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位置:首页 > 散文 > 记事散文

厕所史话

发布时间:2024-04-14 10:58:17

  我老家在苏北农村,记得小时候乡亲们都管厕所叫“茅坑”,还说“上茅坑也有先来后到的”。“茅坑”这名称虽然不雅,却很形象;因为那时候家乡的厕所都是在屋后、院外,或者村口、路边用高粱秸、玉米秸、芦苇之类扎一个一米多见方的方形或圆形的毛毛带带的篱笆围子,中间挖个土坑,人们大小便都解在里面。粪尿将满,就用粪桶抬至农田施肥。有的嫌用粪桶麻烦,干脆就在土坑里放一个有四个鼻子的砂缸,穿上绳子,粪尿将满时连缸一起抬到田里。那时肥料珍贵,这样的茅坑家家都有;一些公众地方茅坑只是较大些,形状亦如此。所以解手倒很方便。

  但是,这种茅坑缺点极多。首先是不美观。大大小小、高高矮矮、方方圆圆,毛毛糙糙,形象丑陋且不统一,影响环境观瞻。其次是独此一坑,不分男女。有时一个正在解手,突然闯进个异性来,弄得双方都很尴尬,甚至为此吵架打仗。为了避免发生意外事故,解手的人要时刻提高警惕,听见有人来,未辨男女,先干咳几声,外面的人听见,便止步回头,另找茅坑。还有的人胆小怕事,干脆把头巾或腰带挂在茅坑篱笆外面作为警示,来人看见知道里面已经有人,自觉走开。第三是粪便积存无盖,不讲卫生。有时鸡鸭猪狗进来觅食,把粪便弄得里外都是,臭气熏天,人难置足。还因茅坑上无顶盖遮蔽,遇到大,茅坑涨溢,屎尿顺水流淌,污染环境。

  茅坑始于何时未曾考证,但知一九五八年曾被明令禁止。那时人民公社成立,私人的土地财产都入了公,成了集体财产,一切公众设施皆由公社统一规划建设。鉴于小茅坑缺点太多,于是明令废除,建设集体公共大厕所,一个村子一两座。公共厕所有砖瓦结构的,也有砖基土墙草顶结构的,一排三四间,很整齐;男女厕所分开,男厕大些,有十几个蹲位,女厕小些,六七个蹲位;厕所后面有一个统一的大粪池贮存粪便;生产队派人统一打扫。公共厕所较小茅坑大大前进一步,统一、整洁、美观,而且避免了男女同厕的意外事故。

  缺点也不少。其一是这样的厕所建的太少,农村面积大,人口多,不够用。所以每天早晨公共厕所门前等待解手的人排成长队,里面出来一个,外面就进去一个,其余的人在外面一边等待一边聊天说笑。一般情况下大家都能自觉遵守秩序,遇到特殊情况秩序就打乱了。比如有的人实在等不及,又无处可去,只得破坏秩序,然而进去后却没有蹲位,只好解在地上,当然免不了人们抱怨、耻笑。其次是厕所里没有自来水,打扫只是把大便推进粪池,无水冲刷,粪池又多无上盖,所以厕所内外臭气挥发,苍蝇乱飞。第三是使用不方便。农户居住分散,多数人家距离公共厕所较远,解手不方便。特别是老人和孩子多不愿去那里,于家前屋后随便找个隐蔽地方一解了事。于是没多久被废除的小茅坑渐渐又恢复起来。一九六零年以后,农民分得部分小园地,需要肥料,小茅坑或大或小,家家皆有。

  这种公共厕所和小茅坑并存的局面一直维持到改革开放之后的十多年。之后,农民靠承包土地、饲养家禽家畜和外出打工渐渐致富,农村普遍通电、通自来水,家家便开始改造旧房,拆掉泥草结构的茅草房,营建砖瓦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瓦房、平房和楼房,室内设卫生间,安装抽水马桶,把小茅坑移到家里。这样的厕所又卫生又方便,不论晴天雨天、白天黑夜,足不出户便可解手。室内有卫生间,小茅坑失去作用,自动废除;就连使用了不知多少代的尿盆、尿壶也废弃不用。村子里没有了那么多小茅坑,院子里没有了便盆便壶便桶,又广植花草树木,农村环境卫生得以改善。

  当然公共厕所还是不可少的,因为人们经常要出门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如今公共厕所已大大改善,布局更合理,面貌大改观,内部设施更齐全。现在国家富裕了,多次拨款下来,对公共厕所进行改造,统一规划布局、设计建设,建材高质量,卫生器具高标准。新建的公共厕所既整洁美观又方便卫生。人们称赞说:外看像公馆,内部设施全。小便各有器,蹲位隔成间。粪便水流去,空气保新鲜。无论在街道广场或公园路边,都不会影响观瞻,破坏环境,大大方便了人民的户外生产和生活

  厕所虽然是日常小事,却关乎全国十三亿人民的切身利益,无论什么人,生活在什么地方,一生一世都离不开。厕所的好坏,是一个国家、一个时代发展和进步的标志,也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文明的标志。我自幼生活在农村,对此深有体会。如今看到广大农民朋友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大大改善,新房林立,道路整洁,树木葱郁,花草芬芳,室内有卫生间,村中有现代化的公共厕所,十分高兴,且深有感触。为此赋诗一首:

  莫云厕所事轻微,关涉民生大计归。生活四时多便利,健康一世少危机。

  沧桑世事谁能预,幸福人生尽所希。勤政爱民随处见,九州大地遍光辉。

  作者:周世鼎,退休教师,文学爱好者。通讯地址:江苏淮安市清浦区水门桥南200米城中花苑2号楼1单元1401邮编:223002电话:18252576689

散文相关阅读

散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