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轮”中的记忆
鲜红的记忆恰似如水的日子,从指间轻轻划过,慢慢褪色,而后便有了刺眼的苍白。岁月推移中,又有多少变换与流失,遗忘与记忆?
春节,在期盼与祝福声中翩然而至,将过去的记忆与现实的种种相接,带给我们满满缱绻的情思。
浓郁的年味,热乎的人情,江南讲究的佳肴,邻里朴实的笑声。长幼齐坐,把家常共话;一堂欢聚,盼福运连连。儿时的腊月二十五,总伴着甜甜的、香香的“赤豆粥”的味道。在送灶神上天述职后,在腊月二十五日,玉皇或许被人间的热闹、喜庆感染,亲临人间,品尝凡尘烟火,带着农家味的“赤豆粥”也成了仙人共赏、共食的一道年味佳肴!家家户户,忙忙碌碌,在制作“赤豆粥”的辛勤中,年味愈演愈烈,愈演愈浓,巷子中的空气里夹杂着的也是豆粥的馨香。煮“赤豆粥”祀神,红色象征吉祥、喜庆,豆子象征着圆圆满满,将圆润的“赤豆”咀嚼,咀嚼成荡漾的幸福,豆子留在口中,幸福洋溢在脸庞。回忆起家人团座吃“豆粥”的情景,嘴角流淌出的清脆的“啧啧声”,那温暖的、香圆的豆子,那尽除瘟疫消残年的期盼,在有声有色的农家院落里,温暖了回家人一年的疲惫。
每当二十五的晚上,“烧松盆”的习俗也总是让我开怀不已,简单的乡村风俗,那是对庄稼丰收的喜悦诉说,那是农人发自内心的深深希冀,那种淳朴的仪式传递着人们单纯的情感。那时,人们以长竿燃亮灯笼于田间,偶有能歌善舞的乡人上前表演一番,舞姿平平,旁边人的呐喊声便是那舞姿的伴奏,笨重拙劣的舞姿却往往博得满堂彩,或许此时乡邻间的距离已被浓浓的年味冲淡了吧!朴素的舞蹈是农人心中最真挚的表达,记忆依稀,但这样的舞蹈至潜留记忆深处,总是忘也忘不掉,留下一串串和谐热烈的心情。
除夕夜,阖家同坐共宴,说祝福吉祥之语;院落下,共尝瓜果佳肴,赏一方别致夜景。那时的春晚节目刚刚兴起,新鲜的起头,也带来新鲜的滋味。那样的春晚没有当下辉煌绚烂的排场,但那份特有的心情长留心间而无可替代。一道“四喜肉”,全鸡全鸭蹄髈、猪肉均做成方形,盛于园大的花瓷盘中,色美味道更佳,肥而不腻,松软中有嚼劲,那唇齿留香的味道现在已难有品尝的机会,无法复制的香味至今仍是心中一憾!
热气腾腾的甜美肉圆,形似如意的豆芽花菜,勤勤恳恳的绿色水芹,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最后上桌的大黄鱼,就是这普通的鱼烧出农家特有的朴实、厚重的味道。
记忆或许是绽放的烟花,绚烂之极后便会有色彩的流失,等待下一个火种去重新点燃。但,如今的乡村已渐渐远逝,没有那份久违的甜蜜与温馨,林立的高楼,城区的推进,人群对城市的向往,这,能否会给乡村留有喘息的空间?人情的比攀能否让华丽的新年返璞归真?时尚庆祝与喜迎的方式能否记忆淳朴的热情?毕竟新年,只在岁末光临这烟火人间。
薪火相传,是中华民族的特殊语言;年中相盼,是华夏儿女的同一声期盼。红火的日子变得时尚,朴实的农家菜来得愈加高雅,华丽排场用过度的体面替代“寒酸”,而那璀璨背后也淹没了浓浓亲情,黯淡了真实的情感的流露。新年的追忆长留我心间,给予如烟的过往以心灵的慰藉。记忆散尽时便是昏黄的、空白的寂寞,纯净的记忆与热烈的现实脚前脚后,才走出平实、鲜亮的农家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