何等水平等等。

  关于中文系(郧师)张在垚同学连载的几篇文章,《握不住的沙》是较为出色的青春文学作品,它写出少女对高三生活的无奈与隐忍也能代表了平常人对你生命的审视,揭示了再高考制度内的人们与生存之间的关系,也正阐释了中国的教育于国情的矛盾人们,人们面对命运的安排只能接受难以接受的生命之路。关于《高三、高三、高三》到是写得平平,没有真生写出关于高中读书生涯与生命之间深刻的关系,只是写写心灵的感受与简单的追求,《成长的我们,是破茧的碟》写出人生在追求中要慢慢成熟,变成董事,明理吗,有报负而不辜负好时光的人。文章最后一句谈起“经历过高三之茧的我们,也定能够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让韶华绽放出最美的光芒。”这类小哲理的文章给人的启示并不明显,所以创作没有深思熟虑,价值并不高。当然,如果我们的要求只是鼓励小作家们努力创作并渐次取得成功自然不会苛刻鉴定作品的。关于青春文学的发展,从校园文学出发,能认真思考的生命,生活,与时代,自然值得发扬。纯粹的青春文学也不可以摒弃,关于少年之真意,人们只有从这些细细研究才可以理解这一时段之人生。

  在本期第四十八页载了几篇新诗,关于赤心木的《夜语》,叶颖颖的《爱晚晴》还有肖慧的《喜欢》吴荻的《遇见陌生》,都不疼不痒地写出生活的意蕴,瞬间的冥想,当然,这里不再鼓励,而是以一种平和的态度面对初学写作的新诗人,能写出有所感触,而是真情实感的作品,值得鼓励。并不要求可以与“大家”想比。新诗创作没有秘方,就是学会炼字,无论分行诗还是散文诗,都应该注意藏辞,学会把未说完的辞语藏起来,写在段落末尾。新诗创作的艺术核心在于“捉迷藏”,把握住诗歌关于生命,讴歌没有的人生际遇,并描写适当的陌生情感,话有形之物于无形之思,反倒琵琶。

  本期第五十页,有中文系姜显琴的诗歌《不能遗忘》与徐鸿的散文《艺术的创造性》是较为成功的散文创作了。关于《不能遗忘》顾名思义,从文题中可以看出诗人对生活与生存之间的不能遗忘,也许是某件事,也许是一些承诺,一些旧人等都可以。然而,诗人在文中再次把范围缩小,变成那个虚拟的“谁”,这个谁可以指故乡,可以是亲人,可以是友情,可以是爱人,自然可以是所熟悉的一只动物,一颗小草,一椽陋屋等,这种离别之后的不能承受之情,可以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诗人收尾时,是戛然而止,也留下的寂寥的语言环境。散文《艺术的创造性》将生活比作艺术分析生命,这里、追求,理想等。认为生命应该伴随艺术为存在。作者以一系列意识流似的思考从内之到外,从微到深的剖析了自我,饼子末尾以美学的哲学分析艺术,认为艺术的创造性在于存在美,坚持美和保护美。作者细腻的情感分析,解释了月光,树叶,人生,理想,文化与美之间的关系。最后作者提出万物融为一体的哲学论述:

  “丽不在于生命的存在,而在于生命创造了美丽;

  同样,丽不在于艺术,而在于艺术创造了美丽。”

  关于肖慧散文《诗情静好》没有大的艺术特色,大多存在于情感的简单流露与感触,还有江青的杂文《理发》情理兼有些虚空,存在的艺术性与生活性薄弱。还有“杂文家”作品《暮倚》与《东窗未白凝残月》情感与生活有些怪诞,自然难以读懂,杂文创作没有什么偏见,但也不在于文学性。《暮倚》到有些典雅气息,只是意蕴太少,只能称之为“”小家碧玉“了。

  关于论文栏目里程琳的《灵魂的湖与归隐的野》单从分析梭罗的《瓦尔登湖》来讲出发点不错,总分析点只有自然与人的关系,人对自然地思考。还有琪琪的《拒做沉默的栖身品》总该与鼓励,本人对论文的理解并不透彻,这里不做学究。

  总体看来,四月刊办的不错,只是在文学创作上没有达到规模化进步与深刻着目的水平,圣风文学社在办刊中应注重文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多实践而谈理论,从实践中学习理论,在写作中学习写作,方能在基础领域有所突破。文学创作没有军令那样严格,只要对于自我,对于生命有所认知,都算为成功。

  当然,这些作品特别的情感是青春文学的朦胧美感与”少女“,这种若隐若现的友谊爱情亲情,生活,理想,追求,未来总是萦绕小作者身边,多有的”多愁善感“皆法子内心,纯粹而自然,朴实而真诚。这类诗文都是写小小心情,自然也有特别之处在于文学的尝试与”少女“笔调。当然,文学的走向不会承担在现阶段校园文学家的手中,希望所有的文学创作都有目标,有进步,源于感想,源于追求与爱,作品将存在价值。本人以为,青年文学创作具有朦胧美感,无论是从年龄还是生活上都情理在中,不要丢失生命的本性,素面朝天,你将获得真纯真快乐的自己,自然无需去改变那些,不安与徒劳。

  2015.8.24阳新

散文相关阅读

散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