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轻易吐露“不”字
我们行为里的对抗语言,我们思维里的拒绝理由,我们判断里的选择意识几乎都要与“不”字沾边,这对有实践经验的人来讲,至少有不愿启齿的经历。不是因为“不”字本身所能产生的效应,而是因为我们应用本身出现了问题。这如同感觉冬夏,一张口必提冷热。事实上否定是我们生活里最脆弱、容易产生失败因素,导致意志力锐减的主观敌人,不消除这种隐患失败将伴随终生。
人类在创造“不”与“是”这两个字时,必然要注入其丰富内容,虽然已经融入所有的字之中,扮演着特殊角色,有着不可藐视的强烈意识结构,可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因吐露其字引发的种种不幸时时让人们记住:这个世界没有“不”与“是”,“对”与“错”之分,事物的变化联系到行为的转变告诉人们,固定的结构模式是无法适应变化的需要,人是在适应里应运而生,不是根据自己的臆断决定生活的方向。这似乎是个观念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态度,在使用上似乎要与文化背景联系。因为根深蒂固,感受中隐隐作痛。
人们都记得,成功就离自己一步之邀,只要一咬牙就到达彼岸,可是就因为承受能力的限制,感觉里出现了危机,用“不”字决定放弃。或许人们遇到短暂的挫折,看不到出路,容易做到的合理的逻辑的事莫过于放弃。故导致到手的财富或荣誉失之交臂。这是让人痛心疾首的事,可一旦放弃无法挽回。或许诸多成功人士都有这种经历,坚持对他们来讲由为珍贵。我在一则故事里看到:在一个大农场里住着一群黑人佃农,场主的门口站着一个小女孩。场主看见了小女孩粗鲁地吼道:“你来做什么?”女孩以微弱的声音回答:“我妈说请你给她五角钱。”“我不给,你现在就回去。”“是的,大爷。”孩子回答,但是她却站着不动。场主继续工作,没有注意孩子,当抬头看到孩子还站在原地,大声吼道:“我叫你回家去!不然要吃棍子。”小女孩说:“是的,大爷。”但她还是站在那儿没有动。都以为场主拿着木板怒气冲冲向女孩走去,认为这孩子要挨打,因为他的脾气众人皆知。当人们发现场主走到孩子身边,孩子没有向后退,而是向前跨了一步,正视着他,并且用尖锐的声音喊道:“我妈一定要五角钱。”这时,农场主停下来,注视了好一会儿,慢慢放下木板,手伸进口袋,掏出五角钱给她。孩子接到钱,退到门口,眼睛一直注视着刚刚被她征服的男人。她走后,场主眼睛望着窗外足足有几分钟,他正以一种敬畏的心情回想刚才遭受的失败。
人们在思考这个故事时,首先会想到小女孩是如何做到的,是什么神奇的力量改变了主人的态度?是什么力量促使小女孩那样勇敢坚定?一个强大与一个弱小的对视中,制服对方的理由应该是不屈与坚持。人们在吸取经验时,往往偏多于失败转变成功的种种技巧,同时偏多忽视自身不够稳定的力量。现实社会中,我们最常见的要求表达内容“不”或“是”,连流行的试题选择都是这样的格式,无怪乎自己的意志与决策要影响一个公司或集团的走向。因为人们的抑制能力有限,个人的思维辨别能力有限,经常会用“不”或“是”来决策各种观念是不可避免的缺憾。在认识总结的过程里,或许“不”在不同的世界观里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但在生存这个环境里没有不屈可怕很难立足。我很羡慕人们学习“厚黑”学的理念,这起码在淘汰陈腐的不适应的观念中迈出决定意义的一步。
“不”字经常出现在口语,也表现在行为上,更是习惯里表明态度的标签。或许日常生活里的喜笑怒骂离不开这个字的分量,决策里的果断意识离不开这个字的强化作用。可是不同的思维里会强化不同结构理念,形成不同的行为走向,不可一日同语。然而,它给我们的印象是那样的坚决,不留回旋余地,生硬而且冷寒。当你面前出现了这个字,或者你对别人使用了这个字的时候,难道你会真得认为是那样吗?我们都会说“不”可能!因为“不”字的背景很复杂,有个承上启下的运转机制,很难贸然出现。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希望谨慎使用为妙,如果使用频率过高要失去可信度,如果贸然断绝要修慕会很尴尬,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会伤害情感,训练委婉中和温良的词汇会更有吸引力。